辩证法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分异与协作
2010-06-12易姹
易 姹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日新月异与规划思维的转变,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经历了以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的工科时代走向多学科交叉的复合规划时代的过程,规划师角色正产生着分化,越来越多出身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到城市研究大军之中[1]。一方面,单纯地以技术解决城市规划问题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技术本身带来的影响也无法在事前完全予以估计,应辩证、系统地思考未来规划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科间的分异与联系又为两大规划子系统的协作提供了可能与合作的必然,探索一条适合学科发展的理性道路,实现理工科的补充协作,将使规划更为科学、合理、可持续。
1 系统与发展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专业
1.1 系统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学科
系统论认为,组成要素一致,在不同的环境、组织结构下,会产生整体功能上的差异[2]。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城市”的复杂多样化,其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今天的规划专业涵盖了建筑、美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各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规划的庞大体系。这些对城市规划整体运作产生影响与制约的因素,经过不同比份的作用组合,形成了理工两类学科体系。
两类规划学科作为专业两大子系统,既相干存在,有着总体目标及研究意义的一致性,是为解决城市规划问题、促进人类城市文明发展而存在;又有所偏倚,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体系、研究特点和思维方式,实现手段存在差异。
1.2 发展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学科
随着社会的分工,学科发展呈现高度综合化与内部细化的统一,既要求学科具有广延与开拓性,又需要学科的深度研究。西方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已较为成熟,规划思想经历了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的过程,反映了规划学科由感性走向理性、单一走向复合、城市学科转为社会学科的特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正处于成长期,各学科相继兴起,理工类规划分异与矛盾明显。
2 不同支撑系统下的城市规划学科分异
2.1 理工类学科支撑系统分论
理工类学科构成不同,其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存在差异,各自的培养模式对应差异,由此导致了思维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产生了学科上理解和思考的分异。
本科阶段的教学理论培养计划直接反映了这种差异(见表1)。理学类规划以地理学为核心,侧重城市社会问题及规划的理性探讨,把握宏观尺度,重要科目涉及地理学、城市经济与开发、区域规划、城市法规等;而工学类则侧重具体物质形态与空间,把握微观尺度,对详细规划更为偏重。这导致了理学类强调规划的整体性、层次性,而工学类强调规划的针对性与具体性。
在理论教学相异条件下,理工类的教学实践培养体系不一,存在研究方式、表达方法的差异。工科院校一般设五年制教学,开设素描、色彩、建筑设计、居住区设计等一系列课程设计和绘图技能训练,设计训练的内容占了课程的绝大部分;理科院校则一般为四年制教学,就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总图规划与绘制以及文字与口头的表达,开设社会调查与实践、统计学、测量学、人文地理等课程内容,结业以论文的形式进行。
表1 全国理工类城市规划本科阶段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对照用表
由此,理工类学科所表现的能力相异性在于:工学类具有较强构思能力、设计技巧及图面表达能力;理学类则在文字表达、沟通协调和方案介绍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实力。
2.2 理工类学科思维方式分异
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两类规划学科研究核心不同,思维引导模式也不同(见图1)。规划理学类以发现问题为基点,沿线性思维进行,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支撑,将问题本质抽离出来,继而进行规划预测,实现规划综合效益最大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工学类则以目标为基点,呈同心圆式发散思维,讲究空间美学、场所、建筑形态,提供多解方案,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前者偏向逻辑思维,结论的得出需得到论据支持;后者则侧重形象思维,直观具体。由于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规划核心的不同,两类学科间的互补性较强,这直接为城市规划工作的优化组合与协作安排提供了思路。
3 城市规划专业理工类学科协作探讨
针对理工类学科的分异现状和各自特点,理工科的协作可以从城市规划的环节出发,将物质形态规划与理性思维相结合,进行文理渗透[4]。
规划过程要求两类学科的共同参与与配合,整个规划流程对于内部人员应该清晰化,合作模式以小组交流、个别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规划的统筹问题上,理科可以发挥宏观把握的优势,对全局和规划进程进行把握,包括目标的细化、资料的梳理和信息沟通,以促进系统各要素间的流通与能量转换;在规划环节上,采取阶段角色主导差异制进行,即根据通过前中后期阶段的不同,两学科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工作(见图2)。每一阶段以某科行为为主,并在前期调查研究与后期信息反馈中积极予以协作。鉴于规划项目的分期性、间断性特征,需要及时地进行方案的归纳总结和项目的评估,这一点对于提高规划效率是有益的。
4 结语
在城市规划专业发生变化的今天,尽管大多规划仍存在单一物质规划的特点,但理工类学科产生的分异不可避免,社会分工的存在表明,专业的单一化设置难以实现,规划这一复杂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效率与效果的提高,有赖于分工协作的高效与充分,信息交流越充分、协作系统的整合度越高,对问题的把握越深刻,协作越有效,规划越走向科学理性,越具前瞻性、长远性。
[1] 陈有川.规划师角色分化及其影响[J].城市规划,2001(8):77-80.
[2] 谭斌昭.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 明,钟 声.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现状和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1995(5):1-8.
[4] 谭少华.21世纪城市规划学科人才培养结构[J].理工高教研究,2003(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