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企要放开准入

2010-05-29陈婧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中国新时代 2010年4期
关键词:广昌复星民营企业

文 · 本刊记者 陈婧 图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郭广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学哲学出身的郭广昌,显然更习惯于抽象思维,在他瘦小身材和随和的外表下,似乎蕴藏着一种强势和坚硬。在行业的选择上,郭广昌从来没有犯过致命的错误,他总是善于先人一步,逢低介入。

1992年,当郭广昌和梁信军从复旦大学团委辞职下海创立广信科技时,这几个一无资金、二无背景、三无资源的“三无”创业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市场和时代的气息中扑面而来的一次次机会。从产业的切入来说,郭广昌自认,复星从一开始进入房地产到后来做医药,甚至进入重工,都是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民营企业准入权和宽容度的提高,抓住了这十几年来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而行业的繁荣也成就了今天的复星集团。

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是郭广昌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年两会上,郭广昌的很多提案都是围绕民营企业如何适应中国经济转型而展开的,而这也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谋而合。

“民营企业,应该转变得比国有企业更早。”郭广昌说。“现在,国内有一大批民营企业能够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逆势飞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转型了。”这些民营企业不再仅仅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业在赚钱,更是试图在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环保行业等产业中有所建树。

他对记者举例说,“在文化产业中出现了分众、华谊兄弟,在品牌方面有美邦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好,就是因为在生产方式的转型上,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快。”在郭广昌看来,中国太大,机会太多,而他也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一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生力军、主力军。因为,所谓转型,其实就是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这就要求更贴近市场,“而对市场最敏感、贴得最近的,还是民营企业。”不过,郭广昌也承认,民营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方面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提升,但同时政府能否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才是最关键的。

今年两会上,郭广昌递交了两份提案:一份是关于行业准入,而另一份就是希望政府给予小企业金融资源支持。

“现在文化产业准入立法的缺失和滞后,使得非公有资本徘徊于若干文化产业的边缘。”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的模糊,很多非公有资本只能止步于近两年来轰轰烈烈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大门外,使得推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必须坚持优化所有制结构,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几成一纸空文。郭广昌认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多审慎的以“无法律依据”或“未有先例”为由,拒绝非公有资本的参与,其实这是剥夺了非公有资本应有的市场准入资格和机会。

“譬如网络游戏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等,由于市场法律地位确认及产业准入问题,在业务运营上战战兢兢,宛如在刀尖跳舞。而其中不乏具有良好前景和发展能力的企业,由于无法获得境内金融及资本市场的融资,廉价委身境外资本市场,更将自身的市场合法性越拽越远。”

“有些行业根本就不开放,你怎么能让这个行业转型呢?”郭广昌质疑说,“比如文化产业领域,就有大量的空间可以让民营企业发展,如果放开准入,相信会有更多类似华谊兄弟这样的公司涌现。比如金融服务业,现在的管制还是比较严格的,其实可以放开来让民营企业去做。”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大局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环,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郭广昌相信,很多中小企业是能够创造大模式的,只是需要金融的支持。

和马云私交甚好的郭广昌,对其一直想做的网络银行的打算非常支持。“因为现在的大银行对于小企业50万以下的贷款很难操作,成本上又不划算。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不是需要大家达成共识的问题,而是要怎么做的问题,”他表示,“要想出更多的方式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

在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路径的探讨中,复星集团已经成为一个难以绕开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多产业投资坚定不移的推行者,复星直接、间接控股与参股的公司多达100余家,主要涉及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战略投资等领域。

纵观过往十几年来,复星扩张的历史,是与收购、合资国有企业紧密相联的。“复星系”深谙如何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家谈判、沟通,满足各方需求,熟悉以市场机制激活国有企业的生产力与资源,以及将企业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

对“国进民退”之说的盛行,郭广昌认为,“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环境是一步步在改善,这是不容置疑的。可能大家所期望的角度会不一样,作为民营企业,总是希望能更快一点,但是作为实际的运营部门,或者政府各方面,因为它出资困难,自然就会有所不同。”

郭广昌强调,“这不是一个对和错的问题,而是应该加大沟通的机制和平台,以达成一个共识,让整个进程能更快一些。我们把自己的一些意见、想法提供给决策部门,让它们有更全面的、系统的思考,可以在什么时候发展快一点,什么时候放慢一点,我觉得这都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在郭广昌的心中,无论是民营企业,或是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这30年都是不断进步的30年。“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就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复星的发展。当然也可以说,这个环境是不是一步就完美了?未来我们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那当然都有!”

对于2010年的经济,郭广昌显然很乐观,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经济总体仍是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另一方面,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这一轮危机当中受到很多伤害,但是他们就像非常强劲的野草一样,一批批在生长,而且越来越好。”

不过,他也强调,除了自身的成长,政府应该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去”,给民营企业更多的安全感。

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弱势群体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问题,是郭广昌最近关注的重点。“我们要为这些民营企业家创建一个更好的环境,这也是我们每个民营企业的责任。让世界知道民营企业不是靠暴利,而是靠技术创新,靠我们的创意一步步走过来的。”而这个“向世人展现的窗口”,郭广昌选择了世博会。

由于西门子的临时退出,复星集团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近一周年的时候接到邀请,决定承担2010上海世博会第17个企业馆、也是当时最后一个企业馆的参展任务,由郭广昌亲自挂帅。

在他的努力之下,15家中国民营企业“第一阵营”将齐齐在民企馆亮相,选择的标准是:只选行业里最好的一家。

“光是这么多很厉害的民企一起来做一件事,这本身就是很好玩的。”郭广昌对于民企馆的推广不遗余力。不过,能集合15家“很厉害”的民企,无疑彰显出复星的影响力和郭广昌的深厚人脉。

“汇聚成长力量”是郭广昌几年前提出的口号,实际上,多年以来,复星就一直在努力汇聚一切正向的力量,不管是人才、资本还是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郭广昌追求的是能够发挥出一种相乘的效应,带着复星越走越远。

2010年复星除去投资房地产、重化工等领域外,郭广昌表示,会更加关注与中国消费有关的行业,包括消费的产品、网络、与消费有关的服务业、广告业等。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内需是一定会起来的。”

猜你喜欢

广昌复星民营企业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广昌的今昔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辞离复星
复盘复星路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