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号共性质量问题分析与治理机制建设
2010-06-07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林荣邵佳红徐翔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林荣 邵佳红 徐翔
由于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是重组成立的,各组成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与流程不完全相同,因而,研究院不但面临着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任务不断增长和质量问题归零的双重压力,还面临着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的局面。
研究院为航天型号配套的产品有惯性器件、传输及测控设备、综合电子设备、计算机、微电子及机电组件5大类,具有同类专业单位多、同类产品多、共用技术多,集成电路、机电组件等产品品种规格多、生产批次多、产量大和服务面广等特点。因此在同类单位中的科研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资源、经费、技术、进度等共性问题,所以,深入开展共性问题分析和治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几年来,在各种共性问题中质量问题尤其突出,引起了研究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项措施。
按照《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的过程方法,将共性质量问题的分析和治理分为4个子过程进行管理:一是通过多种渠道识别并确定共性质量问题,即策划过程。多渠道的信息要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轻重缓急,抓住当前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宽的主要问题进行治理。二是按照改进计划开展整改工作,即实施过程。针对需要解决的共性质量问题,从院本级和厂、所两个层面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改进,确保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围绕重点问题、重点单位开展跟踪检查,即检查过程。问题整改过程中的督促、检查是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四是采取措施,即处置过程。将整改中卓有成效的做法和工作通过完善技术和管理文件建章立制,持续改进过程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共性质量问题的识别方法
质量问题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开展共性质量问题分析和治理工作的基础。为了全面深入做好共性质量问题的分析和识别工作,研究院关注各种途径反映的共性质量问题,包括产品出厂前后发生的共性质量问题,研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偏离、超差问题,质量管理体系内、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等内容。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确定共性质量问题。
1.准确、全面地收集各类信息
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于2009年建立了院本级质量问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共性质量问题的网络共享、传递和处理;从2009年开始,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将不合格、偏离、超差的问题分析作为共性质量问题分析报告的必要内容之一;从2008年收集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不符合项72个,2009年收集各单位不符合项100个。
2.系统开展共性质量问题分析
(1)按照产品种类分析共性质量问题
以2009年上半年共性质量问题分析为例,发生的55起共性质量问题中惯性器件类质量问题19起,其中平台系统质量问题13起,捷联惯组质量问题2起,光纤陀螺、激光陀螺、MEMS惯组和速率陀螺组合质量问题各1起;微电子及机电组件类产品质量问题16起,其中电连接器质量问题10起,电路质量问题4起,继电器质量问题2起,分类统计如图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院将惯性器件平台系统质量问题和机电组件中电连接器质量问题作为院重点关注的薄弱环节,同时将器材和工艺问题作为共性质量问题。
平台系统质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4方面原因:一是多余物问题未得到有效根治;二是管理不到位;三是产品质量不稳定,出厂后参数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超差问题;四是个别关键技术未“吃透”,测试方法和手段不足,难以在生产过程中暴露隐患。
电连接器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产品设计可靠性不高所致,表现为产品设计尺寸链不匹配和缺少防止误操作的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和加工尺寸超差导致用户使用时插合困难;灌胶工艺不完善导致产品绝缘电阻偏低、插针后缩等问题时有发生。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为了聚焦薄弱环节,研究院将所有共性质量问题分为设计、工艺、操作、器材、软件、环境和管理7类。仍以2009年上半年质量分析为例,在所有共性质量问题中,各类问题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2009年上半年共性质量问题分类统计图
经进一步分析,设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验证不充分和设计余量不足,个别设计错误且测试把关不严。操作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加工过程控制不严,多余物控制有效性不强。器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元器件、原材料固有质量不满足要求,验证手段不足。另外,生产过程控制不严也是造成使用问题发生的原因。
二、共性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推进面向产品的共性质量问题分析工作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和前提,针对分析结果,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研究院追求的目标。研究院根据确定的共性质量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了下列改进措施:
一是院领导参与研究、解决关键产品惯性器件平台的可靠性问题。2009年下半年,某型号批生产平台系统连续发生共性质量问题,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研究院组织所属相关4家单位对2006~2009年期间发生的所有平台系统共性质量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院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了提高平台可靠性研讨会,经院领导和专家共同分析提出了改进方向。通过研讨会提高了领导和员工对解决共性质量问题和改善薄弱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使各单位从管理、设计、工艺、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明确了措施,提高了平台系统的可靠性。
