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婚姻与两性问题报道看媒体舆论导向异化
2010-05-31盖燕红,于旻生
一、大学生婚姻与两性问题媒体舆论现状
(一)背景
2005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备受关注的“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条款终于在新规定中废除。自此,我国在校大学生婚姻已经合法化。另一方面,目前在校大学生受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影响很深,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往往我行我素相信自己的选择,对待性的问题更加开放,贞洁已经不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而对待同居的态度还会生出类似互相攀比的心理。
在国外,大学生不被看作社会的特殊群体。因此,他们不受特殊管理和约束,和校外同龄人完全受到同等对待。但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媒体与公众高密度关注的对象,以大学生为主角的新闻不在少数。时至今日,有关大学生婚姻及两性问题的报道依然讨论不休。一些媒体虽然通过内容策划与活动组织来彰显传媒的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展示媒体舆论引导的实力,却暴露了媒体舆论导向的异化。
(二)具体表现
1、媒体在新闻题材上,倾向选择负面内容,而对一些正面题材却很少涉及。从在校大学生为结婚与学校冲突、闪婚闪离,到同居、性行为,再到避孕套进校园、大学女厕所的神秘广告,这些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成为媒体的热点,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正面形象单一苍白,负面形象却五花八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调查中表明,在7450名参与调查的青年中,83.9%的人认为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不准确;85.5%的人感觉和以前相比,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1]。
2、很多媒体在相关新闻的处理上采取了极为相似的手法,大有将大学生婚姻与两性报道推向新高潮的态势。媒体以大学生的婚姻及两性话题为看点,刻意渲染,肆意炒作。如“广东省性学会调查显示:超3成大学生有‘一夜情’[2]”、“大学生在校闪婚,结婚4月分居闹离[3]”、“北大女生天价租男朋友,回家过年一天一万[4]”,都在编辑上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张的数字,以便制造轰动效应。
3、媒体对两性问题上有报道不平衡以及标签化的倾向,事实上涉及到了“隐性歧视”。大学生的性问题,竟成了女大学生的性问题。“女大学生”无疑是媒体口中的关键词,成为了媒体“妖魔化”报道下的牺牲品。“女大学生与50岁农夫网恋结婚,离婚后遭其奸杀[5]”、“美女研究生因情变跳楼自杀,留下数万言遗书[6]”、“南昌女生大三结婚大四离[7]”——从这些相关的报道上看,矛头都直接对准了女大学生。实际上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
4、媒体缺乏严肃态度,有些报道缺乏精确调查,主观推断。报道中的批评对象往往都是没有姓名的,“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8]”,诸如此类的报道难免给人以女大学生卖淫现象是普遍现象的印象。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作者将个别人的问题放大成为群体性行为,耸人听闻地将女大学生卖淫现象变成社会普遍现象。
二、媒体舆论导向异化的原因分析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信息的传播过程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在大学生婚姻和两性问题报道中负面新闻居多,媒体舆论导向异化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它的产生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和传播媒介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传播主体
1、经济利益刺激下的商业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指出,受“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支配,媒介有媚俗的取宠倾向。大众媒体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来生产和出售媒介产品并且赚取广告费用。媒介竞争的巨大压力使媒体以吸引受众为目的,大量倾销那些所谓适合大多数消费者口味但缺乏营养的大众文化、快餐文化。为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满足其感官刺激和离奇感受,很多媒体开始走新闻娱乐化的道路,希望由此来征服市场,却造成了媒介文化品位的低下。所谓的媒体对大学生、公务员、民工等群体的关注,事实上带来的广告收入、商业利益才是其真正目的,从根本上导致了媒体舆论导向的异化。
媒体在报道大学生正面新闻时大多内容空洞,缺乏新意,如刻苦学习、热爱祖国、富有责任心等,这些作为新闻文本来说显然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正面新闻一般很难找到好的切入点,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这也是媒体在新闻选择上的苦衷。对于负面新闻,媒体在题材上选取刺激性话料——两性、吸毒、自杀、暴力,而且这些话料采集起来相对容易,同时给负面事件设置议程,通过系列报道,讨论评判,在价值观念上进行后现代解读。这样的结果便是负面新闻得到强化。
2、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媒体的性质和功能也有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现代媒体的性质具有二重性,即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从经济属性而言,势必造成媒体过份迁就不同层次受众和广告主的要求,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正如传播学中“社会责任论”所强调的,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克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执政为民,承担起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媒体应当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但某些新闻媒体急功近利,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歪曲事件的本来面目,影响媒体公信力。
(二)传播对象:受众对猎奇新闻充满期待
1、新闻价值在传播过程中是受众接受认同的关键因素,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的新闻更具有显著性和趣味性,更有新闻价值,也就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公众趣味既是媒介内容的原因也是媒介内容的结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更多地选择负面新闻。同时,受众又喜欢用传统的价值观念对负面新闻进行评判,大学生向来是高素质人群,是社会的未来,公众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大学校园中一些爆炸性的负面新闻的出现,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引起舆论关注。
2、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客观存在很多问题
女性研究者何清涟在《女性沉沦的成因分析》中提到,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中价值层面被颠覆得最彻底的就是婚姻与恋爱观。“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婚恋观,社会的影响力让大学生婚姻及两性问题无限放大。
同时我国大学自2000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后,大学校园内开始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学质量、道德伦理、就业择业等,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大学生缺少平时的引导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婚恋行为能力薄弱。这些客观现象都为大众媒体的负面报道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三)传播媒介:第四媒介形成极具舆论导向的“公共领域”
