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的整合难题
2010-05-30沈旭晖BabitaBhatt
沈旭晖 Babita Bhatt
编者按
因为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原定15日至16日在巴西利亚召开的第二届金砖四国首脑峰会,当地时间15日中午匆匆结束,以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能够提早回国参与救援指挥工作。中方因地震而推迟的外访行程,还包括胡锦涛原计划稍后对“战略伙伴”委内瑞拉和“全面合作伙伴”智利的访问,以及温家宝总理原计划22日起对文莱、印尼和缅甸三国的访问。金砖四国峰会日程虽短,其意义、价值不容低估。
被称为“金砖四国”(BRIC)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第二次首脑峰会,于四国首脑参加完华盛顿核高峰会后,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闪亮登场。究竟这四国将会结成经济同盟,还是只是形式性交往?这还得由“金砖四国”这名词开始谈起。
作为缩略语的“金砖四国”,只是国际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在2001年推出的一个概念,就如“邪恶轴心”是美国强加于当时国的概念一样,四国政府考虑走近是回应式的、被动的。在一份高盛报告《金砖四国之梦:通向2050之路》中,高盛预测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会使它们在2050年成为“最具统治力的经济体”。作为主要的新兴市场,金砖四国占有世界总人口的42%、全球GDP的14.6%、全球贸易额的12.8%。更重要的是,这份报告预计由于四国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特点,比如印度的服务业、中国的制造业、巴西的自然资源和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可以在诸多领域形成互补,并在WTO的多边贸易谈判中扮演主要角色,也就是暗示它们可能或可以结成一个集团。
当然,这类预测不能太过当真,例如当学者催生“Chlndia”(中印国)时,一般也会“预计”两国经济整合将于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甚至不用等到2050年,也不用其他两“砖”。但由于那份高盛报告的影响,这四国有点弄假成真,在2009年6月16日终于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第一次高峰会。
首届峰会与上合组织的影子
那次峰会举行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世界经济权力似会重新调整,因此,当时的峰会重点围绕着通过扩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权来改革国际金融制度进行,也就是多少有“推倒重来”的含义,本届讨论的纲领就要“谦虚”得多。字面上,当时峰会的要点可归纳如下:
改革金融制度,包括提高四国这类新兴市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提出在世银、IMF等國际金融机构负责人和高级领导层选举方面应遵循公开、透明、择优原则(也就是要加强它们的代表),和主张创造一种“新世界货币”,其货币组合应包括俄罗斯卢布和人民币。目前人民币升值、是否创造亚洲元等争议,某种程度上都被上述讨论激化了;美国也是对上述提案十分警惕,这才催生了过去一年的各国贸易大论战。
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接受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包括关于环境的条约——诸如《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及其他多边环境条约等,建立科技合作的伙伴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并在新能源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和发展……云云。换句话说。虽然四国接受源自欧美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但情愿有自己的定义、自己的机制,乃至希望从中获取新的商机。
通过对话交流增强政治互信以维持地区和国际的和平稳定,推进文化层面的相互了解,在教育、卫生、反恐和体育方面发展合作……
由此可见,当时的峰会重点,就是在经济金融和可持续发展层面“乘人之危”,催生新的跨国机制,取代现有权力平衡。换句话说,它们在字面上已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集团,尽管实际上,根本没有长久合作的框架存在。这让人想起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有一堆虚的合作条文,但关键是反恐信息合作和局部经济整合,以及若干针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壁垒。金砖四国既然是全球范围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也会在重塑当今的全球经济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彰显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抗西方霸权、创造新的“更加公平和多极化”的世界秩序的雄心。在本届金砖四国会议期间,似乎这些合作还会扩展至农业、能源和可能的科技领域,但由于金融风暴已过,统一货币一类提案,相信就不会再被高调提出了。无论如何,四国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公平贸易、知识产权、人权等领域的关注重点,这也是具指标意义的。
与此同时,较少人留意的是武器研发合作也是深化四国整合的重要一环。俄总理普京今年3月访印期间,两国签署了多项军购合同,包括敲定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机的具体细节,这可说源自苏联和印度的传统友谊。更早前,中国和巴西也开始了潜艇培训换航母舰载机培训的合作。另据美国媒体报道,巴西曾经使用敏感卫星及遥感技术,换取中国的弹道导弹技术。而众所周知的是,巴西一度研制核武,虽然最后放弃,但要是和中、俄、印三个核武持有国深化合作,有意变成核国家也是可望可即。实际上,金砖四国的军事互补潜能不逊于经济互补,只是中印本身是微型军事冷战主角,为这个潜在的武器平台,提供了主要的障碍。仅是6个双边合作的组合
由于四国已表态将不参加今年6月底加拿大安大略省慕斯科卡八国峰会的“会外会”,而只参加同一天同一地举办的20国集团会议,有评论说,“八国集团快要死去了”,在加拿大峰会之后,新的东道主法国有可能建议八国集团自行解散。不仅如此,第二届金砖四国峰会公报草案提出的“四国在贸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币结算”,对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也是个长远威胁,所以俄罗斯《消息报》上有“四国打击八国”的说法。
然而,金砖四国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同盟,起码目前不可能是。它们的同质性甚至比上合组织还要低得多。首先是四国的经济发展水准和军事力量各不相同,这会造成它们之间的权力不对称,可能导致集团内部对于领导权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当回顾这四国的关系史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毕竟金砖四国中的主要三国,即中、俄、印之间仍有尚待解决的问题。2008年10月,俄罗斯归还中国174平方公里基本无人居住的领土后,中俄最终解决了其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问题,但中印之间的领土问题依然存在,印度还高度关注中国在其周边地区不断增强的影响力。
此外,金砖四国在许多重要的国际问题上没有一致的立场,例如气候变化、农业补贴和能源安全等。虽然对国际机制实行民主化是金砖四国的首要目标。但这四国仍不确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巴西和印度两国渴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然而,它们能否得到中俄的支持依然不确定,于是在某些外交层面。巴西、印度反而与其他大国走得更近。在农业补贴方面,巴西赞成农业贸易的完全自由化,而中印更倾向于保护国内市场。此外,俄罗斯大量的油气储备去向如何,也可能导致中印之间的竞争。这些争议是难以搁置的,特别是对农业贸易保护与自由化的不同态度,会根本性地限制金砖四国的整合前景。
假如金砖四国真的要结成实体,恐怕类似上合组织的正式机制还是不可少的,那样才有逐个范畴深化合作的空间。但这是难以成功的:它们走在一起的准则是什么?近来也有人提出“BPdMCK'的说法,把墨西哥和韩国算在内;高盛在2005年又提出了“N11”组合,作为金砖四国以后的经济后起之秀,包括孟加拉国、埃及、印尼、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土耳其和越南,难道它们也要搞N11峰会?2006年,日本的金砖四国研究所则提出了“VISTA”,预言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将会继而兴起。去年美国智库Stmffor创办人乔治·弗里德曼也出版了一本《未来100年大预测》,预言波兰、土耳其和墨西哥将成为新世纪大国,并会结盟挑战美国霸权。这些概念,在单一层面上也许有讨论空间,但真的要整合来作出捆绑式行为,则几乎不可能。金砖四国峰会目前还只是四国各自的双边合作的总和,数学公式是6个双边合作(1+1)的组合,而不是整合,这点与会领袖应是清楚的;聚在一起更多是给予美国压力,这点美国领袖也是清楚的。
(沈旭晖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硕士课程客席副教授及统筹,Babita Bhatt为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硕士课程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