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雷击跳闸分析及策略
2010-06-07彭向阳周华敏
彭向阳,周华敏
(1.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广州市,510600;2.广东电网公司,广州市,510600)
0 引言
通过对比同业对标数据发现,广东主网线路故障跳闸次数明显高于内地省级电网,如广东110 kV及以上线路跳闸次数分别约为江苏、山东电网同电压等级线路跳闸次数的3~6倍,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广东雷电强烈。本文将对广东地区雷电参数、线路雷击跳闸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线路防雷工作建议。
1 雷电探测及雷电参数
1.1 雷电定位系统
目前广东雷电定位系统共有18个雷电方向、时差探测站,广东电科院负责日常维护工作,以确保雷雨季系统正常运行。运用此系统可准确指导线路雷击故障点查找工作,大大减轻巡线劳动强度,缩短线路故障停电时间,并且运用其开展雷电参数统计和线路防雷分析,成效显著。
1.2 地面落雷密度
2008年广东省平均地面落雷密度为18.39次/(年·km2),较2007年大幅增强。统计表明,近年广东雷电强度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2008年雷电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1.3 雷电流幅值
比较2008年广东地区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曲线与过电压保护规程[1]推荐曲线可知,15 kA以下雷电流幅值概率明显高于规程推荐值,而15 kA以上雷电流幅值概率明显低于规程推荐值。
雷电流幅值大于 20、40、60、80、100、120、150 kA的概率分别约为 54%、19%、8%、3%、1.5%、1.0%、0.5%。按照线路典型反击耐雷水平,可近似认为110、220、500 kV线路架空地线遭受雷电流后,发生反击跳闸的概率分别大于8%、1.2%、0.4%,这是110 kV和220 kV线路反击跳闸率明显高于500 kV线路的原因。
2 落雷密度对线路雷击跳闸影响分析
2.1 落雷密度及雷电探测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情况下,线路雷击跳闸率与地面落雷密度正相关,但统计表明,有时雷电强度对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影响规律并不典型,以广东为例,其主要原因如下:
(1)地面落雷密度与线路走廊落雷密度并不完全等同,由于雷电活动的分散性,线路走廊落雷次数不一定随地面落雷次数增加。
(2)地面落雷密度是反映雷电强度的重要参量,却并不能完全表征地区雷电强度,雷电强度还与雷电流幅值、波形等参数有关。
(3)2007年广东新建梧州、玉林2个探测站,系统覆盖面增大、探测效率提高,有可能探测到广东西北地区此前探测不到的较小雷电流,因而2008年探测落雷次数较2007年明显增加。
(4)2001—2007年探测站一直维持16个,其间历年雷电探测数据可比性较强,但系统投运以来软硬件不断改造升级,个别探测站也时常故障停运,导致系统探测效率及探测精度动态变化,影响历年雷电探测数据的可比性。
(5)雷电探测站在全省布局并不均衡,因此21个地区探测数据可比性受到影响,但在全省探测站数量和布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各地区本身的历年雷电探测数据具有较强可比性。
(6)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变化,除与雷电分散性相关外,还与综合防雷改造和防污调爬,线路耐雷水平提高有关。
2.2 雷击跳闸率与落雷密度相关性统计
2008年韶关、珠海500 kV线路雷击跳闸率较高,但落雷密度均低于全省平均落雷密度;广州、汕尾、清远跳闸率较低,但广州、汕尾落雷密度高于全省平均落雷密度。因此,地区落雷密度对500 kV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影响规律并不典型。
