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新三化归一”
2010-06-11刘亭
刘 亭
“我们一定要拎清楚长三角地区在当下时空条件下的发展定位。”这是笔者参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并于2007年4月19日和6月15日两次在国家有关会议上发表意见时,心里最深的感受。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识,如果用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考察时说过的话,那就是要“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也即科学和谐的新发展。
但是,科学和谐发展是一种理想境界,天上掉不下来,地里也长不出来,只能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型创新而来。因此,与其说是我们要在理念上坚持科学和谐发展,还不如说是我们更要在实践中推进转型创新发展。“没有转型,就没有浙江的发展;没有转型,就没有浙江的未来;没有转型,很有可能‘十一五将会成为浙江近30年来辉煌发展的拐点。”这是笔者2005年的观点,当时这些话是就浙江而言。但是我想,拿来说给长三角地区听,也完全适用。
那么,转型发展的特定内涵和基本取向是什么呢?我有一个概括,就叫做“新三化归一”。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三化归一”。如果用最简要的公式加以表达,也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时代不同了,不能照搬照抄上个世纪、甚至是上上个世纪的“老三化归一”了。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再沿袭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因为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的代價过大,且事实上已难以为继。为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把传统的“三化”,提升并且纳入新型的“三化”中,即转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场化=现代化”的“新三化归一”的发展道路。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型工业化”的命题,那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新型工业化的要点,是加快以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请注意,工业化不等于只搞工业,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服务业就不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以工商企业的理念和机制去搞农业,也是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6年8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能一次研究城市化发展的专题会议上,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命题,那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践行新型城市化的要害,是推进以农村人口转移、转化为核心的城乡产业调整、空间优化和体制变革。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仅仅把它看作是城市自身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自身的美化、绿化和亮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核心在化人。什么人?农民!如果在我国八九亿的农民当中,有五六亿的农民能够顺利地完成了市民化,中国必然会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内需消费大国,也必将为中国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所谓新型市场化的命题,目前还没有什么权威的提法。笔者个人的意见,就是要走“以产权、法治、信用为前提,以自由竞争、开放合作为导向,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市场化道路。践行新型市场化的要义,是深化以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即改革我们政府的职能运作以及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方式。我们要打造一个廉洁的政府,同时也要建设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行政成本要能得到有效控制,要为基层、为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不是相反。
新型工业化推进了我们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城市化推进了我们社会结构的转换,新型市场化推进了我们体制机制的转轨。同时,“新三化”之间,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最后“九九归一”,就是大约在202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约在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说到这里,“新三化归一”的分析框架已经一目了然:实际上,只要“新三化”真正做到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健全起来,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这些宏伟奋斗目标的实现,都不过是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关键是方向和道路的问题,笔者称之为21世纪的大转型。
顺势大转型,是长三角地区引领新发展、走向新辉煌的不二法门。规律者,不可违之“天命”也。既如此,长三角人又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自觉践行“新三化归一”之路,挟过往3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之长风,再开未来30年科学和谐大转型之新局。
(作者为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这样—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三化归一”。如果用最简要的公式加以表达,也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