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社会的非洲印象

2010-05-30沈旭晖

南风窗 2010年22期
关键词:中国网民非洲人中非

沈旭晖

若希望中非关系持续发展,并得到民间力量支持,中国政府必须让民众更了解国家重返非洲的全盘布局,及在投资以外非洲对华的战略重要性。

21世纪初中国高调重返非洲,适逢互联网已成为中国人发声的主要平台,通过研究网上讨论区来建构中国人的非洲观,应该是十分有趣的。笔者曾为英语学术期刊进行相关研究,通过系统观察8个中国讨论区,发现中国网民对于非洲现状、中非关系的整体认识仍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不过其中仍然有一些思维的火花值得政府和社会机构重视和回应。

非洲相当于过去的中国?

首先,华人对非洲的传统偏见在网络社会反复出现。当然,正面意见是存在的,例如“纯朴的脸与柔和的音乐”、“卡萨布兰卡的浪漫传说”、“维多利亚瀑布的壮观景象”等,但这些都不是主流。网络小区最普遍的印象还是认为,无论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非洲都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即使最具同情心的网民也会把非洲归为中国的“穷兄弟”。他们普遍认为非洲人在工作场所既懒惰、又缺乏效率,与中国工人的高效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信中国境内的非洲非法移民占用了社会主义福利系统的资源,阻碍了社会发展。少量维护非洲人的评论也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出发,认为非洲人的懒惰是“受到热带气候的影响”。

在上述负面印象主导下,非洲对中国的贡献被轻易忽略。有网民“创造性”地提议:非洲人应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为中国人开发资源;另有网民提议为维护中国在尼日利亚的利益,非洲人应消灭在当地的美国间谍。在网民眼里,与中国社会崇高的公民道德、古老文化相比,非洲人唯一的价值在于其充沛的体力。有趣的是,中国网民多以为非洲除了保持低人一等的姿态与中国合作之外,别无选择,尽管类似的不对等关系只曾在封建王朝出现。

为什么上述明显带有偏见的观点会在中国网络小区流传?一种解释为中国网民希望利用非洲的落后形象,来对比中国近年的发展成就。对他们而言,现在的非洲相当于过去的中国,因此在模拟过程中,中国人会获得今胜昔的优越感。例如有网民在就非洲文明衰落的评论中说:“一些非洲村民不允许我们拍照,正如我们在‘文化大革命时不希望被人拍照一样,在傲慢的态度背后是极度自卑的心理。”“当我看到非洲村民在树下坐着聊天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1970年代的中国,事实上我正位于2006年的尼日利亚。”

然而,这种优越感自会阻碍网民对非洲形成正确的认识。虽然非洲与中国拥有相似的屈辱历史,但大多数网民拒绝承认非洲在将来会创造出如“中国奇迹”般的“非洲奇迹”,他们普遍把非洲无法赶上中国发展水平的原因,归结为非洲内部问题,以及非洲的“文化缺陷”。一名在非洲工作过的中国网民这样表达他对非洲人能力的质疑:“当我抵达非洲时,我发现之前的官方宣传都是错误的,非洲人懒惰并且低效,社会腐败,一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另一种看法则把非洲的落后归因于“非洲社会政治系统”。对比下,中国社会政治系统被看作是解决非洲混乱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非洲发展已经陷入恶性循环:发展——民主(或专制)——战争与动乱——发展——战争与动乱——民主(或专制),一如中国朝代变迁时的历史轨迹。这样的非洲如何提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非关系是鸡肋?

由于上述原因,许多中国网民对发展与非洲的密切合作关系表示质疑,尤其当涉及金钱的时候。就是民族主义挂帅的“强国论坛”用户,也多认为毛泽东时期非洲对中国的潜在利益已不复存在,本着理性主义原则,网民最关心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能否获得相应回报。大多数网民认为中国重返非洲,至少从金钱方面考虑,并不会带来对等利益;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选择非洲,仅仅是因为非洲是世界上唯一一块西方人没有兴趣探索的地方,而对西方在当地盘根错节的利益全然不知。四川汶川地震后,一些网民直言不讳:“援助非洲与为中国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相比,政府认为两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由于缺乏对中非经济社会关系的全面认识,支持非洲与支持四川变成了对立双方,而二者选其一对于中国网民来说,答案无须犹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台湾发生地震时,这种二元对立性就不容易凸显出来。

