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烟烈火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森林警察部队

2010-06-09○孙

党史博览 2010年10期
关键词:火场大火苏联

○孙 国

中国森警部队官兵誓死阻止森林大火,感动苏联参与行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藏匿在原始森林中的国民党特务和土匪等敌对分子的破坏,森林火灾几乎每年都有。那时由于条件限制,灭火手段基本采用原始落后的方法,灭火人员以小队和大队形式徒步进山,就地取材打火。遇到偏远林区的火灾,等到灭火人员进去时,小火就变成了大火。

1951年,中国森警部队组建。部队组建之初,他们在扑火时的主要任务是火场送信、协助抓捕纵火犯等。遇有大火无法扑灭时,只有靠天上的雨将其扑火。有时天不下雨,一场火能燃烧一两个月。

1955年5月17日,为了扑灭大兴安岭依陵古鲁河大火,中国外交部紧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馆官员,请求允许中国森警部队到苏联一侧绕道大兴安岭依陵古鲁河扑火。因大火而进行外交交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滕忠民当时是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在外交部跟苏联协调这件事的时候,他带人来到黑河边。随他来的人举起小红旗向对岸晃了几下,时间不长,对面也用一面红旗晃了一下。不一会儿,一艘船便开了过来。当时,正是中苏友好时期,由于交通不便,两国中间隔了一条河,双方便约定有什么事需要见面商谈,就用一面黄旗摇动,紧急情况就用小红旗。对面苏联的同志很快来到岸边。

由于经常打交道,滕忠民跟对面苏方的地方领导都认识。苏联的地方领导一下船就问:“滕同志,有什么事情召见我们?”滕忠民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你们帮助。我们境内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我们想从这里过江坐你们的火车到加林达下车,然后坐轮船,横渡黑龙江抵达连鉴登陆到达火场去扑灭大火。”

为避免中国境内的大火烧过国界连带苏联,苏联林业部已通告过他们,让他们密切关注火灾的发展,作好防火的准备。苏联地方领导对连鉴这个地方也熟悉,知道那里地形非常复杂。他很理解中国人的心情,关切地问了一句:“那个地方怎么发生了大火?”滕忠民说:“可能是由于雷击。”森林遭雷击起火是常事,苏联前些日子北方一片森林也曾遭雷击起过火。苏联这位地方领导说:“没有问题,我们国家肯定会批准这个方案。我马上回去,协调你们需要的火车和船。对于你们扑火,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我们大力支持。”事实上,滕忠民对他没有讲实话。这场罕见的大火并不是由于雷击造成的,而是由于坏人有意纵火造成的。由于连鉴这个地方地形、地貌复杂,省里有关领导最后决定,由森警部队跨境去完成扑灭这场大火的任务。苏联政府很快答复:同意中国森警部队从苏联一侧到大兴安岭依陵古鲁河灭火。

森警部队绕道苏联境内到达火场后,以战斗小队为单位,分段负责灭火。有的干警由于烟熏火烤和连续阻击火头而极度疲劳,晕倒在火线上;有的衣袖被烤着,手臂上烧起一串串水泡。可他们仍然顽强地同火魔鏖战着,没有一个退却。森警部队顽强的阻击,防止了火势的蔓延。他们的执着和勇敢感动了苏联人民。一个亲临现场的苏联女记者含着热泪写出了《中国森警部队部分官兵誓死阻击森林大火》的文章,详细记述了这支部队依靠自身的英勇顽强,使大火无法再前进一步的事迹。同时,由于天气原因,大火短时间内无法扑灭。这个记者断言,如果不下雨,在得不到援助的情况下,这支孤军作战的灭火部队将自身难保。文章在苏联一家报纸刊登后,立即被许多报纸转载。

苏联人看了报道后,被中国这支森林警察部队深深感动了。他们纷纷上书政府,要求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这支英雄的部队以帮助。最终,苏联政府决定帮助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灭火。

6月11日,苏联远东空军部队巴夫洛维奇少将等85名空军指战员乘6架运输机和10架直升机,由苏方境内向火场运送油料、粮食和扑火队员,帮助中国森警灭火。苏联军队参与扑火,给困境中的中国森警灭火队以极大的鼓舞。毕竟人多力量大,火势很快得到了控制。经过奋战,这场燃烧了20多天、过火面积4800公顷的大火被扑灭了。完成灭火任务后,巴夫洛维奇少将会见并宴请了中国森警部队扑火队员,并派车船将他们送回国。

