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关风波与华为公司治理迷局

2010-05-30

南风窗 2010年24期
关键词:华为公司风波任正非

张 鲲

华为是很多来自中西部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实现“中国梦”的地方,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偶像意义的公司。但其始终不上市、谜一样的治理结构和被猜疑的背景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华为公司的“接班风波”最终以媒体“道歉”而告一段落,但其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却给公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华为公司的“接班风波”最终以媒体“道歉”而告一段落,但其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却给公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针对任正非“父传子”的可能性,有人担忧华为会重蹈王安公司的覆辙,也有人认为华为能够重复IBM的辉煌。但以上讨论并不应该是重点。

本质上,此次“接班风波”可以看作是华为的一次“公共关系风波”。事件折射了华为和媒体与公众之间存在着的巨大沟通屏障,这个屏障之所以形成,和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屏障还可能将华为阻隔在向世界市场纵深扩张的道路上,让华为和真正意义的跨国企业之间永远存在距离。

尚未褪色的“华为梦”

在今年的招聘季中,如果能拿到华为公司的面试机会,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小辉可能会抛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他想问问华为的招聘人员,外界传言的“接班风波”是否会影响今年的招聘计划。小辉说,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关心公司高层的事情,只是希望借问个有“技术含量”的问题给招聘人员留下良好印象。小辉来自广西农村,他非常希望能加入华为。他谈到自己对华为的“理解”:华为是一家任人唯贤的公司,“华为给人平等的机会”。

对毕业生来说,任正非具有偶像价值,华为有关的那些“青年才俊”、“技术天才”的故事一直激励他们。从之前火爆的宣讲会来看,“接班风波”并未影响这些平民子弟对华为的向往。

应届生进入华为将得到可观的首月工资,还有严格的岗前培训。除了技术培训等常规项目之外,亦有保密培训,要求员工必须严守华为技术秘密,同时,对于华为内部事务亦要对外界,尤其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一些深圳媒体圈内的记者发觉一个现象,在任何一场华为公司参加的展览上,记者都很难直接采访华为的销售人员。他们都会异口同声说,“员工不能接受记者采访,需要找公司总部。”而华为的一些竞争对手,其销售人员还会主动找销售高层和记者联系。

华为曾经一度和传媒打得“火热”。为树立企业形象,推广终端产品,华为公司曾设立过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职务,但这位新闻发言人做了一段时间便离职创办了一家公关公司。之后,华为多年没有新闻发言人。目前,华为将媒体联络功能分散在两个板块,一个是终端产品板块,一个是通讯设备。当媒体记者联系,工作人员一般会让记者先发采访提纲,但很少正面回应。工作人员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便是“由于没有新闻发言人权限,所以不便评论”。

近年来,任正非也很少和媒体打交道,媒体记者要见到任正非唯一的机会是“两会”。但要让他发言,和约访他的难度并无区别。任正非本人对媒体的态度,是很多跑产经线的记者热议的话题,但讨论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任何办法能真正深入华为去做新闻。很多时候,华为新闻的“推测”味道很重,消息来源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而隐去。

对媒体“敬而远之”,对消费品公司来说并不是明智选择。但对于华为来说,却有自己的考虑。目前,华为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讯设备,需运营商采购,和普通消费者无直接联系。然后是终端产品,包括手机、上网卡等,但随着国内几大运营商市场争夺越发激烈,手机定制比重越来越大。对此有人还分析,华为取消新闻发言人和企业战略调整有关,华为终端产品由运营商定制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没有必要再如此“高调”。

熟悉华为的深圳传媒人士分析,宝洁公司和华为公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宝洁几乎是靠媒体撑起来的,但华为则不需要把产品直接卖给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其一直保持“神秘”的主要原因。华为是很多来自中西部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实现“中国梦”的地方,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偶像意义的公司。

不上市之问

就研发和供应链而言,华为在和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并不居下风,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华为的“身份”问题。抛开国外竞争对手所谓“军方背景”来看,华为的非上市公司身份也是其在北美扩张的过程中频频碰壁的主要原因。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诺西、爱立信都是上市企业,同样,同类企业中兴也上市多年,但华为为何不为所动?