尽管一些网民承认非洲拥有的丰富资源对中国有吸引力,但大部分并没有认识到非洲能源的潜在战略价值,以及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认为中非关系是鸡肋。这情感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也充分反映出来。在世博园,非洲各国展区集中在中国出资兴建的非洲联合馆,不少网民却认为中国不应资助,因为民生问题较重要,动用国家财富举办此类活动只是往少数人脸上贴金,与被强制拆迁户的待遇形成强烈对比,而“如果把资助非洲联合馆的1亿元资金用于抗旱,南方五省已走出困境”。在人民网,有2048名网民对非洲馆发表看法,大多表示浪费金钱,虽然有人转帖官方舆论赞扬中国文化如何为非洲人所仰慕,跟帖回应却是“非洲馆比较冷清”。

不愿在非洲“丢脸”

与此同时,一般网民却不希望中国放弃非洲。如果中国在非洲“丢脸”,他们也会民族主义地指责北京在对非事务上做得不够好。非洲任何關于中国的负面评价,都会在中国网民当中激起反响,而他们通常否认非洲人对中国人存有负面印象,例如当讨论到埃塞俄比亚与尼日利亚出现绑架中国人事件时,就有网民将其归因为中国人被错当成日本人。更流行的看法认为,绑架事件受西方国家的“中国阴谋论”影响,而不愿相信非洲人对多年支持他们的中国同志不友好。另一例子是,今年9月中地海外公司的员工刘道友在乍得东部工地上被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绑架,最后苏丹解放军在北达尔富尔州遇到一未知组织,从中成功营救人质,对于这则涉及前苏丹达尔富尔叛军对华示好的新闻,中国网民反应冷淡,除了稀疏的转载,不见任何讨论。

但一旦非洲对中国人的不友好举动证据确凿,中国网民就会对政府施压。例如2008年8月一艘中国货船在南非遭到拦截并被驱逐出南非海域时,许多网民愤怒了。在他们的印象中,南非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们不了解的是南非政府直至1997年以前,一直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并对北京多有批评。中国网民惊讶于“连非洲人都不允许我们的船只停泊,并且驱逐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羞辱行为”。网民将这种不友好举动归因为“政府对非政策缺乏成效”,要求官员进行反思、亲自去非洲解决问题,更有甚者要求政府做出正式抗议。上述例子证明,中国网民无法接受非洲人的不友好举动,对他们来说,失去非洲这个伙伴,意味着失去了可以凸显中国成功以及获取优越感的途径。

迥异于官方政策之处

诚然,网上评论并不代表全体中国人的想法,但网络小区建构的非洲印象,无疑构成了中国人非洲印象的重要部分之一。这个“非洲印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非洲人被当作中国过去的、而非现在的朋友,正如网民所强调的,现在的非洲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距;在价值层面,网民对中非关系背后的非洲动机持怀疑态度;在人类行为学层面,任何来自非洲方面关于中国的负面评论或者举动,都是不能忍受的。

网上评论最显著异于官方政策之处,在于缺乏对中国在非洲发展的正确认识。在西方学者眼中,中国为近10年来在非洲获利最多的国家,但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加上北京一直对外否认其争夺非洲能源的动机,中国网民更容易错误估计对非投资的实质和无形价值。但如果上述形象被国民认可,中国进一步投资非洲所遭遇的内部阻力应会小得多。

尽管大多数网民并不支持中国对非的投资与援助,民族主义的虚荣感却确保了中国在非洲投资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势增长,网络小区还是会推动中国对非外交的,毕竟创造出更多响亮的口号,足以满足民族自尊心。与毛泽东时期相比,现在的中国更关注如何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以及如何谨慎部署在非洲的投资。然而,如果中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恐怕减少开支名单上的第一项将会是非洲。若希望中非关系持续发展,并得到民间力量支持,中国政府必须让民众更了解国家重返非洲的全盘布局,及在投资以外非洲对华的战略重要性,否则中国网上公民社会所制造的舆论压力,足以对中非友好合作产生一定制衡。

猜你喜欢

中国网民非洲人中非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中国网民爱视频7亿人网购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误解非洲
误解非洲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中国网民大数据
没洗脸
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