“天兵”灭火,林业部首开先河。灭火队员森林迷路,铺出“SOS”呼救

1962年5月12日,一架运输机起飞后,经过半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内蒙古小二沟火场。驾驶员认真地看了看飞行图,发出了到达目的地的信号。飞机在小二沟上空盘旋两圈后,选择了一块平坦的地方。带队的空降中队中队长徐立堂下达伞降命令后,第一个从打开的机舱门里跳了出来。其他队员紧随其后跳了下来。由于火势不大,加之他们来时准备充分,降落地面后,立即投入灭火,很快就将火扑灭。他们这次伞降灭火,创造了世界灭火史上的新纪录。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空降灭火的国家。

1951年森警部队组建初期,曾设有一个骑兵连的建制。骑兵部队扑火快捷、迅速,但马队灭火容易受环境制约。骑兵能有效扑打远离公路的中、小火,但对于地形复杂和深山老林里的较大火灾,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1952年4月,林业部租用了3架苏联爱罗型固定翼飞机在东北部分地区开展森林防火巡逻报警,开创了我国护林事业史上使用飞机的先河。

1959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关于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等山林区加强联空护林,组建空降扑火中队的请示。1960年2月,经过中央军委批准,驻扎在河南开封的空军空降师121名官兵转业,乘飞机来到嫩江飞机场。同年5月,新组建的空降扑火中队在嫩江飞机场开始训练。这支部队后来发展到300多人,按森林警察条例管理,享受空勤灶待遇。

空降灭火中队组建后,经过一系列林区空降技术训练和林区跳伞适应性练习,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空中指挥、着陆场选择、林区操纵等技术要领。

1965年至1966年,是伞降灭火的高峰期。空降中队先后对48个火场实施伞降灭火,伞降538人次,扑灭火场总面积约38.4万公顷。其中1965年春季伞降灭火32个火场,出动325人次,单独灭火17个火场,空投食品、工具9万公斤。在完成伞降灭火任务的同时,空降中队还根据林区森林火灾的规律和伞降灭火的特点,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分路空降各个歼灭,以及为地面队伍空降引路、参谋布兵、地空配合等新的空降灭火方法。

空降灭火在林区大显神威,受到林区人民和当地党政机关的普遍赞誉。林业部特令嘉奖空降中队。东北航空护林局给空降中队39人记集体三等功,给1人记二等功,8人记三等功。与此同时,东北航空护林局和林业部在嫩江机场铺设水泥路面,在加格达奇等处建立护林分站,并向国务院申报增添运输飞机。报告送上去后,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并责成有关部门论证。有关部门经过论证后,选中了苏联制造的一种新机型。飞机多了,他们建立了航空无线电网络,加强了飞行巡护、空中侦察,为扑火队员空投食品和灭火工具等。此外,他们还在1964年总结出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经验。

空降队员从事的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职业。1963年春,空降中队在扑火返回途中,由于干渴,许多队员身体都虚脱了。带队的人员决定派人找水,老兵张旭主动要求去找水。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张旭迷路了。他走时没带指南针和地图,只带了几只水壶和一布袋大米。迷路后,张旭很着急了。但他心里清楚,现在只有先保住自己的性命,然后才能等人寻找。他找来几根粗大的山藤拧成几根绳子,很快做好了一个简易的吊床。晚上,远处的狼叫声听得很清楚。天亮时,远处传来了飞机声。看着渐渐飞临头顶的飞机,张旭拼命地挥动着手,喊着叫着,可飞机却从头顶上慢慢飞过去了。目标太小了,飞机无法发现他。焦急之中,他看到了掉在地上的几粒大米,有救了!他急忙背起大米,跑到对面山顶上找了一个平坦的地方,用大米铺出了一个“SOS”(国际呼救信号)图案,静等飞机再次搜索。果然,不到10分钟,飞机又盘旋着飞了过来,发现了这个奇特的信号,立即用无线电将张旭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通告地面救援部队,部队很快找到了张旭。从此,这个“SOS”国际呼救信号的故事就在部队传开了。