110 kV线路清远、肇庆、茂名的雷击跳闸率较高,且肇庆、茂名落雷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揭阳、潮州、河源的跳闸率较低,且落雷密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落雷密度对110 kV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影响规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雷击跳闸率与统计落雷密度的正相关性,110 kV线路最强,220 kV线路次之,500 kV线路最弱。这与雷电活动具有分散性和统计规律、各电压等级线路覆盖范围不同相一致。
3 线路雷击跳闸关键因素影响分析
3.1 线路雷击跳闸重合及故障点查找情况
广东2008年1—8月雷击跳闸故障统计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500、220、110 kV线路雷击重合成功率分别为 100%、93%、92.6%,220、110 kV 线路雷击重合成功率相对较低,主要由于部分线路重合闸退出运行,线路雷电反击导致两相或三相接地故障等因素。500、220、110 kV线路雷击故障点查找成功率分别为92.3%、99%、96.6%,均较去年同期明显提高。
表1 雷击跳闸重合及故障点查找情况Tab.1 Lightning trip-out superposition and failure spot check-up
3.2 地形地貌影响
线路走廊地形地貌对线路防雷影响较大。地理位置不同,雷电活动存在差别,如南方沿海地区靠近赤道且受海洋气象影响、雷电强烈,一般情况下山区比平原雷电强度大等。大地对线路的屏蔽效能存在差别,屏蔽效果差则雷电更易击中线路。
2008年110 kV及以上线路雷击跳闸事件中,山地或丘陵地区占76%,其中处于山顶的占40.8%,处于山腰的占15.3%;平原或其它地区雷击跳闸占24%。这与山区雷电强烈,杆塔接地电阻相对较高有关。
110 kV及以上线路雷击边相跳闸事件中,处于下山侧的占24%,处于上山侧的占14%,其余跳闸相地形不明确,或为非典型地形及非边相跳闸。因此,处于下山侧的边相导线由于大地屏蔽效果差,容易遭受雷电绕击跳闸。
3.3 杆塔接地电阻影响
杆塔电感及杆塔接地阻抗决定杆塔雷电冲击电位升高,降低杆塔接地电阻能显著提高线路反击耐雷水平,但对防止线路绕击影响不大。鉴于降阻措施对线路防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尽可能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如按低于15 Ω或10Ω进行设计和改造。
线路雷电反击跳闸主要是由接地电阻偏高或雷电流幅值较大引起的,而广东部分杆塔接地电阻偏高是因为山区土壤电阻率高,降阻改造困难,杆塔接地引线或接地极盗失,因掩土被大雨冲刷杆塔接地极导体外露、接触不良等造成[2]。
表2统计了雷击跳闸杆塔接地电阻分布情况。500 kV杆塔接地电阻均小于20 Ω,雷电流幅值绝大部分处于60 kA以下,远未达到线路反击耐雷水平,可见500 kV线路雷击跳闸基本上由雷电绕击引起。220、110 kV线路接地电阻大于15 Ω的雷击跳闸比例分别仅为21%、29.2%,并不显著高于低接地电阻杆塔跳闸次数,原因在于高接地电阻杆塔运行数量比例相对更少;此外,220、110 kV线路接地电阻小于10 Ω的跳闸比例分别达67%、47.1%,排除其中较大雷电流导致的反击跳闸后可知,220 kV线路绕击跳闸比例高于110 kV线路,而反击跳闸比例低于110 kV线路。
表2 雷击跳闸杆塔接地电阻分布Tab.2 Lightning trip-out pole ground resistance distribution
3.4 雷电流幅值影响
对于110 kV及以上线路,雷电流幅值较小时绕击概率相对较大,3~30 kA雷电流就可导致绕击跳闸,若雷电流幅值超过100 kA,则110、220 kV线路反击跳闸概率明显增大。
当雷电流幅值超出反击耐雷水平时,雷击线路反击跳闸将不可避免。但出现较大雷电流概率较小,如2008年广东地区大于150 kA雷电流的概率仅为0.5%,落到110 kV及以上线路的概率就更小。
表3统计了引起线路雷击跳闸的雷电流幅值分布,500 kV线路120 kA以下雷电流比例为92.3%,大致低于线路反击耐雷水平,基本为绕击。220 kV线路60 kA以下雷电流比例为63.8%,大多为绕击。110 kV线路30 kA以下雷电流比例为16.6%,60 kA以下比例为37.5%,大多为绕击。
表4统计了线路绕击、反击跳闸情况。110 kV及以上线路反击、绕击跳闸比例与上述雷击跳闸线路杆塔接地电阻、雷电流幅值分布基本吻合,具有一致性[3]。
表3 线路雷击跳闸雷电流幅值分布Tab.3 Lightning current magnitude distribution during line trip-out caused by lightning
