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责任
2010-05-30贾西津
贾西津
自2005年广东省范围内行业协会实行“无主管”的体制改革,2008年开始深圳市逐渐将直接登记制度扩大到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三种类型,并正继续在体育类、基金会等领域的社会组织推广。2010年前9个月,深圳市全市新登记社会组织81个,其中42个是直接登记。目前全部登记的社会组织中约10%不再依托任何“业务主管单位”,一些新兴类型或者民间自发的草根组织得以注册登记。
逐渐取消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开放登记注册门槛,释放社会空间,是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多年来创新努力的方向,也是在全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中在制度改革上迈步最大的实践。
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走了一条开放空间前提、支持孵化辅助、政府改革匹配、参政议政赋权、扶持监管配套、纳入立法保障的道路:
在开放空间上,深圳市率先建立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并启动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探索异地商会、跨省区行业协会等创新类型的登记。
在支持孵化上,发展支持性组织体系,包括孵化基地为代表的机构支持、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智力支持、基金会为代笔的资金支持,采取政府营造政策环境,民间组织搭台唱戏的方式进行。
在政府改革上,与政府部门“三定方案”相结合,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职能,政府直接退出或委托购买,不再由政府承担或者设立事业单位承担,目前大部制改革第一批合并的87项可转移职能中79%已经转移给民间组织。
在参政议政上,民间组织管理局作为推荐单位,在本次人大政协换届中,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当选党代表4名、政协委员10名、人大代表5名,其中3名为政协常委,1名为人大常委。
在扶持监管上,一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体制,一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如民政部门联合国税、地税建设社会组织税收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部门责任体系。
在立法保障上,《深圳经济特区非营利组织条例》已列入去年深圳特区立法计划,目前立法调研正在进行。
所有管理体制上的创新,最后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力上。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并非仅在政府体系内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体现了社会组织自身的创新,如孵化支持型组织、商事调解组织、非公募基金会等新的组织类型或组织功能都在出现,社会组织类型呈现出多元化。同时,深圳市民管局与香港社服联合作的社会组织能力培训,也拓展了社会组织的运作能力。
2010年11月的深圳市委全会,明确提出在深圳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在全国首次将公民社会建设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将公民社会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使得深圳市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发展在今后政治改革的蓝图中,有了更值得关注的位置。
深圳市社會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与在第一线实践的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承担精神分不开。深圳民政局长刘润华在公益百人论坛开幕辞中说“为了慈善,我愿意担责任”。在创新之中,认知风险、接受风险、承担责任,是创新为社会负起的最重要的使命,也是创新者最值得敬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