二是多方合作,加强对多余物的研究与控制。微电子、惯性器件等产品对于多余物的控制都有较高的要求。为解决惯性仪表多余物问题,2009年7月,院质量技术部组织下属各相关单位进行了多余物治理工作专题研讨。部分惯性平台研制单位从多余物的产生机理、来源、控制手段以及对产品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有的单位系统介绍了其长期以来在环境控制、过程控制、检测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工作重点;有的单位介绍了微电子行业在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经验;研究院还邀请知名高校的专家介绍了有关多余物控制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各单位从环境控制、过程控制、洗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多余物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后续进行多余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另外,研究院筹措资金支持下属4个单位联合开展平台系统多余物治理研究,对惯性仪表内部导线焊接多余物进行控制,从组件、部件、整件清洗及检测等方面对多余物进行综合治理。
三是解决电连接器设计、工艺和管理问题。针对电连接器结构、原理的共性,抓住重点单位,解决突出共性问题。院质量技术部组织专家深入相关单位共同对2006年以来发生的61起共性质量问题逐一进行剖析,针对内、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梳理和分析,查找出电连接器设计评审、复核复算、工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该单位从完善设计和工艺规范、加强设计评审、开展典型问题攻关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组织专家对电装工艺问题进行会商。研究院大部分单位都具有电装工艺能力,且部分单位的电装工艺较为成熟。为了全面提升电装工艺水平,研究院组织有关电装专家,针对某厂型号二次电源模块配套继电器未采取绝缘措施,紧贴印制板安装问题为重点,对其开展了专项电装工艺检查,帮助其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工艺管理水平。该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力量,针对存在的共性工艺问题,按相关标准要求对相关工艺文件进行了细化和整改。
五是开展操作问题专项调研。研究院配套产品多为电子产品,手工操作较多。2006年下半年,院组织质量监督代表从管理、质量意识和工作作风、操作技能与经验、装配检验、工作环境五个方面对承担电装任务较多的某单位开展操作问题专题调研。调研组和该单位共同分析操作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按照流水作业方式组织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细化工艺文件,加速电装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等方面的建议。
六是开展元器件专项检查与调研。研究院配套产品均需要使用大量的电子元器件。针对元器件问题较多的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单位开展元器件专题检查和调研,从元器件的选用控制、使用过程控制以及失效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各个环节梳理分析,查找元器件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从加强对元器件生产厂家的过程质量控制要求来提高元器件的固有质量;另一方面是使用单位应严格掌控过程控制,减少操作不当引发的元器件质量问题。
七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果共享。针对共性专业单位多的特点,研究院加强组织协调,在同专业范围内组织技术交流,并建立交流机制,定期在设计师、工艺人员范围甚至是技能工人范围内开展交流活动。2009年11月,某单位领导带领管理和技术人员到相关单位进行工作交流学习活动,双方根据自身产品特点与科研生产工作中面临的,如多余物控制、惯性器件可靠性、生产管理模式与机制以及工艺布局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充分交流的同时,针对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院还鼓励技术创新,做到工艺技术预先研究与型号工艺技术攻关并重,重点组织开展了平台系统多余物课题的实施工作。通过深入的交流学习,各单位实现了管理与技术经验的共享,有助于平台系统共性问题的改善。
八是对重点单位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整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几年来,研究院领导高度重视共性质量问题的解决,对于共性质量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紧密跟踪、检查,对整改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偏指导,确保工作顺利进展。例如,2007年下半年,研究院针对发生产品共性质量问题的2家单位给予黄牌处罚,并分别成立工作组督导2家单位的整改工作。针对有的单位多年来设计人员独自承担产品设计、调试全过程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工作流程,推进实施设计和调试分开工作,为规范生产、调试工作,以及提升任务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共性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治理效果
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成立几年来,不断针对突出的产品共性质量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整治工作,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开展平台系统可靠性技术攻关解决了动压马达不启动等长期困扰平台系统的共性质量问题;通过开展专项治理,使继电器多余物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继电器PIND筛选淘汰率从2004年的1.94%下降到2009年的0.57%,交付出厂的继电器产品多余物问题的数量逐步得到控制;通过开展技术状态专项检查,各单位技术状态控制更加严格、规范。通过针对相关单位的专项整顿,其部分单位质量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共性质量问题有所减少。
开展共性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治理工作,有利于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共性问题分析和治理机制能促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然而,研究院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认识到,要深入推进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改进机制的完善工作尚需研究。目前针对各种质量信息的单一分析方法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中均有规定,但如何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使分析过程更规范、分析结果更准确,以及如何建立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改进制度仍需要继续探索。
二是近几年操作问题和器材问题一直是困扰研究院的突出问题。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尽如人意。操作问题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涉及人员、设备、方法、环境,甚至体制和机制;器材问题受制于国内基础工艺、原材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举步维艰。今后研究院将继续努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