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稻瘟病害生态系综合防治稻瘟病

2010-06-08李正达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20期
关键词:气象条件稻瘟病抗性

李正达

(浏阳市张坊镇农技站,湖南 浏阳 410308)

浏阳市张坊镇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粮食生产以一季晚稻为主。稻瘟病是浏阳市张坊镇水稻病害中流行情况最复杂,潜在威胁最大的病害。近年来,稻瘟病在张坊镇有逐年趋重发生的势头。自然生态系对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起主要作用。稻瘟病在山区生态系中常年发病成灾,在半丘陵生态系中则发病较轻,这是由于稻瘟病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系中具有不同的流行速度和病害水平,而流行速度和病害水平则受病害生态系的不同结构所决定。针对山区、半丘陵区2个生态系中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及其相应的优化防治策略进行探索,能更好的防治该病害,指导水稻生产。

1 稻瘟病生态系结构

山区生态系的特点是:群山多,日照时数少,昼夜温差大,雾、露出现早、频率高,持续时数长,湿度大,稻叶面水珠存留时数在14~16 h以上,极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半丘陵区生态系的特点是:由低山、中山为主和丘陵小平原所构成,自然生态环境和气象条件对病害的诱发力属中等强度水平,但由于年度气象条件的变化,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害水平。

稻瘟病生态系结构是由病菌毒性(致病性)、寄生抗性、环境诱发3组主要梯度变量所构成的病害流行学结构,其产生的功能效应导致特异的病害水平。稻瘟病生态系在张坊镇可分为:(1)稻瘟病山区生态系;(2)稻瘟病半丘陵区生态系。稻瘟病不同生态系的流行学结构功能效应导致不同的病害水平,因此必须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 抗瘟性品种在各稻瘟病生态系中的病情反应

2.1 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在任何稻瘟病生态系中均是抗病的,这种抗性不受农田生态系的调控和气象条件的干扰。但随着栽培历史的增长,有些抗病品种可能产生病菌生理小种,抗性会逐渐下降,最后变为中抗,甚至成为感病品种。

2.2 中抗品种

该类品种的病害水平可根据环境条件而变化。在一般正常的农田生态系和气象条件下,在半丘陵生态系中,是抗性反应,表现较低的病害水平;但在农田生态系与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下,则表现出高的或中等的病害水平。

2.3 感病品种

该类品种在山区生态系中,不受农田生态系的调控和气象的干扰,一般都是感病的;在半丘陵生态系中,其病害水平是不稳定的,易受农田生态系和气象条件的调控和干扰。

综上所述,不同稻瘟病生态系(山区、半丘陵区)决定了它所需要的抗性水平,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病害生态系选择相应抗性水平的品种以及与品种相应的农田生态系调控技术来防治稻瘟病。

3 根据不同生态系特点,综合防治稻瘟病

3.1 选择合适的抗性品种

3.1.1 稻瘟病山区生态系 因山区生态系的稻瘟病害水平很高,只能利用抗性稳定的、抗病水平高的品种。根据气象预报,当水稻的易感期如分蘖盛期和抽穗(穗期)期碰上不利发病的气象条件时,如干旱高温,可控制种植一些中抗以上的品种,但感病品种类型不能种植。

3.1.2 稻瘟病半丘陵生态系 该半丘陵生态系的病害水平很不稳定,易受气象条件的干扰,一般属中等病害水平,以选择中等抗性以上的品种为宜,如遇多雨年份,可通过调控农田生态系(如N素营养水平,选择灌溉方式等)来控制稻瘟病的危害,必要时进行药物防治,能有效防治稻瘟病。在张坊镇的白石、七星岭、虎坳、富溪等山区只能种植福优527、吉优716、蜀湘优1号等抗性高的品种,其它地区则可种植杨两优6号、川香优系列、D优系列等抗性中等以上,产量高的品种。

