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商业,无文明”的奇观

2010-06-09沈洪溥

新民周刊 2010年43期
关键词:社群商业文明

沈洪溥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一直在快速提升,但遗憾的是,宏观繁荣的氛围中,并没能伴生微观个体商业文明的改进,反倒催生了成王败寇、只问成功不择手段的恶习。野蛮生长已经成为多数中国公司共同的标签。中国老板们(他们多数不配承受“企業家”这个头衔)对此该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作为一个群体,他们除了惰于行善惹人讥评之外,更兼不讲规则、罔顾道德的做派使人嫌恶。这样的话题简直俯拾皆是,而且,在媒体报道日益替某些人洗尽脂粉之后,渐有摧毁一切新老商业偶像的架势。

笔者不禁担心,如此下去,国内到底还能剩下几个形象清白的企业和老板;如此下去,“有商业、无文明”的市场化道路又还能走多远。

如果说,地沟油、毒饺子之类,是小老板们以一己之私的故意,掺杂使假,在市场监管部门不作为的配合下,直接伤及广大消费者权益的话,那么,近来如蒙牛与伊利的“公关战”,腾讯亲友团与360孤军的“抹黑战”,则是大老板们以假公济私的恶意,赤膊上阵,间接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全感——就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给我们提供放心的产品、可信的服务?

老板们当然也体会到了外界颇不舒服的观感。因此,我们并不惊奇地看到,蒙牛和伊利已经迅速在政府主事者的操作和指令下,各自稍息,并努力在遮掩自身问题的同时,对对方的丑事缄口不言。他们以为,这就可以让媒体消声,让民众忘记,拉着万能的时间一起,令诸般恶行消褪痕迹。可想而知,腾讯亲友团和360,有一天也会拉上幕布一起坐下来,在后台达成互不攻击的协议,并集体以民族企业的姿态宣示些什么“一致对外”之类让人恶心的言语。

但笔者却相信,即使当前的各种风波最终平息,也无法看好这些“带病上路”的企业前景。同时,散见企业间的无是非、无原则、无道德、无文明的问题,可能更多地发作,导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走上自毁之路。更糟的是,“有商业,无文明”的状况无法单独求解,其与社会环境有共通之处,非系统整治不能根除。

首先,企业作为法人,与社群中生活的自然人近似,都有一个基本的面目或曰人格。自然人的一生无论求名求利,总要讲究个“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而对企业而言,要想生存长久,与人谨言慎行、积累信誉相同,也要讲究一个法人格的遵规守纪。而一旦靠不按规矩出牌拿到了超额利益,人会上瘾,企业法人也会上瘾,简单地收手,如果没有根除心魔,要害不除,那么,一次之后,下一次还会受到利益诱惑故态复萌,终将跌入难以自拔的泥淖而万劫不复。

其次,国内企业既受诱惑,在是非、原则、道德、文明等问题上如下台阶般步步后退,却又因“民族”等符号而得到无边宽恕,愈使得在内外部的竞争中全无底线和边界。经验表明,每每有企业因自身丑事被揭发而曝光,总见到有刻意挑唆民意者引导舆论,将之引导到国家、民族等宏大主题然后稀释危害。到后来,直恨不得将一众本土混蛋们的丧心病狂归因于外国资本的隔山打牛抑或作法魇镇。当作恶者被纵容,模仿者自然接踵而至。

究其根源,企业法人们的风魔与乱斗近似于自然人之间的互相倾轧,与转型时期乱象丛生的大环境一脉相通。自所谓“文化革命”以降,文明种子业已湮灭,好勇斗狠、野蛮粗俗成为时髦,整个社群向科学、理性的进化过程被打断。在改革转型期间,虽通过制度变迁快速释放人性逐利欲望,藉此提升了国家经济活力,但在市场中人而言,却普遍缺乏对规则的爱惜和对道德的敬畏,乃至“类人孩型”企业层出不穷。从现状出发,没有政治、法律、舆论等社会环境的系统而根本的修复,已无从谈论人性修复与企业人格改造。

必须提及的是,央视前段时间很是热播过一阵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试图普及企业常识。其中颇有若干要义值得我们咀嚼并回味:

一是,公司在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放大了人的贪欲,会带来社群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二是,越是强大的力量越要约束,公司必须在成长中不断自我校正革新;三是,公司没有设限的野蛮生长,对社会而言是相当危险的,唯有具备执行力的法律、具备公信力的媒体,与广泛的公众治理机制相结合,才能平衡人性中共有的贪婪,一国的企业才有机会安度躁动不已的青春期。

如此这般,或当为有心于培育商业文明的政府、媒体、公众及中国企业共同借鉴。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社群商业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社群短命七宗罪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对不文明说“不”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文明歌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