表4 线路雷电反击、绕击跳闸比例Tab.4 Line lightning strike-back,circle attack trip-out rate
3.5 地线保护角影响
减小地线保护角是防止线路雷电绕击的主要技术措施,设计规程要求500、220、110 kV线路地线保护角分别小于 15°、20°、25°,由于广东线路绕击跳闸比例较高,建议500、220、110 kV设计保护角分应小于 5°、10°、15°,特别是 500 kV 线路和同塔多回共架线路,可采用负保护角。
表5统计了雷击跳闸线路的保护角情况,在相同保护角范围,随着电压等级和杆塔高度增加,线路跳闸(主要是绕击)比例明显增加。
表5 线路雷击跳闸地线保护角分布Tab.5 Line lightning trip-out ground wire protective angle distribution
3.6 绝缘子类型影响
表6统计了雷击跳闸线路的故障绝缘子的类型,可见500 kV线路合成绝缘子雷击闪络比例较大,220、110 kV线路合成绝缘子、玻璃绝缘子雷击闪络比例相差不大。
线路绝缘子雷击受损数量,可能由不同类型绝缘子挂网数量以及雷电活动分散性决定,对于相同雷电耐受水平的合成绝缘子或玻璃绝缘子,暂时无运行经验表明合成绝缘子比玻璃绝缘子更易遭受雷电闪络[4]。
早期防污调爬使用的合成绝缘子确实存在电弧距离较短、与同电压等级的玻璃或瓷绝缘子电气性能不等效的情况,由此也导致了线路耐雷水平下降、雷击跳闸率提高。同时运行经验表明,合成绝缘子工频电弧作用不如玻璃绝缘子,且耐受雷电流小,因而容易造成硅橡胶材料或端部密封结构的缺陷。
表6 雷击跳闸杆塔绝缘子类型统计Tab.6 Insulator type statistic of lightning trip-out towers
4 线路避雷器防雷运行分析
截至2008年,广东110、220、500 kV线路分别安装中间避雷器7406、2790、34相,安装线路604、151、2回,占全部线路规模的 24.3%、24.5%、2.3%,其中2008年净增中间避雷器1784相;绝缘子间隙、空气间隙、无间隙的中间避雷器的比例分别为68.9%、23.2%、7.9%。
110、220 kV线路分别安装终端避雷器3221、501相,安装线路685、118回,其中带脱离装置、无脱离装置、带间隙的终端避雷器的比例分别为42.7%、53.3%、3.8%,绝大多数采取无间隙避雷器。2008年净增终端避雷器1449相。
2008年110、220 kV线路中间避雷器平均每相动作2.3、2.4次,110、220 kV线路终端避雷器平均每相动作1.6、1.5次,避雷器动作率和保护有效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广东线路避雷器运行可靠性和效果总体良好,存在问题主要有:个别避雷器电气、机械性能变差;由于安装选点不当、雷电活动的分散性,部分线路防雷效果不明显;由于绝缘配合不当问题,个别避雷器存在保护失效现象;避雷器本体、绝缘子间隙受弯曲应力累积作用发生断裂;避雷器电气连接受损或脱离装置故障;避雷器金具及计数器等部件锈蚀损坏。
在当前广东线路雷击跳闸率仍然居高的形式下,继续推进线路避雷器的防雷应用具有重要意义[5-7],但不能盲目安装和随意扩大规模,应加强针对性和技术经济性比较。
5 线路防雷策略建议
5.1 开展线路综合防雷改造
推进线路防雷综合改造,加强管理和积累运行经验。建议考虑对雷击跳闸率较高、跳闸次数较多的500 kV东惠甲线、江茂甲线、曲花乙线,220 kV风岭线、东黎甲线、阳仙甲乙线,110 kV悦禄线、潖迳乙线、三安甲乙、桃吕线、睦悦线等实施综合防雷改造。
防雷改造应有针对性,应至少积累该线路3~5年以上的雷击跳闸数据,以明确造成线路跳闸率高的主要原因,原则上500 kV线路重点防绕击,110 kV线路重点防反击,220 kV线路应同时防绕击和反击。对于已开展或完成改造线路,应跟踪1~5年运行数据,明确改造是否取得实效。对于部分线路改造效果不明显的,应分析具体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
5.2 提高线路防雷设计标准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线路走廊选择困难或别无选择,新建线路处山区或突出暴露地形居多,容易遭受雷击,因此必须在规程基础上提高防雷设计标准[7]。此外,已运行线路杆塔高度、结构和空气间隙固定,开展防雷改造具有局限性,必须从设计源头把关。
建议500 kV线路、同塔线路采取5°以下及负保护角,220、110 kV线路分别采取10°、15°以下保护角,减少线路绕击跳闸。
