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设置问题 改善数学课堂效果
2010-05-29郭爱玲
郭爱玲
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充分自由表达、置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思维,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再加工,即进行问题的设计。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呢?
1 问题设计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以提高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显然问题的设计也离不开这个宗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使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例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先拿出一幅漫画,画上有一只小狗和一块骨头,在小狗和骨头之间画有3条路,一条是折线,一条是弧线,一条是线段。然后提出问题:小狗想吃到骨头,走哪条路最近?这样的问题设计非常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问题设计要强化双基,突出重点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基,并认识夯实双基的重要性。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时,将课本习题作如下改编:“要测量池塘的宽度,身边仅有测量工具皮尺,怎样结合本节所学知识,测出池塘的宽度?”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突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强化基础,也突出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课堂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产生于学生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即针对问题有明确意向地去进行问题设计。例如,为了强化学生完整思维的习惯,在复习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可设置问题:如图1所示,假设直线a、b、c为3条公路,想建一个到3条公路距离相等的加油站,那么加油站的合适位置有几个?对这个问题学生往往认为只在三角形内部有一个合适位置(3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其实这种考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三角形的外部还有3个合适的位置(外角平分线的交点),故共有4个合适位置。
图1
4 问题设计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即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个例题:“某一商场某种冰箱的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单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销售价每降低50元,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如果设每台冰箱的降价为x元,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为( )台?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设置如下问题链:问题1,每台冰箱降价50元时,平均每天多售( )台?共销售( )台?问题2,每台冰箱降价100元时,平均每天多售( )台?共销售( )台?问题3,每台冰箱降价x元时,平均每天多售( )台?共销售( )台?
5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数学问题的设计更应有助于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
例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首先引入一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然后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我们能唱得完吗?问题2,你们发现了怎样的规律?问题3,我们怎样表示这个规律?这样以问促思,以问促问,巧妙地把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渗透其中,借用字母把说不清、道不尽的数一下子说清楚。这样的设计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
6 问题设计要尝试创新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问题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因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尝试性探究问题,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以上所述几个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探究教学,在教学中是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运用各个问题设计方法所反映和所要解决的矛盾是不尽相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问题的设计,精心、巧妙地设计好问题,诱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把握知识的迁移方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把课堂教学搞活、搞实,真正地体现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励胜任动机,萌发成就感,以逐步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学习行为习惯。问题设计的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