新闻传播的过程,应当是传者与受众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过程。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而且前者与后者还可以实现实时互动。
当今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它的出现使传播资源不平衡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网络媒体使信息迅速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但网络媒体是良莠不齐的,尤其是自媒体(如博客、微博客等)取消了传统媒体编辑决定发表的权力,让各种信息“肆意”传播,从而对事件在第一时间形成公众舆论,主导了话语权。这样一些对大学生婚姻和两性问题带有偏见性的新闻报道就逐步的由私人领域深入到政治公共领域,从而影响公共权力机关,最终使其“理性地接受这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使得话语权具有“合法性”。
另外,根据长尾理论[1],经自媒体传出的信息经过大量的复制、转载、流通之后,众多“小众”关注的话题汇聚成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可能成为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对象和政府重视的问题。
(四)传播过程:政府对相关社会新闻监控薄弱
媒体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定要受到监督和管理。一般而言,对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等政府监控比较严格。而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世界观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不是既得利益群体,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媒体也拣软柿子捏。”对于娱乐、文化等社会新闻,一方面这些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不会影响政治大局,因而政府的监控是薄弱的。
三、处理好舆论导向异化问题
大学生婚姻以及两性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从中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作为社会良心的大众媒体应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同时公众也应该有自己的辨别力。
(一)从媒体的角度来看
1、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公众媒体应尽量避免传播刻板印象而应传递客观的大学生两性与婚姻现状,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作为有着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必须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报道相关新闻。新闻媒体作为舆论信息的“把关人”,控制着舆论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流量和流向,传播什么、重点在何处、强调到何种程度、对信息作何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把关人”决定的。
“把关人”社会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充分尊重人们言论自由、答应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的疏导。建立合理“议程设置”的功能。在众多的热门话题中,通过“议程设置”可以把社会的注重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冷静思考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理性地设置一些突出正面、积极、向上等基调的“议程”,鼓励受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大学生婚姻与两性问题。
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媒介应具备独立思想,这种思想绝对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批驳错误论调,客观报道与舆论引导并举。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采用平衡手法,在报道大学生婚姻与两性存在问题的同时,应突出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开放包容而不失理性的主流面貌,这样媒体中的大学生形象才会全面、真实。
2、新闻工作者应恪守其职业信条
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应该用超利益、非功利的眼光客观地分析事件。珍惜媒介的话语权,大学生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避免话语霸权,保护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当事人的隐私,以人文的视角来观察某一事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1、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公众舆论危机时能发挥其协调和控制信息的作用。适时倡导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珍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同时,公众应给予大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应过于苛刻。否则会给媒体以推波助澜的空间,加剧媒体舆论导向异化的倾向。
2、公众本身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具备一定的认知和解读各种媒体发布信息的能力。公众凭借“意见领袖”或是依靠自身的媒介素养参与舆论危机传播,那么媒体就能和公众舆论实现有机互动,避免媒体舆论导向的异化。
四、结语
受众喜欢用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负面新闻评判是非。在当今我国社会,公众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大学校园一有违反常规的负面新闻出现,就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激烈争论。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婚姻与两性问题本就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媒体的猎奇心理、片面选材、缺乏深度剖析和客观积极评价的报道行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又起了不良作用。不少媒体夸大渲染、甚至肆意猜测,形成舆论导向异化,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发展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互动的“媒介化社会”中,媒体以其社会公信力与责任感影响了整个社会舆论。在受众已经变成媒体的上帝的今天,面对日益成熟的受众,当前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要思考的问题也应更加深刻,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炒作、渲染的表面。无论是媒体、新闻工作者,还是受众,都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接受更加科学的信息,从而避免舆论导向的异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注释
[1]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1]《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13日,第4版;
[2]《信息时报》,2007年11月4日,A6;
[3]《重庆时报》,2008年10月21日,第15版;[4]《江南晚报》,2009年1月20日,A7;
[5]http://news.qq.com/a/20100326/001611.htm?COLLCC=692421434&,腾讯新闻,2010年3月26日;
[6]《海峡都市报》,2006年5月25日;
[7]《新文化报》,2009年11月12日,第18版;
[8]《青年参考》 2003年5月21日;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10]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3;
[11](美)梅尔文•L•德弗勒、(美)埃弗雷特•E•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
[12](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