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110例诊治分析

2010-05-30115200盖州市中心医院孔令安王朝晖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前壁心源性心梗

115200 盖州市中心医院 孔令安 王朝晖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内科急危重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110例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符合条件的97例首发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分析诊断、误诊情况及溶栓再通与否对A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总结AMI救治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0例中典型胸痛者105例,无胸痛者5例,表现为心衰、一过性神经精神症状。确诊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10例中有溶栓指征者97例,其中男70例,女27例;年龄40~80岁,平均(60±20)岁;合并2型糖尿病41例,高血压病30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40例,下壁45例,下壁+右室3例,下壁+高侧壁9例。溶栓时间6~12 h内。据溶栓分析,再通患者与未通及未溶栓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心梗部位比较无差异。

有溶栓禁忌证未溶栓患者共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43~82岁,平均(60±16.5)岁;其中下壁11例,前壁2例。高血压、2型糖尿病、并发症、心梗部位等临床情况与溶栓组相似。

未溶栓患者误诊3例,均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分别误诊为肺心病心衰2例,脑血栓1例。均为首诊误诊。均在12 h内复查ECG及心肌酶谱再次确诊。

1.2 方法 确诊AMI患者均进入CCU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参照200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溶栓治疗方案评价溶栓禁忌,溶栓患者立即嚼服300 mg水溶阿斯匹林,然后,尿激酶150万U,用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30 min内滴完,同时给予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静止痛、通便、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等。溶栓12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每12 h皮下注射1次,3~5 d。溶栓后每30 min记录1次心电图,共3 h。以后常规记录,每3~6 h抽静脉血测定肌酸磷激酶至24 h。阿斯匹林0.3 g,1次/d,口服,3 d后160 mg,1次/d,出院后长期服用。未溶栓患者应用上述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方案。对年龄≥75岁,ST段持续抬高并胸痛者亦给予溶栓治疗。

1.3 监测指标 ①持续心电监护有无心律失常。②观察胸痛缓解时间并记录。③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④监测心肌酶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1.4 溶栓成功指标 ①抬高ST段应用尿激酶2 h内迅速回落≥50%。②胸痛自输入尿激酶2 h内基本消失。③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④溶栓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提前在发病14 h内。具备上述2条(3+4条除外)或2条以上判断为冠脉再通。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97例AMI患者溶栓再通为再通患者,溶栓不成功者为未通。观察比较再通患者与未通及未溶栓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心力衰竭。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及误诊情况 本组资料首诊诊断107例,诊断率97.27%;误诊3例,分别误诊为肺心病心衰2例,脑血栓1例,误诊率2.73%。

2.2 溶栓情况 溶栓患者97例中,再通67例,再通率为69.07%;再通组ST段均在2 h内回降>50%。再通67例中57例胸痛迅速缓解,其余10例胸痛缓解不理想,经杜冷丁止痛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再通患者心肌酶谱峰值在10~14 h 50例,其余峰值在15~22 h内。再通67例患者中心律失常63例(占94.03%),包括室早46例,房早8例,短阵室速5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均氨茶碱及激素治疗后消失,平均持续2~3 d)。无出血并发症。死亡3例,病死率占4.48%。其中猝死1例,本例患者入院即发生室颤,经除颤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溶栓治疗,溶栓后先后3次发生室颤,经除颤后病情稳定,入院第4日猝死。广泛前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2例,占2.99%。未通及未溶栓患者43例中死亡5例,病死率占11.63%,其中1例下壁心梗并心脏破裂,4例心衰并心源性休克,占9.30%。再通患者在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上均低于未通及未溶栓患者(表1)。

表1 两组病死率、心力衰竭并心源性休克分析[均数±标准差,n(%)]

2.3 其他 本组4例年龄≥75岁,均持续胸痛并ST段抬高,经溶栓治疗后评价均再通,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本院自1991年行尿激酶再灌注治疗AMI以来,挽救大量AMI患者生命。本文截自2005年1月~2009年9月110例AMI患者,通过回顾诊治情况,总结临床经验。文献报道[1],对80例符合条件者行溶栓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溶栓组80例,再通55例,再通率68.75%。本组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文献报道,左冠状动脉闭塞常见,主要产生左室前间、前壁、心尖、室间隔前部及部分侧壁的心肌梗死[2]。本组从一般资料看,本地区下壁心梗居多,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需进一步行流行病学分析。

本组误诊3例,分别误诊为肺心病心衰2例,脑血栓形成1例。误诊分析:误诊为肺心病并心衰,表现为突然咳喘加重,这是由于AMI时,射血分数及心排血量下降,心室舒张末期室内压力增高,产生肺静脉淤血,引起呼吸困难及咳嗽。当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生AMI时常误诊为肺源性呼吸困难,故对呼吸道疾病患者没有肺内感染而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时,应注意AMI的发生。误诊为脑血栓形成,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这是由于AMI时心排血量下降导致心源性脑供血不足,临床上出现一过性头晕及肢体活动障碍,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老年人更易误诊。AMI患者约10%~20%无胸痛,以糖尿病和老年人多见,以突然出现左心衰竭、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神志丧失为首发症状[3]。故对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的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警惕AMI,及时进行心电图动态监测及心肌酶谱检测。

本组资料溶栓再通患者较未通及未溶栓患者在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预后明显改善。在基层医院多无介入治疗设备,故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应为首选,可明显提高AMI患者生存率。关于AMI患者溶栓年龄,本文4例年龄≥75岁,经溶栓治疗后评价均再通。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对年龄≥75岁的患者溶栓治疗降低死亡率的程度低于75岁以下患者,治疗相对益处降低,但对年龄≥75岁的AMI患者溶栓治疗,每1 000例患者仍可挽救10人生命[4]。故对年龄≥75岁的AMI患者如持续胸痛并伴ST段抬高,慎重权衡利弊后仍可溶栓治疗,即使无冠脉再通亦可改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对AMI患者减少误诊,早期诊断,对符合条件者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杨跃进,华伟,主编.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

[2]金兰.急性心肌梗死[A].见:方圻,主编.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80-1181.

[3]金兰.急性心肌梗死[A].见:方圻,主编.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81.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29(12):713.

猜你喜欢

前壁心源性心梗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梗患者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