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太阳转身的地方

2010-05-30刘琳邵乐韵

新民周刊 2010年32期
关键词:双江医疗队医生

刘琳 邵乐韵

在云南边陲,在美丽的双江,这个太阳转身的地方,正悄然实现着医疗水平的一次华丽转身。

最终到达云南双江县人民医院的时候,窗外漆黑一片,“帕拉丁”里的6位医生不约而同地看了看表——凌晨2点。

这支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医疗队,经过“上海-昆明-临沧”两程飞行后,下午3点从临沧市区坐上越野车直奔双江县城勐勐镇。医生们谁也没有预想到,临沧-双江,国道80公里,竟一路颠簸了11个小时。

“上海医生真是好运啊!今天一路顺利!”打开车门时,到临沧接机、同车返回的双江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这句“行程总结”,还真把上海医生们吓到了。

医生们这才惊觉,刚刚一路观赏的险峰风光着实让人后怕。这段盘踞在崇山峻岭中的国道,沿途路面大多九曲狭窄,有的地段由块状的石头铺成,有的路段边缘已经断裂坍塌,有的只是普通的泥巴路,只要天空中飘起雨点,道路就变得一片泥泞,湿滑不堪。路面上靠山的一侧,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小碎石随处可见,更有无数危石悬嵌在半空,似乎随时会冲落到路面。而道路的另一侧,峰回路转间,车中人只要稍一侧目,黑魆魆的悬崖和深谷就尽收眼底。真的是多么幸运啊,这里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灾害,医疗队一件也没遇上。

后来,队员们笑言:一走过80公里国道,我们就知道,双江,令人一生难忘。

初来乍到

国家级贫困县——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小黑江汇合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全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事实上,这长长的县名并不足以概括双江,这里总人口16.5万,近一半为少数民族人口,大大小小各种少数民族多达23个,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而且,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的双江,95%以上是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口结构使双江县一直列于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名单上。

在新一轮医改大背景下,根据卫生部有关“东部地区医院省际对口支援医疗落后地区城乡医院”的通知精神,今年建院100周年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与云南省双江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与上海其他18家医院的赴滇对口支援医疗队相比,十院所对口支援的双江县最为偏远,也最为贫瘠。从今年起的3年里,十院将调拨6批队伍赴滇支援双江,每批为期半年,目标是使受援的双江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今年3月底,正逢云南遭遇百年罕见的全省性特大旱灾时,由5名骨干医师组成的十院首支对口支援医疗队出发了。心胸内科党支部副书记张戟担任队长,肝胆外科张逖、骨科吴兴、妇产科周健红、放射科冷永新等队员都是具有副高职称的高年资主治医生。谁家“拿”不出点现实困难呢:第一个主动请缨的吴兴,新婚才5个月,这一走却是半年;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离不开张戟的照顾;而周健红的女儿才5岁,出发那天,女儿一直闭着眼睛佯装熟睡,一声不吭,后来丈夫告诉她,妈妈出门后,小女孩一骨碌起身趴在窗台上远远地看着妈妈离开,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落……

带着王兴鹏院长、费苛书记及全院医护人员的牵挂和叮咛,郑军华副院长把医疗队一路护送到了双江。

热情的双江人已经为远道而来的上海专家们准备好了当地最好食宿。第一顿饭就端上了款待贵客的风干腊肉、野山胡椒和熏黑烤肉,不过说实话,上海人吃起来偏辣偏酸,再加上高原反应,大伙儿肠胃有点不适应;单身宿舍改造的住处,看得出已尽主人所能,但无论如何也只能用“简陋”两字形容。

双江的第一个黑夜很快过去了,当医疗队队员们感受到双江的第一缕阳光时,他们听说了双江另一个美丽的名字——“太阳转身的地方”。在双江县城,地球北回归线横穿而过,走在这片土地上,很可能一脚踩在热带,而另一脚踩在北温带。每年6月22日夏至日这天,这里是太阳光直射点向北移动的终点,也就是说,这天后太阳光直射点开始转身向南移动。“太阳转身的地方”由此得名。

美丽的双江在晨曦中向上海医生展开了如田园诗般的画卷,这里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一抬头便与绿水青山相撞,跨几步就融入阡陌交通的诗篇,耳边时时鸡犬相闻,处处可以感受淳朴民风,而生活节奏更是与上海大都市特别是繁忙的医院有着天壤之别。

这不就是忙忙碌碌的都市生活中日思夜想的“慢生活”嘛?只是,当医生们一脚踏进当地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双江县人民医院时,他们知道,即便在这里,“慢生活”也与他们无缘。

