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防治杨扇舟蛾试验研究
2010-05-30芮旭耀袁淑华沈海龙唐爱荣石秀珍
芮旭耀,袁淑华,沈海龙,刘 迪,唐爱荣,石秀珍
几种药剂防治杨扇舟蛾试验研究
芮旭耀1,袁淑华1,沈海龙2,刘 迪2,唐爱荣3,石秀珍4
(1.漯河市郾城区森防站,河南 462000;2.漯河市农科院;3.河南利安公司;4.洛阳市森防站)
采用6种药剂分别对杨扇舟蛾幼虫进行不同浓度防治试验表明,1.8%阿维菌素、1.2%苦·烟乳剂、25%灭幼脲3号为持效性好、死亡率高的药剂,确定了最佳应用浓度,为生产防治提供了依据。
杨扇舟蛾;药剂;防治;试验
杨扇舟蛾((Fabricius))在漯河市1年发生4代,以1~2龄幼虫在叶片上吐丝结苞、群集剥食叶肉,3龄后逐渐向外扩散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1]。杨扇舟蛾防治以往多用有机磷类[2]、菊酯类,不利于生态环境安全。筛选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特别是环境友好的生物、仿生农药,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3]。我们于2008年8月选择6种生物、仿生农药进行了杨扇舟蛾幼虫的药剂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选择
郾城区土地复垦料厂院内,面积1.2 hm2,院内杨树为2年生中林46杨,树高4~5 m。
1.2 供试害虫
2~3龄杨扇舟蛾幼虫。
1.3 供试药剂及试验设计
选用6种试验药剂,每种药剂设3个浓度,1个对照共19个处理,重复3次。分别为: 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安阳林药厂)1 500倍、2 000倍、2 500倍;1.8%阿维菌素(北京中农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 000倍、1 500倍、2 000倍; 1.2%苦·烟乳油(赤峰帅旗农药有限公司)500倍、1 000倍、1 500倍;3%高渗苯氧威乳油(郑州沙隆达伟新农药有限公司)1 000倍、2 000倍、3 000倍;森得宝(乐清市乐斯化学有限公司)3 000倍、5 000倍、7 000倍;绿得宝(乐清市大宇森林生物防治有限公司)1 000倍、1 500倍、2 000倍。
1.4 试验方法
每个处理选不同树的1个标准枝,设置直径50 cm,高70 cm的尼龙纱笼,每笼内放养20~40头杨扇舟蛾幼虫。采用手持式喷雾器喷雾,每笼喷液量0.3 L。施药后2、5、7 d调查笼内死虫、活虫数(见表1)。计算虫口减退率及校正死亡率。
虫口减退率=药前活虫量-药后活虫量×100% 药前活虫量 校正死亡率=施药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种药剂的速效性
由表2可以看出,施药后2 d死亡率最高的药剂是1.8%阿维菌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1 000倍液2 d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96.38%;其次是1.2%苦·烟乳剂、3%高渗苯氧威、森得宝、绿得宝;25%灭幼脲3号速效性最差,其最高浓度1 500倍液平均校正死亡率仅13.5%,显著低于前3种药剂。
2.2 几种药剂的持效性
由表2可以看出,施药后7 d效果最高的药剂是1.8%阿维菌素,其次是1.2%苦·烟乳剂、25%灭幼脲3号、森得宝、3%高渗苯氧威,最低的是绿得宝。1.8%阿维菌素1 000倍液7 d平均校正死亡率98.49%,1.2%苦·烟乳剂500倍7 d平均校正死亡率95.15%, 25%灭幼脲3号1 500倍7 d平均校正死亡率94.85%。25%灭幼脲3号效果上升较快,说明其持效性好。
2.3 差异性分析
由表3、4、5可以看出,不同天数死亡率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区组间不显著,说明试验结果比较理想。但在进行同一药剂不同浓度梯度间差异性分析时发现6种药剂的不同浓度效果差异性都不显著,也就是说同一药剂3个浓度效果在同一水平上。
表1 药剂防治杨扇舟蛾试验调查
表2 药剂防治杨扇舟蛾效果及多重比较
注:方差分析数据按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进行,多重比较为新复极差法。
表3 2 d校正死亡率(反正弦平方根转换) 方差分析
表4 5 d校正死亡率(反正弦平方根转换)方差分析
表 5 7 d校正死亡率(反正弦平方根转换)方差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试6种药剂除绿得宝死亡率较低外,其余5种7 d死亡率都在90%以上,浓度高死亡率高,在实际应用中推荐用1.8%阿维菌素1 000倍液、1.2%苦·烟乳剂500倍液、25%灭幼脲3号1 500倍液、森得宝3 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1 000倍液进行防治。
药后10 d、15 d、20 d观察发现,1.8%阿维菌素、1.2%苦·烟乳剂对蛹的羽化、卵的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具体效果和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试验所用幼虫龄期不太准确,有的龄期偏大,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1] 高椿翔,邓国胜,赵瑞青,等. 杨扇舟蛾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 河北林业科技,2005(1):46.
[2] 闫荣玲,姚学让. 杨扇舟蛾防治技术研究初报[J]. 河南林业科技,1996(2):19-20.
[3] 张鑫,叶非. 农药与生态环境安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716-720.
2010-06-25
S763.31
A
1003-2630(2010)03-0017
(责任编辑: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