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浪微博:围观改变了什么?

2010-05-30任蕙兰

新民周刊 2010年50期
关键词:围观者围观新浪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说话比写文章在行,所以140字的微博取代博客,在2010年引爆流行。微博太口水?不过有人觉得煌煌大著如钱钟书的《管锥篇》,其实都能拆解为差不多微博的长度,《世说新语》,本质上也就是微博。

最早的微博是Twitter,2006年创建,2007年开始流行,最初的创意源于忙碌工作中人们对同伴即时状态的关注,通常出于寻求帮助等目的,互相道一句“Whatareyoudoing?”,翻译成中国版就是“嘛呢?”。为了随时让一堆人即时知道你在“嘛呢”,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将点对点的私密手机短信形式发展成一对多的网页形式,140字的限制正是来源于手机短信对字符数量的限制。

Twitter问世3年多,随着用户数量激增,信息传播潜能爆发,在2009年的一次改版中,输入框旁边的提示“你在做什么?”被“发生了什么?”取代。

2007年,山寨版中文微博开始出现,“饭否”曾一度引爆流行,但这家弱小而经验不足的网站在2009年7月因内容监管不力被强行关闭。就在饭否走完了微博先驱者短暂而热闹的一生,一家巨无霸公司抓住了这段空窗期,进入了微领域。作为深谙中国互联网环境,对于内容监管经验老到的门户网站,新浪拔得头筹不出意料。据新浪微博负责人介绍,微博的监管方式是机器与人工结合,数百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可以想象在你发博时,有一群人坐在新浪的办公室里,眼睛盯着屏幕,鼠标光标停留在删除键附近。

最近,新浪宣布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7000万,在大量个人用户之外,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团体也纷纷在微博上开设账号。微博的巨大商机引发群雄逐鹿,腾讯微博针对新浪的名人战略,喊出“与其在别处仰视,不如在这里比肩”的草根宣言,“市场份额令人难以启齿”的搜狐微博也没有放弃这块蛋糕,砸下重金广告。

新浪的名人策略再次发力。在博客成为网站标配的年代,新浪正是通过邀请大小名人前来开博客吸引了人气。微博上有很多名人,也成就了很多名人,比如当时还是二线女星的姚晨就被新浪打造成粉丝破百万的“微博女王”。但微博更证明了赵本山的一句话,名人也就是一人名。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唐骏和神奇的道长李一先后都成了微博的祭品。不论是潘总和任总之间的调情,周立波和网友难分难舍的掐架,还是方舟子为捍卫妻子与大群记者舌战,这些戏码都能在微博上直播。严锋的结论是,微博拉平了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门槛大大降低,在各类事件发生之际,微博成了最便捷的发布手段。大三学生王凯用一台便携式相机和一部手机,完成了一场对舟曲泥石流的微博直播。上海膠州路的空气里混合着鲜花与焦土的味道,从大火到花祭,最震撼的照片与细节披露几乎全部来源于微博。一名受困者眼看火势严峻,转回房间淡定地打开电脑,用微博向外界传递火灾情况,消防人员根据他的微博传递的信息解救了多名受困者。

微博把“围观”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行为升级到2.0版。网络百科对围观的解释是,由于被围观者处在圆心的位置,因此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使得围观称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围困”。当不明真相的群众久不愿散去时,会招致更多的围观者。被围观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想要逃走却难以突破层层包围。比如今年9月15日,宜黄县县委书记亲自带队,赴机场堵截自焚受害者家属前往北京接受媒体采访,双方展开“女厕所攻防战”,整个过程经记者微博直播,众多微博好友转播后,形成强大的声势。最终以县委书记挂冠了结。

然而,钟如九案后拆迁制度依旧屹立不倒,围观影响着个案,但个案不具备可复制性,围观不是万试万灵的咒语。大多数人只不过通过微博宣泄愤怒或同情等情绪,然后转身回去继续生活,这世界是否就会改变?

“所谓公众热情,就像个轻薄浪子,一有事件则万众一声,施加巨大压力,把当事者搞得热血沸腾,一心奋战到底”,信海光在文章里调侃自己说,“但一旦下一个热点出现,公众热情立刻转移,只留下当事者孤身奋战,自生自灭。”

每当灾害发生,如果在MSN签名上放一支小蜡烛,获得的道德得偿心理和捐款差不多,那么在微博上点几下鼠标转个帖,消解实际行动对社会的改变,也在情理之中。(任蕙兰)

猜你喜欢

围观者围观新浪
现实(外一首)
猴子虽小
空椅子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新浪读书排行榜
围观者与行动派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