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
2010-05-30田磊
田 磊
2010年底,我们再见到徐永光时,他已然是慈善界的“大佬”了,掌管着上亿元的知名基金会,在各种各样的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收获掌声,现在他的身份虽然只是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的秘书长,但无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各种场合的集会几乎都会给徐永光留一席之地。
他的历史也早已为公众所熟知,1980年代就担任了团中央组织部长,后又缔造了“希望工程”、遭遇过媒体激烈的抨击,然后彻底抽身官场,成为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的操盘手。
2010年,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挑头“抗税”,从去年底联合9家基金会质询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开始,整整一年,他都在各种场合,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各种力量,挑战税务总局对社会组织的缴税政策,
另一件则是联络了中国35家最知名的基金会,成立了基金会中心网,这是一个基于民间立场的行为,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对基金会信息全面披露的信息服务平台。
这两件事情的价值,或许只有深谙中国公益事务之道的人才能明白。一直以来,体制和税制的桎梏,以及公众对公益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质疑,都是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最大的两个障碍。
登记、税务这些基本制度的设置都是基于对社会组织的约束而不是鼓励。从官场到民间,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徐永光,对这些可谓洞若观火。
执政理性不是天然就会形成的,它需要利益相关方的不断抗争和适时妥协。从这个角度而言,徐永光在本年度勉力推进的两件事正是如此,从公益事业发展最要害的问题着眼,从最务实和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个规范、透明、法制化的公益体系,不仅能让公众捐款更加放心,电应该让执政者更加放心。
在基金会中心网成立的大会上,到场同仁夸奖徐水光说:“这是他的第三件杰作。”事实上,建立一个柯强大号召力和公信力的公益信息平台,一直以来,都是中同公益界的一大心愿,不少人和组织都曾经谋划过此事。
基金会中心网的首批35家支持机构,有官办的,有民辦的,理想迥异,风格不同,如果不是徐永光居中联络,这个平俞的建立恐怕又要拖上好几年。过去的20多年里,从团中央到官办的慈善机构阿到纯粹的民间基金会,徐永光游走于官民之间,积累了无数人脉和威望,也正是因为此,他很自然地成了各类基金会都容易认可的领袖式人物。
虽然过往20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徐永光一步步远离权力,但他仍旧认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必须走一条官民合作的道路,而不是对抗、在一个法律和制度仍然不健全的国家,开创一项崭新的事务,徐水光这样的务实而睿智的人总是能够成就更多的事,他所起到的作用也远远越过了人们的评价。
在查阅徐水光的履历时,我们才发现,他已经61岁了,或许要不了几年就会退出一线公益事务的舞台。这一代中国公益事业的开拓者们最大的贡献是,他们为后来者极大拓展了生存空间和话语权,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随着制度的健个,公益文化的普及,所有的公益领袖都将回到制度之内,要么决策,要么执行,他们只能是“机构治理”中的一部分,徐永光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为中国公益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无论是当年的希望工程,及其后来引起的全社会的巨大争议,还是今天的“抗税”和基金会中心网,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中国公镒事业前行,那份热情和赤诚从来都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