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玉田泥玩具的艺术形态及未来发展
2010-05-31刘东,李飞
一、历史悠久:玉田泥玩具探源
河北唐山玉田泥玩具是一种小型的民间泥塑。它不像大泥塑那样体积庞大,气势恢弘,但是它轻巧易拿,趣味性强,深受广大百姓喜爱,所以玉田泥人在当地极为普遍且发展速度也很快。
玉田泥玩具(图1)是我国民间玩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北部唐山的玉田与保定的新城白沟是河北泥玩具规模较大的两大产地,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华北平原泥玩具的独特风格。[1]
(图1)玉田泥玩具
清光绪年间,以戴家屯刘凯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就已闻名乡里。素以泥笛艺人著称的刘凯(1870年~1961年),在这个村庄靠捏泥笛和画庙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支持和帮助下,泥人艺术得到继承。刘凯之子刘俊祥(1909~1973)在继承父业的传统泥塑做法基础上,勇于创新。不仅使传统样式得到改进还使泥玩具种类逐渐增加到300多种。
玉田泥玩具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1981年,玉田泥玩具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会,当年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李寸松、河北省群艺馆的王宇文先生先后专访泥玩具之乡。1982年,泥玩具作为中日友好邦交的使者赴日本参加展览。1985年法中友协吉莱姆先生购买了二百多件泥玩具。1987年,泥玩具艺人刘广田、吴玉成参加河北省民间美术技术表演赛,其泥玩具作品在国内外均有收藏。1993年玉田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玉田泥玩具种类
玉田泥塑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一是供孩童玩耍的泥玩具,民间俗称“耍货”;另一类玉田泥塑则是案几陈设品。
(一)儿童玩具
玉田泥玩具中的“耍货”造型花样繁多,动物、不倒翁娃娃,故事小品。以苇哨作响,以皮筋牵动使动物能跑、跳,以兔皮作鼓,摇起来有声,情趣盎然。“耍货”半塑半画、以画为主,高约10厘米,也是模制彩绘,品种极多,男女老少、生旦净末,应有尽有。古今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农工商学兵,无所不包。艺人们全凭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得心应手的塑造出这些小泥人。就其时代而言,有传统样式也有现代样式,其传统品有“孙悟空”、“花老虎”、“大公鸡”(图2)、“关公”、“秦琼”、“麒麟送子”等等;现代式样有“新媳妇回娘家”(图3)、“小孩骑自行车”、“儿童骑摩托车”等等,造型单纯奇妙,稚拙有趣,色彩鲜艳醒目。[2]
不倒翁作为一种为人熟知的民间玩具,在玉田泥玩具中也有出现。艺人用成熟精妙之笔刻画出神态各异的“不倒翁”,主要有“七品芝麻官”、“不倒娃娃”(图5)、“财神献宝”、“连年有余”、“观音菩萨”、“弥勒佛”等。玉田不倒翁中的“女娃”造型(图6、7),弯如月牙似的眉毛,纤细的双眼,挑逗的丹唇,带有皮影人的神态,粉红两腮,又饱含京剧人物的韵味。胸前有一朵盛开的鲜花,不仅有杨柳青年画的粉艳之美,还形成了美妙典雅的彩塑风格。艺人常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对比绚丽的色彩抒发内心世界,总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图2)大公鸡
(图3)新媳妇回娘家
(图4)不倒娃娃
(图5、6、)女娃
(二)案几陈设品
另一类玉田泥塑是案几陈设品,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如:“唐僧取经”、“猪八戒背媳妇”、“孙悟空”、“王母娘娘”、“玉皇大帝”、“托塔李天王”、“牛魔王”、“三节棍”、“耍大刀”(图7)、“沙和尚”、“哪吒”、“二郎神”、“马王”、“太岁神”、“麻姑献寿”、“八仙人”、“贵妃醉酒”、“福禄寿三星”等。还有一类是神灵偶像,包括祖宗神、宗教神和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如“土地公公”、“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财神爷”(图8)、“灶王神”、“灶王奶奶”、“关公”(图9)、等。[3]
(图7)耍大刀
(图8)财神
(图9)关公
三、玉田泥玩具的形态特征
(一)题材多元化
总结玉田泥玩具的题材大致可以分4类:一是来源于戏曲人物,如“杨家将”、“西厢记”中的人物;二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哪吒闹海”、“麒麟送子”等;三是来源于飞禽走兽,如小孔雀、大公鸡、狮子狗、花老虎、小黑驴等;四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取材于民间表演,如地秧歌、高跷、小车会、旱船、庙会等等。
(二)具象与抽象
玉田泥玩具从造型上看,古拙、质朴、形象生动。艺人们心灵手巧,加上丰富的制作经验使得泥人既具有形象的具象性又具备大胆夸张、任意取舍、略貌取神的抽象性。泥人造型简洁,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刻画出精到的形象。作品不论大小均无复杂的枝杈形状,尽量使造型集中在特定的体积之内,省略不必要的细节,用简洁的手法概括出形象的外貌。外形轮廓注重线条的流畅与优美,多用柔软圆滑的弧线,忌用直线。线条光滑,不做深雕重刻,决无斧凿痕迹。形成了饱满圆润的造型风格,而且充分的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三)写实与象征