建议加强线路绝缘设计,采用电弧距离较大的合成绝缘子,增加玻璃绝缘子片数,将瓷绝缘子更换为玻璃或合成绝缘子等。位于山顶或突出暴露地形易击杆塔宜使用玻璃绝缘子。加强绝缘可按提高10%~20%考虑,同时也应提高塔头尺寸和空气间隙裕度,防止塔头间隙放电概率增大。
5.3 加强线路继电保护和重合闸管理
线路防雷在一次方面存在局限性,线路雷击跳闸率只能降低到一个可接受水平,不可能降低到更低水平。
在采取措施降低雷击跳闸率的同时,更应通过加强继电保护和重合闸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合闸退出。同时,应继续加强电网规划和建设,完善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5.4 加强线路防雷运行管理和科研应用
应结合MIS建设,统一和规范线路雷击跳闸记录格式和防雷运行报表,完善线路雷击跳闸信息,及时开展防雷运行总结和分析评估;加强线路防雷运行维护,及时查找雷击故障点和更换受损绝缘子;制定和执行线路设备检测、抽检和改造计划,组织落实重大反事故措施;加强雷电定位系统运行维护和软硬件升级,及时更新线路坐标,提高应用水平,有效指导线路雷击故障点查找和雷电参数分析;积极开展线路防雷科研和新技术应用[8-14]。
6 结论
输电线路和电网雷电防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于线路规模扩大,气候变化、雷电活动频繁,电网雷害事故明显增多,加强雷电参数及线路防雷分析,开展防雷改造、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广东省线路雷击跳闸率及雷击原因,并提出了线路防雷策略,可为今后的防雷工作提供参考意见。近年来,雷电监测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雷电仿真和试验工作积极开展,特别是电网整体防雷思想和差异化防雷策略初步贯彻实施[15],必将极大地提高输电线路和电网雷电防护技术和水平。
[1]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2]张云都,蒲晓羽.输电线路接地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J].电力建设,2005,26(3)∶34-35.
[3]李长旭,袁忠君,张海龙.基于EGM的500 kV同杆双回线路绕击跳闸率研究[J].电力建设,2008,29(2)∶15-18.
[4]严璋,朱德恒.高电压绝缘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5]肖国斌.应用线路避雷器提高交流输电线路耐雷水平[J].电力建设,2003,24(9)∶27-29.
[6]彭向阳,郑晓光,钟定珠.加强广东电网110 kV及220 kV敞开式变电站雷电侵入波保护分析[J],广东电力,2008,21(7)∶18-21.
[7]彭向阳.广东省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运行情况分析[J].电瓷避雷器,2007,(6):21-25.
[8]姜凯新,王同明.雷击故障点的选择性控制[J].电力建设,2002,23(5)∶31-32.
[9]贺体龙,方明俊.特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的探讨[J].电力建设,2007,28(5)∶21-22.
[10]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11]王茂成,张治取,滕杰,等.1000 kV单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绕击防雷保护[J].电网技术,2008,32(1):1-4,14.
[12]白云庆,印华,吴高林,等.重庆电网输电线路防雷计算中参数的选取[J].高电压技术,2007,33(12):162-163,172.
[13]郑江,林苗.特高压线路的避雷线保护范围设计[J].中国电力,2007,40(11):54-56.
[14]李立浧,司马文霞,杨庆,等.云广±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研究[J].电网技术,2007,31(8):1-5.
[15]陈家宏,王剑,童雪芳,等.电网雷害分布图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8,34(10):20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