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2010-06-06李俊英
李俊英
(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山东 菏泽 274031)
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李俊英
(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山东 菏泽 274031)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120例(132眼),将其分别为三组,对照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40例(41眼),实验Ⅰ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加干细胞移植术40例(44眼),实验Ⅱ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加干细胞移植术加0.25mg/ml丝裂霉素C 40例(46眼),观察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复发率的三组样本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结果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分别为33.33%、18.18%、4.35%。经统计分析,对照组与实验Ⅰ组、对照组与实验Ⅱ组复发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与实验Ⅰ组、对照组(P<0.05)复发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丝裂霉素C;自体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治疗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复发率高,统计为30%~70%[1-2],且复发后的翼状胬肉再行手术复发率更高,甚至导致睑球粘连、角膜浑浊、广泛瘢痕等并发症。近年来,干细胞理论的发展、眼表重建术的不断完善[3],以及对翼状胬肉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为翼状胬肉的治疗,降低复发率,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自2007年1月以来对翼状胬肉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120例(13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单眼108例,双眼12例。年龄29~68岁,男性44例,女性 76例,原发性胬肉110只眼,复发性22眼。门诊在随机分组、配组均等的情况下分3组。对照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40例(42眼),其中4例为复发性翼状胬肉,其余均为原发性。男14例(14眼),女26例(28眼)。平均59.25岁。实验Ⅰ组: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40例(44眼),其中复发性8例(12眼),原发性32例(32眼)。男16例(18眼),女 24例(26眼)。平均年龄49.10岁。平均随访3~18个月。实验Ⅱ组: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加丝裂霉素(MMC)40例(46眼),其中复发性4例(4眼),原发性 36例(42眼)。男14例(16眼),女26例(30眼)。平均年龄 55.12岁。三组均随访3~18个月。以上翼状胬肉均侵入内眦部角膜缘内≥3mm,有5例已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
1.2 方法 手术均在双目手术显微镜下完成。
1.2.1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及胬肉生长部的结膜下浸润麻醉,常规切除胬肉组织:鼻侧达泪阜根部,清除内直肌附着处的纤维血管性组织,彻底剥离干净角膜和巩膜组织,剪除胬肉组织缝合结膜,留有3~4mm巩膜裸露区。
1.2.2 实验Ⅰ组,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加翼状胬肉单纯切除。首先常规切除翼状胬肉及其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结膜巩膜面翼状胬肉组织切除干净,取术眼上方或下方略大于创面的角膜缘上皮植片,包括0.5mm角膜上皮和3mm结膜上皮瓣,按相应位置平铺于巩膜裸露区的角膜缘处,用10-0尼龙线固定于浅层巩膜,加压包扎术眼。
1.2.3 实验Ⅱ组,MMC加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加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切除胬肉方法同上。切除胬肉体颈部后,取含0.25mg/ml MMC溶液的棉片置于裸露区巩膜表面,避开角膜,持续4~5min后去除棉片,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再同法取颞上方或下方角结膜植片,履盖于巩膜裸露区,绷带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实验Ⅰ组、实验Ⅱ组术后1~2d换药并加压包扎术眼,以便角膜缘干细胞固定存活,同时减轻眼部刺激症状,术后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视力检查,记录视力、角膜上皮修复情况,角膜透明度,植片与植床愈合情况和鼻侧巩膜是否有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均给托百士滴眼液,每日 4次,红霉素眼膏,每晚1次,术后第4d滴典必舒滴眼液,每日4次逐次减到每日1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角膜上皮完整,结膜无充血,翼状胬肉无复发,无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复发: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组织侵入,结膜局部充血,肥厚。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版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
2 结果
表Ⅰ 三组疗效比较(±s,d,%)
表Ⅰ 三组疗效比较(±s,d,%)