早在2004年,就有消息传出香港投行进驻华为深圳总部,但直到现在,华为IPO依旧遥遥无期。熟悉华为的人士分析,华为迟迟不上市,主要是由于其股权结构一直是一个难题。截至2009年12月31日,华为的股东由深圳市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和任正非共同组成,没有第三方股份,前者持股比例为98.58%,任正非持股只有1.42%。

职工持股的融资模式,对华为最初的发展功不可没。1987年,任正非以2万元注册资本在深圳创立华为后开始实行该模式,上世纪90年代,华为年销售额不断翻番,员工股权回报率最高时达到100%。从1994年开始,员工每年固定分红高达每股0.7元,投资回报率达70%。但这种股权模式也造成了股权分散和股权分布不透明的问题,根据华为最新统计资料,华为全球员工一共9.5万余人,持股人数则多达6万多人,职工个人持股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工会委员会内部的股权分布则一直是一个谜,这也为外人的“猜测”埋下了伏笔。

现代公司决策机制都以股份及其所代表的投票权为基础而建立,但华为由于其股权的“特色”而使得其决策机构显得有些另类。目前,华为的最高决策层被称为EMT,“接班风波”也是因为任正非架空EMT“元老”逼走孙亚芳的传言而起。这个机构究竟以何种形式产生一直是个谜,是任正非任命,还是股东选举?分析称,股权结构一直是华为的“心病”,延缓了公司的上市步伐,因为华为并不愿意别人看到这个工会委员会的“真面目”。

长期关注中美贸易诉讼的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伟江对本刊记者分析,华为非上市的地位对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利。在美国法律体系中,陪审团对案件的最终判决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陪审团是为了以“常理”确保“公平”,如果一家公司给人造成“神秘”的印象,可能会影响陪审团的判断,在诉讼中面临不利。作为电信这样的敏感行业,采取上市的手段是打破“神秘”的有效途径。“但华为迟迟没有上市,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跨国企业需要“世界标准”

尽管没有上市,但华为出于一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2005年开始每年坚持公

布年报。但华为的年报发布时间缺乏规律和连贯性,每年公布的时间都不一样,比如2010年华为3月31日公布年报,但2007年则是年中7月10日公布,已经是其它公司公布中报的时候。毫无疑问,华为的这种“公开”距离监管者和未来投资者的要求还相当遥远。

2009年,沃顿商学院的研究小组以《华为:中国在非洲的开路人》为题发表了对华为经营模式的考察报告,报告称任正非是毛泽东思想的信奉者。华为的开拓市场的路数和“农村包围城市”并无二致,在国内市场,华为在1993年凶猛大胆地在小城镇市场上推出数字电话交换机,然后再将其推向全中国。在国际市场,华为利用同一策略先向俄罗斯市场和非洲市场进军,然后再进入欧洲市场。

但华为的全球战略却始终啃不下美国这块骨头。最近,美国运营商Sprint Nextel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排除在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订单之外,而华为的出价远比阿朗、爱立信和三星要低。联想到之前的思科诉案、收购3Com遇阻、印度市场“封杀”风波和最近的摩托罗拉诉案,华为的国际化扩张已经进入了减速期,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可能还会不断浮现。

这几天,华为开始主动和媒体“热络”起来,先是有媒体主动向华为“道歉”,说是新闻失实。然后,任正非讲话又被媒体转载,以作“辟谣”之用。现在,孙亚芳的行程也开始被主动公布。显然,华为认识到在公关风波发生之时和媒体以及公众沟通的必要。国内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接班风波”给华为带来的损失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华为的“神秘”身份在国外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深圳一位资深的业内专家对本刊记者分析,华为效法IBM,从流程上改造了公司,但华为在公众性问题上亦和IBM存在明显差距。华为的融资模式本质上和集资并无区别,这延缓了华为的上市进程,也间接地增加了华为公司的“神秘色彩”,最终导致国外兼并和拿项目阻力重重。

“像很多其它的东亚公司一样,华为的企业文化很强地依赖于美丽的话语和鼓吹式的宣传。”沃顿商学院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任正非把军队文化也带人了公司,集中体现在华为僵硬的层级组织体系上,强调分级管理而不是强调个体员工,个体员工被看作是易于更换的步兵。在外国人眼中,华为身上有太多“东方色彩”,其中的猜忌不言而喻,分析也表明,阻碍美国政府接受华为的主要障碍是对华为“神秘”背景的猜疑。

“接受世界上最严格资本市场监管,向全球投资者详尽披露财务情况,你只要这样做了,情况肯定不一样。”以上深圳资深业内专家分析说,跨国企业都是采取“世界标准”,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华为作为中国最杰出的企业之一不容否认,但公司一直以来的“神秘”身份显然不符合“世界标准”,保持“神秘”固然可以在新兴市场获得优势,但在容量更大的成熟市场,恐怕难以得到认同。“无法攻克北美市场,就很难说你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猜你喜欢

华为公司风波任正非
我与华为的友情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苦难英雄任正非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焦点任正非
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揭晓 华为公司发明专利最多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
改名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