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0-05-31张华芳
张华芳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武义 321200)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病死率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已知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和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等。现对本院近5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82例进行总结,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入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共182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及分期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修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其中男154例(84.62%),女28例(15.38%),男∶女 =5.5∶1。年龄 19~90岁,平均(58.01±12.11)岁。其中<30岁2例(1.10%),30~39岁4例(2.20%),40~49岁34例(18.68%),50~59岁77例(42.31%),60~69岁 25例(13.74%),70~79岁33例(18.13%),>80岁7例(3.84%),可见50~5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42.31%),<3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少(1.10%)。肝癌的临床分期:Ⅰ期4例(2.20%),Ⅱ期 54例(29.67%),Ⅲ期124例(68.13%)。
1.2 临床表现 182例中有右上腹胀痛165例(90.66%),黄疸 99例(54.40%),腹水 50例(27.47%),蜘蛛痣 89例(48.90%),肝掌 48例(26.37%),出现肝外脏器或淋巴结转移者108例(59.34%),仅有发热、乏力、纳差等全身症状17例(9.34%)。从出现症状到确诊肝癌最短9小时(肝癌破裂),最长8个月,15天内确诊50例(27.47%)。
1.3 影像学表现 182例均行B超及CT检查,提示巨块型肝癌41例(22.53%),结节型肝癌108例(59.34%),弥漫型肝癌33例(18.13%);肿块位于肝右叶75例(41.21%),左叶33例(18.13%),左右叶均有占位 74例(40.66%);伴门脉栓塞25例(13.74%),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58例(31.87%)。
1.4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测:182例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132例(72.53%),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165例(90.66%),AST/ALT>1者141例(77.47%),总胆红素(TBIL)升高 108例(59.34%),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 91例(50.00%),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157例(86.26%),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 174例(95.60%);(2)乙型肝炎病毒标识物检测:182例中HBsAg阳性 125例(68.68%),其中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91例(50.00%),HBsAg,HBcAb二项阳性23例(12.64%),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大三阳)11例(6.04%);(3)AFP检测:AFP≥3000ng/ml有89例,均为乙肝三系表现为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及HBsAg,HBcAb两项阳性患者。182例AFP检测水平分布见表1。
表1 182例原发性肝癌AFP检测结果
1.5 HBV-DNA与AFP的关系 行HBV-DNA检测共108例,HBV-DNA阳性(HBV-DNA≥1.0×103copis/ml)者 75例,AFP水平为(3719.7±1217.2)ng/dl,HBV-DNA阴性(HBV-DNA<1.0×103copis/ml)者33例,AFP水平为 (1434.1±612.3)ng/dl,经 t检验,显示HBV-DNA阳性者AFP水平远高于HBV-DNA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癌变,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且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2],其5年生存率不到10%,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3]。本组中以50~5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42.31%),40~49岁年龄段34例(18.68%),男女之比为5.5:1。
肝癌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或不适,伴乏力纳差、上腹饱胀等症状一般已属中晚期。本组患者以上腹胀痛症状就医有165例(90.66%),黄疸99例(54.40%),腹水50例(24.47%)。CT提示巨块型及结节型肝癌占149例(81.87%),伴门脉栓塞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共83例(45.61%)。故本组病例多已属肝癌Ⅱ期,Ⅲ期,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如何早期诊断肝癌是临床医师目前防治肝癌的难点。
迄今为止,病因尚不明确,但其发生与多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和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本组1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V感染者125例(69.44%),包括酒精性肝病占肝癌发病数的75.00%,因此积极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治酒精性肝病是十分必要的。本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三项阳性(小三阳)达91例(50.00%),与涂燕云等[4]报道小三阳占40.5%相似。关于原发性肝癌患者HBV复制水平与AFP的关系,何泽宝等[5]认为,HBV-DNA与肝细胞DNA的整合可引起AFP调控基因的改变,在其他因素如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影响下,带有AFP调控基因改变的肝细胞再生,AFP合成再次活跃,从而合成大量AFP;而无HBV感染或HBV复制水平低而不足以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者缺乏这一途径。本文提示,HBV-DNA阳性患者AF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HBV-DNA阴性患者(P<0.01),证明了上述论断,也提示了HBV复制活跃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普查中AFP阳性发现可早于症状8~11个月,其在肝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70%~90%[2]。若AFP水平持续反复升高,而肝功能损害较轻时,应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本组资料中AFP≥500ng/ml者107例(58.79%),AFP≥1000ng/ml者99例(54.40%),AFP≥3000ng/ml有89例(48.90%)。AFP因受肿瘤大小及基因表达缺失的影响,有近三分之一的肝癌患者呈阴性反应[6]。为弥补其不足,对于临床疑诊肝癌患者,可联合检测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特异性肝癌蛋白(SHCSP),三者联合检测有效率可达97.47%[7]。影像学检查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B超或CT检查可显示长径2cm以上的肿瘤,如结合肝动脉造影(CTA)或注射碘油的肝动脉造影(lipoidol-CTA),对长径1cm以下肿瘤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2]。对于仅表现为AFP水平持续反复升高,而影像学上未有阳性发现者,定期随访尤为重要。
[1]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001年广州第八届肝病学术会议).现代实用医学,2002,14(4):213
[2]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1
[3] 徐海峰,杨华瑜,张宏冰,等.改变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现状的新肝癌血清标志物.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1):104
[4] 涂燕云,陈枝俏,许剑.广西原发性肝癌流行和临床特点分析.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3):20
[5] 何泽宝,朱坚胜,蔡修熙,等.甲胎蛋白与肝炎病毒关系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3):176
[6] 陆东东.肝癌临床诊断与表现研究进展.医学研究通讯,2000,29(4):44
[7] 阮秀花,张效本,任丽君,等.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SHCSP的联合检测.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