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到了姚明的痛处
2010-05-30杨澜
杨澜
在过去的8年中,我曾3次采访姚明。第一次是2002年,他刚刚参加NBA选秀成功,即将离开中国,当时他心情忐忑不安,甚至走到了海关都有回头的冲动。第二次采访是在2008年的奥运会,当时他带领中国队全力拼搏,得到了国人的认可。第三次是他带着脚伤,一瘸一拐地来到采访现场。这3次采访让我看到了姚明的5种变化。
首先是成长。2002年姚明刚刚22岁,是个身体单薄的大个子,还有一些稚嫩的感觉。8年后,他已经是一个壮实的坚强的NBA中锋了。
其次是身份的改变。8年前,他作为NBA选秀球员进入美国,后来成为火箭队的主力,在2009他入股了上海男子篮球队,成了俱乐部的股东,成了姚老板。
然后是财富的变化。他每年有7600万美元的年薪,再加上各种商业代言,这种财富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姚明告诉我,NBA一个调查的结果显示,NBA的球员在退役平均3年半以后,就会遭遇破产的危险,原因就是缺乏理财经验,很容易养成挥霍和浪费的习惯。于是我就问姚明,怎么能保证这样的事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呢?他说,因为他已经经过了啊。原来他当时在上海青年队的时候,大概每周只有10元人民币的零花钱。有一次打比赛获得了700块钱的奖金,于是他用这笔意外的财富又买东西,又请朋友吃饭,不到半个月,就花光了。那时他妈妈给他进行了人生第一次理财的教育。这之后,姚明的确遵循了父母的教诲,他在火箭队里买的车不是最炫最贵的,买房投资都非常谨慎。
第四个变化,是情感之变。在2002年离开中国的时候,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8年间,他恋爱、结婚,2010年7月他将成为一个父亲。成为爸爸的体验让他十分兴奋,特别是第一次通过B超看到小生命的时候。在2009年受伤的时候,他对反复的手术产生了很深的厌倦,2008年他也是左脚受伤,经过了很长的养伤期,他形容当时是度日如年,恨不得每天拿尺子量一量自己的骨头是否长好了,每天都去照X光片。由于控制饮食,他甚至把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闻一闻再放回去。在2009年当医生告诉他,还需要再做一次手术的时候,他甚至想到了退役。当时他只问了医生一个问题:如果不做这个手术,10年以后,他还能陪他的孩子打篮球吗?医生说,可能连正常的行走都不行了。陪孩子打球的愿望,让他坚持继续接受了手术。
第五个变化,是思想的变化。姚明明白运动员的生涯总是有限的,他希望通过购买上海男篮,为自己未来构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其实在目前的CBA体制下一个篮球球队想要赚钱是难上加难的,即使有了上千万的赞助,球队在两三年内也会处于一种亏损的状况。所以对于姚明来说,这不是一个非常划算的商业投资,但却是事业上的一个明智的投资。他以此回报了培养他的球队和城市,同时他也希望借助这个球队,来带动上海的国际化的传播。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前几天,他刚刚出席了一个盛大的体育人物的颁奖典礼。在舞台上运动员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和人们的掌声,但是在这之后呢,姚明和他的几位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发现很多运动员非常悲凉,比如几位和他一起从小打球的球员,因为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也没有必要的职业培训,所以退役之后只能做保安、看大门等工作,每月的收入千余元,生活窘迫,和颁奖典礼的辉煌相比是一种巨大的反差,甚至是一种讽刺。所以他在带领上海男篮的时候,聘请课外辅导员带着球员参观博物馆,去看大剧院,去了解各种职业和学习的可能性,他非常愿意为这些金字塔底部的运动员们创造一些出路。
为什么姚明说我问到了他的痛处呢?当他想把在NBA学习到的先进的管理带入上海男篮的时候,他遭遇到了巨大冲击。中国的社会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面对自己的恩师李秋平,面对自己的发小刘伟,还有很多熟悉的人,姚明用尴尬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姚明现在的身份、财富都已经与这些人产生了巨大差异,而且他必须告诉他曾经的教练“下课”。要和自己很熟悉的朋友说“请找你的经纪人来和我们的管理团队谈你的合同”,这在中国往往会被认为是不讲情面,让人下不来台,甚至是重钱不重义。每到这时,他都感到很痛苦。特别是当他拿起电话,对仍在住院的李秋平教练说,他们决定要请其他的教练来替换他,这句话需要太大的勇气。说出来后,他感觉到一种轻松,但也有一种伤感,因为他能听出来,尽管李秋平说能够理解,但声音里含有明显的遗憾,可能这就是姚明必须面对的困境。虽然成功引进了美国教练,刘伟也留在了男篮。但是姚明仍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姚老板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说有时候很留恋单纯做球员的生活。
姚明8年来的5个巨大的转变让我很欣赏他,8年来他走得相当稳健,而且在巨大的财富和名气面前,他也没有失去平常心,这是很难得的。2010年是他的而立之年,也是他将为人父的一年,要经营球队,还要回到NBA去打球,所以他的担子真是不轻,从一个大男孩儿到一个男人,可能就是这样的承担与责任让他有了改变世界的勇气。
(朱克良摘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