3.2 协调稻瘟病生态系,调控农田生态系

稻瘟病生态系特异流行学结构的功能效应决定了该生态系区的病害水平,单一的或以农田生态系调控为核心的防治决策,常常无法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只有协调稻瘟病生态系,调控相应的农田生态系才能达到防控目的。张坊镇目前种植的抗病品种福优527、吉优716等在所有稻瘟病生态系中都不需要农田生态系的调控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稻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而中抗品种D优527、Y两优1号等在山区生态系中,即使采取调控农田生态系的一切防治措施,仍呈现高病害水平,不能防治病害的发生。但在半丘陵生态系区的正常气象条件下和一般的农田生态系中病害水平均较低,表现出高产抗病;在多雨年份,必须调控农田生态系,进行药剂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以协调稻瘟病生态系为主,调控相应的农田生态系为辅是稻瘟病防治的总体思想。

3.3 加强稻瘟病生态系病害水平的预测

由于各自然生态系具有各自的特性,稻瘟病生态系亦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效应,导致各稻瘟病生态系内具有特殊的病害预测重点。山区生态系中重点是品种的抗性水平,其次是气象。半丘陵生态系中的重点是气象和品种的抗性,其次是农田生态系的调控。由于各年的气象条件、品种抗性与施肥水平均不同,因此,必须结合当年的实况,利用各种测报手段,作出准确的测报。

3.4 调控相应的农田生态系,综合防治稻瘟病

3.4.1 选用抗病品种 中抗品种在不同的稻瘟病生态系和不同的农田生态系所表现的病害水平是不同的,不稳定的,易受稻瘟生态系和农田生态系(如高营养水平)的干扰,易诱发成灾,故中抗类型品种不宜大面积推广。从目前张坊镇引进的品种来看,一般抗性好的品种,经过3~5年左右的种植后,抗性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一是要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如福优527、吉优716等;二是要不断地更新品种,以尽量减轻稻瘟病的危害,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3.4.2 消灭越冬菌源 严格病草、病谷的管理,收割时病草、病谷应与健草、健谷分开堆放,收割后将病草作焚烧处理,或经高温堆放腐熟后做堆肥施用,以减少菌源,减轻下年度的发病。

3.4.3 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调控相应的农田生态系 第一,适当调整播种期,使禾苗易感期与多雨季节错开,减轻叶瘟的发生。第二,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苗情长势、气候条件等合理施肥,坚持以配方施肥与有机肥为主的原则,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N素肥料,增施P、K肥,配合锌、硅肥,做到看苗、看田、看天施肥。一般一季稻应以25%N、P、K复混肥750 kg /hm2作基肥,移栽后10 d之内施75 kg /hm2尿素作提苗肥,尽量少施或不施N素肥料,确保“早发、中壮、后稳”。第三,科学管水。分蘖前期浅水灌,分蘖盛期适时搁田或晒田,抽穗后湿润灌溉,后期不脱水过早。

3.4.4 科学用药防治 防治稻瘟病应及时施药,以预防为主。首先,搞好种子消毒处理。可用强氯精、咪鲜胺等浸种,早稻浸48 h,一季晚稻10~12 h,可杀灭附在种子上的病菌。其次,选用较好的药剂。叶瘟应在分蘖盛期或发病初期进行防治,预防穗瘟应在孕穗末期至始穗期和齐穗期各进行一次防治。破口初期所施药剂应以内吸性杀菌剂为主,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水均匀后喷雾预防。齐穗、灌浆期则应选用40%稻瘟灵乳油或40%富士1号乳油喷雾,配药对水量不能少于750 kg/hm2,施药时要避开开花盛期,应选在上午9点前、下午3点后进行。

[1] 刘二明,朱有勇,刘新民,等.丘陵区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J].作物研究,2002,(16):7-10.

[2] 吕建平,周金玉.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控制稻瘟病技术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04,(2):8-10.

[3] 黄建强,刘泽贤,肖俭平.高档优质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5):85-86,88.

[4] 赵正洪,张岳平,瞿华香.水稻稻瘟病菌及其抗性遗传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8,(5):1-4.

猜你喜欢

气象条件稻瘟病抗性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成都市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基于气象条件的船舶引航风险等级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气象条件对某新型蒸发冷却空调的影响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