各施医技

已有50多年历史的双江县人民医院的情况几乎可以一目了然:整个医院,医生仅150余名,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寥寥无几;只设立了大内、大外两个科;只有简易门诊,没有急诊;虽有一些如核磁共振之类新购置医疗设备,却因为没人会操作而闲置着。这家二级乙等医院,其软硬件实力甚至不及上海的社区医院。

十院的医生们明白,要在3年时间里,帮助双江县真正拥有一家二级甲等水平的综合性医院,为这个边陲县城培养出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十院的担子很沉很沉,而他们一定要开响这第一炮。

5名医生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他们走遍了县医院下属的各个乡村卫生院,很快摸清了当地的医疗状况,迅速展开了业务帮带工作,创下了双江县一个又一个“第一”。

到双江的第一周,骨科的吴兴博士就在没有牵引床、C-臂机、固定架等骨科基本器具的情况下,成功开展了首台手术。

由于地势险峻,当地百姓开山筑路经常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导致胸腰椎骨折。之前,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根本无法完成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往往要转送到80公里外的市级医院,或者干脆自己敷些草药、回家卧养,结果往往是腰背畸形,甚至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如今,在吴兴的帮助指导下,人民医院已经有能力为这类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了。4月上旬,吴兴成功救治一名因车祸而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使其免受截肢之苦;5月中旬,再次救治一名车祸患者,完成双江县人民医院首例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

普外科张逖医生是位“腹腔镜技术”的高手,为了让这项技术早日在双江落地开花,当地政府特意投入了40多万元扶贫资金,购置了第一台腹腔镜设备。6月10日,张逖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并一鼓作气进行了多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把这项外科微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年轻医生。双江医生们说:“今天真是大饱眼福!”到目前为止,双江县人民医院外科已经开展了20多台腹腔镜手术。

妇产科周健红医生是医疗队里唯一的女将。她很快与当地的医生打成一片,把自己多年来学习和掌握的妇产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传授给大家。由她主刀的双江县首例“经阴道行全宫切除术”,填补了“双江的空白”。她还把各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时间大大缩短,解决了用老手术方法创伤大、出血量多的难题,不仅节约了医药费用,而且患者术后切口疤痕小,恢复快。一位佤族老人曾为子宫顽疾困扰了20多年,在周医生的治疗下,终于摆脱病痛,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由于少数民族习惯在家分娩,设备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了帮助更多患者,周健红常常下乡为产妇接生。当一个个新生命健康地诞生在周医生手中时,当地人欢喜地称她为“送子观音”。

心内科张戟医生坐诊第一天,就有许多病员慕名而来,医院还排起了小小的长队。

在张医生到来之前,县医院虽有心电图设备,但医生既不会操作也不会读片。心肌梗死患者被送到医院只是靠基本用药缓解。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张戟一家一家地走访乡村卫生院,手把手地教会当地医生使用机器,再普及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心肺复苏等操作,并且自编了一套简易心血管诊疗规范教授给当地医生。

冷永新医师所在放射科虽然是临床辅助科室,但他的工作业绩却是一流的。县医院放射科新近购置了一台螺旋CT,当地医生对新机器束手无策。冷永新上班第一天就一口气完成了20余例CT检查,让当地同行惊叹不已。

可是,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很多病人不愿进行必要的CT增强扫描,这让冷医生深感遗憾。在他的带领下,县医院放射科业务学习氛围浓厚,人人努力学习新技术,短时间内CT诊断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影像报告的规范书写、科室诊断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5月,5位上海医生还联手为一位来自山区的布朗族老太太成功实施了胃癌根治手术。手术后一个礼拜,老人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自己就能下床、进食,很快就“神奇”地出院了。这一“奇迹”经过口口相传,双江县鼎沸了:“縣医院里的上海专家神了,以后不用再去市医院、省医院啦!”就连邻近县的百姓也纷纷慕名而来。康复后的病人还常常把上海医生拉到家里去做客。

队长张戟说,现在上海医疗队还利用远程网络,给周边的县医院医生开设远程讲座,扩大帮带群体。授人以渔,3年后哪怕医疗队离开了,“技术留下了”。

还有更多的好消息传到双江,十院的王兴鹏院长说,在不久的将来,十院将邀请双江医生到上海来进修,免费传授给他们新知识新技术,让他们给更多的双江各族人民送去健康,使美丽双江的卫生医疗水平真正上台阶,实现华丽转身。

猜你喜欢

双江医疗队医生
最美医生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邓小刚油画作品选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