由于玉田泥人造型比较简单,显示艺人功底的地方大都在着色上。好的艺人做的泥人不光色彩艳丽,泥人身上的装饰图案也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花草、果蔬、玉米谷子,还有古代传下来的花边、纹样都能往上画,他们想什么就画什么,随心所欲,变化无穷。这些装饰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艺人们熟练的技巧和精心的构思,也反应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前面提到玉田泥玩具不倒翁中有一尊“女娃”,前胸一朵写实的百合花,细看那花瓣上的纹理,叶子上的脉络,花心中的花蕊都清晰可见;再如“七品芝麻官”,胸口怀抱一枚大铜钱,图案刻画细腻宛如一枚真正的铜钱挂在胸前,显得即真实又喜庆。[4]
(四)理想性与现实性
玩具的造型,一方面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富有创造者主观形态的理想品质。在玩具制造的世界中,人们始终是“王者”,而来自现实世界的素材是他们随意调遣和支配的“臣民”,从而形成了一个自由随意的审美境界。但是玩具的创造又始终受着客观现实世界的制约,脱离不了客观世界的自然素材和根深蒂固的哲学基础。
1、 集体意识的高度凝聚
玉田泥玩具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并不是自然实物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人们精心制作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是集体意识的结晶。用“以象寓意,以象构象”来造型,而不是百分百依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没有情志是不能动人的,也就不可能产生感染力,情志是感染力产生的根源。
2、 现实环境的灵感火花
泥人的制作有的是按旧时流传下来的样子做,有的则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做的,人们没有规定的流程和严格的套路,他们的眼睛就是尺度,怎么好看就怎么做。没捏之前样子已经想得差不多了,然后在捏的过程中也随心改变,有时想好的和捏成的也会有出入。他们看见天空飞只鸟就会灵机一动信手捏来,鸟有细致的羽毛,飞翔的翅膀,小巧的爪子,尖尖的嘴巴,但是到了人们捏它时由于受到泥巴这种材料的限制,或是个人的喜好,心情的改变,尖嘴巴往往变成一个小突起,常常把翅膀合拢来方便孩子们把玩,爪子改变成一个圆形的底座以便鸟儿站立,精细的羽毛画出来几根,“取这个意思就行”。在整个做的过程中,泥人的样子随着作者的思想不断的发生变化,最后才成为一件灵动的泥玩具,所以说玉田泥玩具凝结了民间艺人珍贵的灵感火花。
(五)田泥玩具的色彩特征
玉田泥玩具无论何种形式或题材,全部用大白粉打底,用食品色实施彩绘。玉田泥玩具的色彩极为鲜艳醒目,注重大块面的渲染,并适当保留空白,泥人的面部、身体、底座部分均露出白粉底色,最下边留出泥土本色,从不刻意追求绝对的齐整,随意的处理正好让人看出这是用泥做的,更增添玩具的泥土气息。上色方式具有明显的国画写意特征,潇洒大气;最后勾墨线时又近乎国画工笔的细腻流畅。颜色以大红、深绿、浅绿、浅黄、深紫等原色为主,而几乎见不到灰暗、清淡、优雅的复色。上色后用墨线勾勒纹饰、开脸儿。色块的笔触潇洒自如,墨线自然生动,具有渗人心脾的自然味道。
四、玉田泥玩具在新经济下的生存和发展
(一)社会观念的普遍转型
玉田泥玩具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由玉田当地劳动人民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创造和发展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泥玩具生存空间的限制,其存在基础有日渐狭窄的趋向,其生存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1、古老趣味的淡化
玉田泥玩具的发展原动力是对民族和生活的热爱,是对文化和宗教意识在生活中形成的民风民俗需要的形象化表现,然而经过多年的变革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城市生活方式和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玉田农村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过去在劳动者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泥玩具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泥玩具的种类逐渐减少,使用的范围也逐渐缩小,以至于和现代生活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孩子们手中再也不是古朴地泥玩具,取而代之地是那些机械化大生产的花花绿绿的塑料玩具。玉田泥玩具这种全部手工制作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当本地区受到现代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冲击之后,民间艺人在对自身价值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艺人改变乡土艺术的稚拙、粗犷风格而追求专业艺术的真、细等特点。虽然大多数手工作品仍然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但是一些传统的观念、意识或制作的初衷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却被淡化了。
2、题材、内容的改变