震惊世界的 “五六”特大火灾,森警部队走进人们的视野。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红孩儿敢死队”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原始森林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一个高火险的林区。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森林火灾。这场火灾是由于野外吸烟和割灌机打火引起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员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在扑救这场大火的过程中,中国森林警察部队奋不顾身,战斗在最前线。大兴安岭东西两个主战场,近百条火线前沿到处都有森警官兵战火魔的身影。汽车、装甲车隆隆开进,徒步转场,飞机索降,攻难克险,犹如不卷刃的钢刀,分击合围,递进分割,战术灵活。森警部队第一次展现了“扑火王牌”的风采。危难之中大显身手,让人们一夜之间认识了这支鲜为人知的队伍。在莽莽林海中,默默无闻地战斗了几十载的森警部队,从此威名远扬。

在这场大火的扑救中,黑龙江森林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连续奋战26个昼夜,转战火场21处,扑灭火线227公里,开辟防火隔离带150公里。内蒙古森林总队在长达4000公里的战线上,形成了以大火火场为轴心,辐射各部队驻地、地空联动的运兵驰援态势。

大火发生后,黑龙江森林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塔河大队46名官兵率先机降伊西火场展开战斗。由于火场风大,可燃物多,火势凶猛,扑救十分困难。他们采取能打则打,无法接近火线的地段则开辟防火隔离带或以火攻火的战术,将疯狂扑过来的火头拦截成段。林场中有7个油罐也面临险境。官兵们冲上火区,运用以火攻火、点烧隔离带交错进行的战术,解除了大火对油罐的威胁。然后,他们一鼓作气展开全面灭火战斗,经过5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地面扑火部队到达之前将大火扑灭,保住了兴安林场。

盘古林场是我国第二大贮木场,贮存着2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另外,这里还有300多吨位的混合油库,有武器弹药库,有木材加工厂,有1000多户居民。大兴安岭森警支队一大队107名官兵,于5月7日22时到达盘古林场后,只见大火在六七级大风的助推下正呼啸着扑向林场,情况万分危急。官兵们奋不顾身迎面冲向扑来的大火。十几米高的火头夹着热浪,把冲在最前面的教导员张国华、副教导员张国庭推出几米远。他们凭借多年的扑火经验,立即组成突击小组,堵截火头,分段控制,对对盘古威胁最大的弹药库、油库、制材厂3个重要目标开始进行扑救。水枪的水柱紧紧咬住手持风力灭火机的战士,为战士洒水降温,凶猛的火头被一点一点分割扑灭。

8日上午9时,弹药库、油库、制材厂全部脱险。经过生死搏斗,大火在顽强的官兵面前退却了。1万多人口的盘古镇保住了。几天几夜未合眼,疲劳至极的战士们有的刚刚放下灭火机,躺在还在燃烧的火线边上就睡着了。

大火被扑灭后,盘古林业公司经理激动地说:“森警给了盘古第二次生命,没有森警就没有盘古。”这场盘古保卫战,哪里情况危急哪里就有身着橘红色服装的一大队森警的身影。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赞他们是“红孩儿敢死队”。

在漠河乡灭火战中,森警官兵们从河湾打火打到老沟,再从老沟打到河湾,继而转战漠河乡;再出击北极贮木场,然后回师漠河,西征砂宝斯。

6月2日,燃烧了26天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特大森林大火被全部、彻底扑灭。这样的大火靠人工扑灭,创造了世界森林扑火史上的奇迹。在扑灭这场大火的战斗中,森警部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和尊重。

这场特大森林大火被扑灭后,加拿大著名林业专家厄德雷纳先生专程到中国来访问。他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大火这么快被扑灭,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也只有中国能够做到。相对于先进国家,中国的扑火设备和手段确实落后,但中国的优越条件在于有一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坚强、勇敢的森林警察部队。这支部队顽强的战斗力,是其他条件和因素无法替代的。我为中国有这样一支部队感到骄傲,也为中国森林有这样一支部队感到高兴。这支部队的作用和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被人重视。

“让绿色伴随我们,让火魔远离绿色”,是森警部队官兵发自内心的呼唤。“扼制火魔,保护绿色”,是森警部队官兵向党和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在中国林业的历史上,记下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记下了他们与火鏖战的悲壮诗篇。

猜你喜欢

火场大火苏联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面对一场大火
大火中的家——灾
大火是如何开始的?怎样才能停止呢?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