对照组与实验Ⅰ组比:P<0.05,对照组与实验Ⅱ组比:P<0.05,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比:P<0.05。对照组与实验Ⅰ组比:P=0.00,对照组与实验Ⅱ组比:P<0.05,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比:P>0.05应用方差分析,对照组与实验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 n 角膜上皮修复时间 复发率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4244466±0.923±0.893±0.5214(33.33)8(18.18)2(4.35)
3 讨论
翼状胬肉切除的原因:以往常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的复发率文献报导为30%~70%,复发率高,原因很复杂[4]。再次手术是因其范围大,进展快,瘢痕增生重所致。同时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复发也与胬肉组织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有关,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它们在胬肉组织中高表达直接刺激胬肉组织中多种细胞增生,如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其对胬肉的复发产生重要的作用[5-6]。
对照组复发率为33.35%,与文献报道相符。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6±0.92)d,较其它两组时间长,主要的原因是角膜缘干细胞不同程度损伤,影响角膜上皮愈合。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根据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和蛋白分化表达差异,角膜上皮细胞分为:角膜缘干细胞,位于角膜缘基底部;瞬时扩充,位于角膜缘和周边基底部细胞,该细胞的增殖力高,分化程度高并表达角质蛋白K3;有丝分裂后细胞,为角膜非表浅上皮细胞,细胞分化成熟,仅有极低的增殖力,占角膜上皮细胞的绝大多数;终未分化细胞,为角膜表浅上皮细胞,该细胞无增殖能力,细胞完全分化[7]。应用此术后复发率较低,多为3.77%~10.7%,但手术时植片的范围不宜超过1/3,否则角膜缘功能有失代偿的危险,角膜缘也不能取得过深,否则易发生术后假性胬肉等并发症[8]。
丝裂霉素C是由头状链霉素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属周期非特异性抗代谢药物,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止细胞分化和复制,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9]。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术后复发,近年来有不少报道,但所用方法不完全相同,结果也不一致[10]。
纤维增生是翼状胬肉突出的病理改变,血管增生是影响翼状胬肉复发的重要因素,而白细胞介素等淋巴因子能诱发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虽然在手术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但部分患者术后仍然不能避免复发。Frucht[11]和Levy[12]研究发现术中应用MMC可长期抑制术区成纤维细胞的增生。MMC对成纤维细胞增生及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在可避免严重药物并发症发生的条件下,采用相应较高浓度的MMC防止胬肉复发是可取的。
实验Ⅱ组复发率为4.35%,较其它两组复发率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3±0.52d,较其它两组时间短,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Hall PA,Wall FM.Stem cells:the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ellular diversity[J].Development,1989,106(4):619-633.
[2]Tseng SC,Tsubota K.Important concepts for ireating ocular surface and lear disorder[J].Am J Ophthalmol,1997,124(6):825-835.
[3]陈家琪.眼表疾病与眼表重建[J].眼科,2002,11(2):70.
[4]Bultmann S,You L,Spandau U,et al.Amniotic membrane Downregulate chemokine expression in human keratocy te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9,40(3):578-580.
[5]李建军,张铁明.丝裂霉素C在眼科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1):20-24.
[6]管一沁,李云川,李兰.羊膜移植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2):157.
[7]Dua HS,Azuara-Blanco A.Limbal stem cells of the corneal epithelium[J].Surv Ophthalmol,2000,44(5):415-425.
[8]费安裕。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11):785.
[9]林玉清,林春生.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4(3):351.
[10]罗平.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9):642.
[11]Frucht-Pery J,Raiskup F,Ilsar M,et al.Conjunctival autografting combined with low-dose mitomycin C for prevention of primary pterygium recurrence[J].AmJ Ophthalmol,2006,141(6):1044-1050.
[12]Levy RL,Naidu S,Jacobson L.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technique of complete tenon's membrane excision and mitomycin C in pterygium surgery[J].Eye Contact Lens,2005,31(3):105-8.
R777.33
A
1008-4118(2010)03-0024-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3.13
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