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创造,SAP羽化成蝶——专访SAP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张志琦
2010-06-11李晶晶
本刊记者/李晶晶
张志琦先生现任SAP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全面负责涵盖所有SAP/SAP BusinessObjects解决方案的SAP中国区售前团队的管理。他于1999年加入SAP公司,历任SAP中国区多个重要职位。
随着信息化管理理念在资产密集型行业中的不断渗透,众多企业亟需借助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 (EAM)来转变自身的管理模式,但是怎样选择EAM产品、如何解决EAM实施中的阻力等成为了企业在探索信息化之路上的疑惑。近期,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球知名软件供应商SAP中国研究院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张志琦先生。
记者:张先生,您好!请问是什么契机让SAP公司决定在中国设立研究院呢?我们知道,原来SAP主要做ERP系统的开发,后来又为什么加大了对EAM的开发力度呢?
张志琦:SAP公司作为全球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独立软件供应商,其研究院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SAP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在1994年从SAP北美研究院来到中国,并从2002年开始筹备建立SAP中国研究院。2003年,SAP中国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经过多年的蜕变,SAP中国研究院已经从最初服务中国客户的本地化机构羽化成蝶,跃居SAP全球第四大研究院。
SAP中国研究院的成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以项目为基础的外包开发到拥有一些产品的管理权和所有权(进入基于产品的开发阶段),再到开始进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业务流程、开发与测试和市场导入等覆盖整个软件产品价值链的全方位创新(进入形成创新价值链的发展阶段)。最终,SAP中国研究院实现了从最初专注服务中国客户的本地化机构到面向全球客户提供领先产品的国际化一流软件研发机构的提升,实现了从软件制造到软件创造的跃迁。
长久以来,人们把ERP等同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全部,但是当企业发现ERP只能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而更好地帮助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协同才是关键。因此,CRM(客户关系管理)、SRM(供应商管理)、SCM(供应链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热点。而更关键的还有组件之间的连接和集成,以及如何将供应商、企业和客户无缝连接在一起。集成是SAP产品的基础,我们提供给客户的并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而是全面的端到端集成的完整方案。EAM其实也是完整集成的典范,财务、物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种应用都必须和EAM无缝集成,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价值。SAP加大对EAM的投入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记者:SAP的EAM解决方案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完善和改进?
张志琦:SAP EAM的优势包括:(1)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即投资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维护、退役报废。(2) 全员参与,即SAP EAM满足大型企业集团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需要,既能满足集团资产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基层企业资产管理的需要,还能将所有与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部门流程整合起来,实现全员参与的资产管理。(3)全球最佳实践,即SAP EAM蕴含了全球大型资产密集型企业的最佳业务实践,可以使国内企业通过借鉴同类企业的最佳业务实践,提升资产管理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能极大降低客户实施EAM的风险。
当然,没有哪个软件供应商敢说它的软件已经完美得不用再改进了。SAP EAM经历了几十年的研发依然在不断创新突破。比如,现在无线移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于资产分散的行业企业来说,移动资产管理就是快速增长的领域。SAP有专业的团队和体系负责收集客户对软件的反馈和新的需求,不断完善现有功能,同时开发新功能。
记者: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EAM)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业企业在推进EAM建立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阻力,据您了解,这些阻力来自哪里?您对此有何建议?
张志琦:阻力可能是多方面的,粗放的成本管理和管理的垂直分割可能是企业实施EAM的最大阻力。EAM的作用是在一定约束条件 (如可靠性要求)下实现资产从建设到运行维护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推动跨业务的紧密协作。国内企业对于成本精细化管理长期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建设与运行维护的管理割裂,低成本建设与高成本运行维护的案例屡见不鲜;二是建设与运行维护过程中作业成本管理过于粗放,成本控制无从谈起;三是风险检修与状态检修应用很少,导致故障惩罚成本高。因此EAM在体制上和管理思想上的变革阻力较大,其强调的是以流程为导向的协同和共享,这与传统上以部门职能为导向的管理思路有一定冲突,基于各部门利益考虑,形成统一共识相对较难。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国10多年的EAM建设中,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以上问题。在此,我建议企业将对EAM认知的提升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履行市场承诺的基础;转变思想,凝聚共识,从职能导向向流程导向转变;循序渐进地实施EAM,逐步增强信心。
在细节方面,一些客户在项目过程中先梳理EAM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如设备综合效率OEE、实际维修时间、故障间隔时间等),并围绕这些KPI去收集相应数据,形成更加真实、完整的信息,再快速用于事后的分析,最终将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纳入到EAM管理系统建设中。也有些客户通过加强EAM信息系统建设中现场管理的内容,如设备实时状态监控、设备管理综合管理平台(包含ERP和车间现场、能源系统等的综合信息平台),让管理层和实际业务层都能取得相应的价值。更有些客户在EAM项目中推广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成本精细化的理念,从而促进EAM在企业良好应用。
记者: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发 [2009]13号)中指出,由相关部委组织好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工作,请谈谈您希望看到哪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呢?
张志琦:我们可喜地看到,上到中央政府,下到企业自身,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平台来提升和振兴产业。特别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发布后,更多的企业不仅开始关注如何使用信息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更愿意通过信息化来引领企业的成长。SAP也针对两化融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认为两化融合其实可以通过四个切入点来讨论,即:(1) 管理融合。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对人、财、物形成实时掌控,从而实现有效支持战略决策,做到可量化的绩效管理,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控。(2)运营融合。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管理等信息系统,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采用具有先进行业最佳业务实践的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平台。(3)技术融合。在工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对生产自动化、RFID、芯片、传感器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物联网、制造智能与集成(MII)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4) 业务创新。在内部增强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力来推动业务模式的创新。在产业链层面,通过对产业生态环境的结合,发现新的业务模式。
因此,只要国家能够在政策方面持续投入,保持两化融合政策不变,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让企业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实现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目标,那么重点产业的振兴将指日可待。
记者:不少企业在选择EAM软件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请您针对EAM选型做一些指导。
张志琦:在选择EAM软件产品时要有发展的眼光,从企业整体信息化的角度进行考虑。可关注以下几点:①EAM软件与企业ERP系统的集成度,避免信息孤岛;②EAM软件的行业性和专业性,满足不同行业业务需求的能力;③EAM软件的可扩展性,支持不同规模的企业及其发展壮大;④支持流程适应、再造和优化的能力;⑤EAM厂商的品牌、服务与长期研发承诺,考察厂商自身的生命力;⑥EAM软件的客户群规模和成功案例,考察软件的成熟度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