玉田人民长期处于生产力相对低下,民俗、民风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泥玩具的改变非常缓慢,基本保持着传统的生命崇拜和吉庆祥瑞及表现伦理道德的内容。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渗透,以往的民风民俗已不再适应新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的要求,泥玩具作品要适应社会新的要求就必须随着民风、民俗的转变而转变,如有艺人把农耕、拖拉机、汽车、摩托、赶集、闹新春等反映日常生产生活内容融入泥玩具的造型,使泥玩具的内容和内涵发生了新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作品中的原始宗教意识逐渐的减弱、逐渐隐变,已经转化为吉庆祥瑞的符号,但是它的生命、生殖崇拜的内涵已经潜藏在乡民和艺人的潜意识中。历史的发展可改变作品的某些形式内容,但难以改变它的存在和表现吉祥的本质。追求生命,追求吉祥的心态是人人皆有的,而且代代相传。艺人精心制作和保存下来的祖辈图样,仍然会成为今天艺人创作的参照,而不会完全消失,至于把自然形态转化为审美情趣的方法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3、玩具样式的变异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着城乡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态,使得泥玩具面临淘汰和被代替的危险。泥玩具无从销售,使得一些艺人逐渐丢弃了多年的手艺而从事其他行业,现存的泥玩具也明显带有民间手工制品向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纪念品、装饰品转变的特征。这些作品已经脱离了民间原有的民俗需要,已从传统的样式、图式、民俗寓意中脱离出来,成为现代社会中供人们观赏的独立民间艺术品、纪念品了,缺少了灵动。
(二)审美价值的变化
自从清代末期的玉田县以村庄为单位开始捏制小泥人起,泥人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又经过多年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泥人的制作销售成了玉田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作为人们谋生的手艺,在农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种手工工艺多少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方法和工具,并且是由口相传,手把手,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师傅带徒弟,子承父业,婆领媳做的方式,流传至今,所以泥玩具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规则性、自由创作性和神秘性,这些特点使它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难得的艺术性。乡土泥玩具旧时常见,人们看惯了,不大上心,然而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时尚流行等都对我们传承已久的固有民间手工艺进行了根本性的冲击。
村民不再去赶庙会拜祖求神了,孩子们也丢弃了原来的泥玩具忙着接受现代新奇的玩具了。艺人们的后代也不再学习泥人的捏制了,而是转向了其他副业,从而使传统手艺后继无人。就全国范围来就说,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这是我们都看到的;而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那些摆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泥人,那些画在各个民俗村屋梁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是真是伪呢,反正有点特点就行,特点成了旅游的最大卖点,由于手工业的商业化程度很低,如果以保护为由搞开发,终究会使它成为高不可攀的工艺品,或是成为俗不可耐的旅游纪念品。不和生活发生关系的东西就只能成为空壳,没有了朴素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寓意,它就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大众,价值也就改变了。
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一体化和简洁化使人们的文化界线愈发模糊,文化的魅力是个性的存在,我们对古老的民间文化的热恋,只是一种在现实之上的怀念心态,一种诗人的悲剧情怀。其实现在的泥玩具与专业美术的创作和艺术玩具商品之间真的是一种完全对立的状态吗?其实也不尽然,它们之间是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玩具品种将继续不断地从民间玩具中摄取营养,无论是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还是作品中渗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都将为新设计、新的艺术创作提供积极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泥制玩具作为现代人文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发展空间。形式的借鉴、营养的吸收和基因的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挽留是一个大的概念,要的不是腾出一间房子,也不是建立一个民俗村,而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的尊重。
注释
[1]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09月,p79
[2]黄进,贺为民,《民间艺术欣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p53
[3]张廷风《河北民俗文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p137
[4]杨学芹,《唐山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2月,p86
[1]臧贵中,侯富成,《玉田泥塑古今谈》,河北文化,2002、1
[2]臧术权,《泥土的音响与韵致—谈玉田民间泥玩具艺术》,群苑艺友,1994
[3]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玩具的审美形式特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993、11
[4]周明礼,《中国传统泥塑》,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