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性.现实共撑作文大厦
2010-06-09张相龙
张相龙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彰显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古人云:“文以载道。”从被赋予“思无邪”内涵的“诗三百”,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文运动”的口号,从“五·四”运动时期文学承载的“民主和科学”的主题,到鲁迅先生的文学当“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主张……我们历来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教化作用。对于高考作文,我们同样强调它的思想倾向,主张作文“意当高远”。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突破一些固定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在新课程作文教学过程研究中,我觉得应从这几方面关注与实施,即:文化底蕴、人性思考和现实精神。
一、积淀文化底蕴,体现思想的深度
当代“文化散文”滥觞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之所以风靡一时,主要是由于它特别强调对文化的重温和反思,高度体现着文化的厚重,并以高屋建瓴的见解折服众生。所以,在作文教学时也理应在此层面汲取养分,以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1.融合历史内涵,深化文化底蕴。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为什么能够一鸣惊人?韩寒的《杯中窥人》为什么能够一举夺魁?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章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并能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观照现实的人生。
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是一座开发不尽的宝库,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中华的血脉和中华的精神。所以,我们随意的从历史的长河中舀一瓢水,便足以灌溉我们干渴的精神土壤。这里,运用得很精当的就是《赤兔之死》,它放大了历史经典中的细节,用赤兔这一历史事件来演绎“诚信”这一精神主题,无疑是打通了古今,以超越的目光观照历史事件,从历史事件中翻出了新意。
有一篇散文题为《宋词人物》,它取材于宋代文学史上五位杰出的词人,文章没有叙述这五位词人的生平,而是选取了他们的精神特质的共通点,以自己独特的感悟来解读人物,展示人物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鲜明形象。这样,以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人物,在材料的运用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下,将材料吸收为自己的文化血液,然后再从自己的血管里流淌出来,可以使读者深入地感受到所写人物的文化内涵。
所以,将历史内涵融入写作中,无疑会使文章的立意更具有历史的厚度和时空的广度。这就必须找寻历史与作文主题的完美契点合,从历史事件中挖掘出具有现实精神和时代内涵的文化意义,才是有独立思想的上乘之作。
2.积蓄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赤兔之死》的成功与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是密切相关的,作者对《三国演义》的高度熟悉,对文言表达的熟练运用,都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我们固然不提倡高考作文写文言,但是我们绝对希望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佳作大量涌现。这一文学功底,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语言文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熟练驾驭。
(1)汲取古典诗文的营养元素。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在诗词的世界里拾贝》里,这样写到:“顾千里裸体读经,欧阳修马上作文,我得其真传,随便挤出时间便捧诗一读。钱钟书说中国诗鉴赏是‘闪电战,我便随处打响战役:在自习,在课间,乃至在厕所。点点滴滴里,读到了张耒‘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柳传愁的幽怨,陆游‘危楼插斗山衔月,独倚长歌一怆神的悲壮,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浩然。”文字灵动,点化无痕。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够熟练运用古典诗文,文章自然气度不凡。
(2)挖掘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何为“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文人的移情于景,寓意于象,使很多本来不具有任何思想感情的物,从此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我们看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梅,可以联想到文天祥、史可法、陆游这一个个高洁的灵魂;我们看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月,会想起万家灯火,人月同团圆;我们赋予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精神特质,所以我们把菊视为陶渊明等隐逸者的象征;我们视“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所以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境中我们也能找到自己茫茫心海的指路心灯……挖掘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并熟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会使我们的作文在文字的背后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层层回响。
二、立足人本思考,彰显人性的本真
诺基亚手机有一句很出名的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在提倡人本主义的今天,这句广告词因为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而显得尤为响亮。
作文亦当如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力量,展现个性的魅力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屈原因为他的不屈而不朽,李白因为他的狂放而永恒,海子失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但是我们永远记得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骨骸已经化成了泥土,但是谁又能忘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们的文字为什么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战胜生死的隔阂,永远给人力量,让人感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文字是用诗人的血和泪铸就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是人性的力量,个性的光芒。
所以我们的文章应当是植根于对生活、对生命独特感悟之上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人本主义的视角关怀世界。
女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短短七百多个字,却使人倍受触动。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孝”是属于个人的情感,是服从于社会责任的。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孝”总是成为牺牲品的那一个。但是毕淑敏是这样认为的:“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这个视角是反传统的,但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这无疑更符合人性的要求。
曾经批改过的一篇题为《惜福即缘》的文章,也因其立足于人性的视角而出类拔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却要面对精神上的困惑。有的人在对物质的追求中,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所以小作者告诉我们:“知足是福。我们身边有很多平淡的幸福,夏日午后的一杯清茶,友人眼中一丝温暖的笑意,不知名路人的小小帮助……如此平淡无奇,又如此不可或缺,拥有并珍惜这微小幸福的人,是快乐的。”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快乐地享受生命。所以,“学会惜福。当连日的阴雨初停,天边显出第一抹阳光时,我们应为之赞叹。当我们听到树木的招唤,鸟儿的轻吟时,心中所涌起的感动,便是幸福。幸福是确实的,幸福就在我们身旁。”
所以,我们要学会发现生命中的“真”和“善”,用灵性的眼睛,去感悟美丽的人生。当你的文字立足于人性,当你的作品写的是人本身,你的文章才能够真正震撼人的心灵。
三、关注现实世界,宏扬入世的精神
古人调侃死读书的学子,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有积极关注现实、积极思考现实的人,才会真正是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作文立意,绝对不能缺少的是现实精神。
1.关注现实,要积极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问题。2008年5月,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倾听》的作文,一个学生这样写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山体滑坡,建筑崩塌,城市夷为平地,人民生命垂危。这时,我又听到了这样的一些声音。温总理说:“房子塌了还能建,只要人还在。”解放军的一位首长说:“强行军到汶川,跑死才能停下。”街边募捐者说:“只要买一杯水,只要一元钱,您就能为灾区献一份爱心。”一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说:“唐山人不能落后。”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在废墟下用生命最后的能量留下了一条手机短信:“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得我爱你!”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铁石心肠,然而在倾听到这些声音后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感动,什么叫无私,什么叫博大的爱。这次中华民族倾举国之力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再次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永不轻言放弃,在艰难面前永远共渡难关。”这样的“倾听”,在众多的倾听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的文字中,以其独特的现实精神脱颖而出。
2.关注现实,还要有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现在的中国,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时尚、健康、环保、奥运、外交、城市建设……也许作为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见解并不高明,但只要你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能写出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就是可贵的。
曾经有一篇题为“拯救文化”的学生作文这样写道:“拯救文化,我们必须摒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现在各地常常借某某文化名人祭祀活动来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而其目的实则是一次经济的促进会。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名贵的宝盒,我们却把它作为珍珠的陪衬。也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会把文化作为支柱而不是配角。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最终会将我们的经典文化糟蹋。”这篇学生习作最可贵的就在于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有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清醒认识,文章的立意无疑更加深入一个层次。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回避不了的,只有积极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认真思考,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关注现实的作品,宏扬积极入世的精神,才能真正给人以生命的启示。
所以,在新课程作文教学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与思考这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重历史底蕴的积淀,用人本主义的视角关注人生,并积极关注现实世界,用入世的态度真诚思考,我们一定可以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袁卫星.听袁卫星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严华银,洪宗礼.写作教育要有序、善引、求话.中国教育报[N].2008.2.22.
[4]李海林.不妨把两种写作分开来教分开来考.中国教育报[N].20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