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盘点
2010-05-30杨军
杨 军
1 高达4.4%的CPI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经济数据,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0月份的CPI涨幅创了25个月来的新高。虽然之前CPI会创新高已几成共识,但高达4.4%还是有点出乎意料。
按通行标准,CPI涨幅超过3%即被认为存在通胀,中国也一直在努力把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但今年因为预计第四季度的CPI会高位运行,很可能将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现在来看全年CPI涨幅可能会比3%略高一点,如果高得并不离谱,似乎仍然符合年初的预期价格调控目标。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明年。很多业内人士在争论,3%的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甚至有人认为,既然中国GDP增速达到10%左右,那么CPI达到5%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作为非业内人士,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提出不同红线的专家到底依据是什么。如何治理通胀是一个问题,是否存在通胀则是另一个问题。搞清楚问题的实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真正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标。
目前食品类在中国CPI的构成中权重较大,今年物价的一波波轮涨,主要都是食品类和粮食类,所以CPI肯定会偏高。这也是部分人认为中国不存在通胀危险的依据之一。据悉,明年将降低食品在CPI构成中的权重,而会加重居住类的权重。但如果房地产调控彻底沦为“空调”,新一轮房价的上涨必会进一步推高明年的CPI。有人认为,居住类权重偏低,实质上隐藏了通胀的风险。
CPI再创新高,新增贷款也超预期,加之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业已出台,“内忧外患”之下,货币当局再次祭出紧缩手段在情理之中。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在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时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这似乎意味着再度加息已进入管理层考虑范围。
在10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前夜,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四次上调。如加上10月份6家银行被实施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这一指标将达到18%,刷新近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是中央收紧货币的另一步棋。市场预计,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将冻结资金3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说2010年中国实行的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2011年可能会更加趋向于稳健。
2 央企的红利
央企向国家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即俗称的“红利”,此前,国家对央企收缴范围有限,比率也较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远远低于预期,各界呼吁提高上缴国企红利比例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日前决定明年起提高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并扩大征收范围,按照2007年开展试点时确定的三类央企,第一类为资源型企业,如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征收比例从原来的10%上调到15%;第二类一般竞争性企业,如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征收比例从原来的5%上调至10%;第三类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从原来暂不上缴上调至5%。
部属国企约有6000余家,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仅提到将1631户企业纳入国资经营预算范围,分析人士认为,纳入预算的央企可能会是成熟一批内人一批。财政部官员表示,将所有国有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趋势,明年将会争取更多中央部委所属企业纳入国资经营预算。
根据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规定,上缴红利的用途主要有3个: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其他支出(包括社保等)。2010年初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说明》中显示,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共安排440亿元,除去用于应对突发事项的10亿元预留资金外,只有15亿元和社会保障类支出相关。而这15亿元中也只有10亿元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另外的5亿元划归支付中央企业社会保障支出,用于支付困难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央企上缴的红利收支结余仅剩下19亿元。绝大部分上缴的央企红利,甚至被指定分配给个别央企内部消化了。如果上缴的红利通过其他渠道返还到企业,那么这就变成了“左手倒右手”的数字游戏了。如何使用央企红利,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近10年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企业尤其是国企所占比例一直在提高,而居民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分配体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改革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中央提高央企红利的上缴比例和征收范围,被解读为中国分配体制改革的大幕将率先由央企拉开。
目前制度上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收上来的资本收益使用用途和机制还不清晰。业界纷纷猜测,这笔巨额资金将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还利于民”。具体方式比如,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或者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但制度上如何保障这笔资金的使用,可能还有很难的路要走。
3 山西前首富的出逃
山西省古交市,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却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40余名亿万富翁,今年47岁的山西金业煤焦化集团董事长张新明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10年,张以31亿元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并担任山西省十届人大代表,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是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从草根到山西首富的神话人物,民间对张新明冠以“煤炭大王”、“太原市第二组织部长”、“山西赌王”等头衔。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煤老板和他的“黑金帝国”,在经历了辉煌的巅峰之后,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出台,和他的同侪们一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风光一时的煤老板时代终告结束。
早期的煤老板,并非出在生产领域,更多的是在运输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新明“神奇”介入国有古交水泥厂的一条铁路专用线,开始发运土焦。在当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搞到火车车皮”。张被认为是一名“精明的天才赌徒”。
2000年,随着煤炭市场开始复苏,山西希望迅速提升煤炭产业结构,古交市有丰富的焦煤储量,张新明决定建立大型的炼焦厂,从事焦炭生产。这是他向山西首富迈出的关键一步。
2004年,金业集团呈现爆炸式的发展状态,张氏家族积累的资产达39亿元,然而,此时的金业,因为发展中的激进手段,已经埋下了诸多隐患。就是在2004年,金业集团开始被曝出在环保问题上记录不佳等负面问题。
2005年,遭受市场之变,焦炭价格一路下跌,造成了大量焦炭厂出现产能放空的现象,焦炭行业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
2006年,山西太原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人事任免,接受金业集团董事长张新明辞去山西省人大代表职务的请求。
来自太原当地的消息称,2008年,山西省在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行动中对张新明立案调查,抽调了几十人成立专案组并对张新明采取了限制出境的措施。
张新明嗅到了危险。随着国家反腐和打黑力度的加大,近一两年来,纪检和公安部门不断在调查其涉黑和煤焦领域腐败问题。据一些媒体报道,他已经“极度恐慌”。去年张曾和同煤集团谈妥以80多亿元的价格转让金业集团全部股权。今年,张却将金业集团以100多亿元“闪电”卖给了华润集团,并向境外转移资产,申请境外身份,准备外逃。有报道称,正是大笔资金向境外转移,引起了银行的注意。
国庆期间,当地就开始风传“张新明跑了,所有手机都打不通,谁都找不到他”。张新明被通缉的风声最早见于国庆节前的“太原论坛”上,经查询证实,张新明因在河南化名朱磊办理身份证和护照,频频前往澳门、阿瓦图等地,涉嫌骗取出入境证件,被河南省公安厅网上通缉,悬赏金500元。
坊间盛传,张新明发迹的路径,与其深厚的官场人脉分不开,他不断借助人脉关系获取低息银行贷款和土地使用优惠等。他的出逃带走了涉及官场和煤焦领域的黑幕。但这些并没有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