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师提问的逻辑性调查分析

2010-05-28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探究性逻辑技巧

叶 桦

(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杭州31002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语言课堂的一个逻辑过程。因为知识内容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局部重点与全部逻辑上的联系,在不断的回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使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1],因此师生问答的过程是一个逻辑过程。语言也是有逻辑的,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思维借助语言表达,也制约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马克思认为,在外语学习中应该坚持用外语思考,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也有专家提出师生同频共振,能使教与学轻松愉快[2]及激发学生思考是有效英语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3]等观点;另有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在提高学习者英语熟练程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可见,在语言课堂中,如果语言教学仅靠检测知识点和考察记忆力的提问方法来进行,这种被动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不利于学习者语言逻辑思维发展的,长此以往最终将使学习者失去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本研究主要通过观摩分析课堂教学,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应重视课堂提问的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把注意力从学什么转移到怎样学和怎样思考的问题上,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 研究背景

何为逻辑?根据《辞海》,该词源最早可追溯到希腊,即logos。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性。人的思维就像电磁波有一定“频率”,“频率”相同者就会产生知识共振。所以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归根到底是思维共振。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上一堂出色的高质量的课,体现在令人满意的思维共振中,那就是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逻辑性[5]。课堂教学的一般逻辑程序有两种:说明性和探究性,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认为是合理的教学程序。其中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逻辑程序带有启发性和科研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索,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6]。这也印证了西方研究者提出的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能在课堂中发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思考的作用。西方学者Penny Ur也强调了问题的学习价值(learning value),即问题能促进学习者思考和回答,有助于加强目的语的学习[7]。学者Marylou和Paul提出的QUEST(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教学策略,强调引导学生在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性思维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8]。由此可见,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才是提问的目的,也是教学的本质。除此以外,在提问—回答过程中的提问技巧也是经常讨论的重点,采用于无疑处设疑、于枯燥无味处设疑、于重点处设疑、把握好提问难易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等方法来控制课堂活动。这个过程是一个逻辑过程,因此这些提问技巧可以被称为逻辑技巧。本研究要解决的是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和逻辑技巧的运用对师生话轮和学生口头输出有何影响。

2 研究设计

调查的形式是自然调查法。笔者对浙江科技学院2007级2个大一非英语专业读写课堂进行观摩调查并录音,一年后又对使用同样教材但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二轮修改的2008级2个大一非英语专业读写课堂进行观摩调查并录音。当时所用教材均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A Ways of learning,课时为4。调查围绕探究性问题、提问逻辑技巧、衔接的逻辑结构、师生话轮和学生口头输出这五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调查希望能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3.1 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逻辑程序带有启发性和科研性。要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就要多用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使用得多,学生的答语就相对较长,其句子结构也就相对复杂一些。从表1看出,除了导入阶段的探究性问题比例较大,最多的一次为62.5%,其余阶段探究性问题数量较少,最少的两次为课文内容分析阶段0%。第二轮课件的问题总数大于前一次,课文分析、词汇训练和写作指导阶段的探究性问题数量大大增加,因此学生在口语输出的机会也增多。比如,第一轮课文分析阶段,教师1和教师2采用选择题的问题形式,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模式大大受限,不如多使用探究性问题,“What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attitudes towards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突出问题中的任务词(task word)“contrast”,划出限制词(limit words),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再给出提示词(hint words)“priority,value more”,等。这就降低了问题难度,给学生创造了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增加他们口头表达的输出。这种理解性问题的概念提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学习内容的内涵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灌输给的。他们通过自己以前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新的问题进行思考,深刻的理解便发生了,因此课堂上探究性问题越多越好,最好是开放性的,并且具备一个特殊疑问句的主干,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和选择性的回答[9]。

表1 探究性问题比例统计Table 1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in each period

3.2 提问逻辑技巧

提问技巧因人而异,四位教师尽管是在统一的教案指导下,但也有个体差异(表 2)。追问(probing)是在紧扣现有回答中的关键词的基础上继续提问,不仅能增加话轮转换的次数,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些教师善于灵活运用广泛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围绕问题展开合适的追问,把语言的魅力更真实地展示给所有学生,让他们享受这种提问过程,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追问、分解(decomposition)这一系列技巧不能忽视,教师不可以照本宣科地提问,但可把导入的第一个大问题“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yles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1)T:Can you tell what's going on in the first picture?

S:They are having a lesson.

2)T:What is the teacher doing?

S:She is(might be)telling a story(to the children).

3)T: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S:Some are lying on the floor,some standing on the knee.

4)T:Are they very happy and enjoyable?

S:Yes,they are free(in the class).

5)T:Then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in the third picture?

S:They are sitting straightly and quietly.And one girl is raising her hand.

6)T:So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yles of education?

S1:Western education is free;

S2:Casual;

表2 提问逻辑技巧次数统计Table 2 Times of each questioning technique in promoting logical thinking

S3:Chinese education is rigid;

S4:Strict and formal;

S5:Chinese students are not allowed to speak without permission in the class.

因此,学生的兴趣共鸣点被教师发现了,课堂就不再是一言堂或一潭死水。专家指出:追问是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很好的提问技巧,它的主要技巧在于不轻言放弃,即不轻易让学生放弃回答问题,而是再接连问几个有关的问题,也许第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困难,而后面的问题他却能轻易地回答出来,这样也就达到了使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目的[9]。

3.3 衔接的逻辑结构

课堂提问设计要配合教学进程,问题与问题间应该相互关照,要紧扣课程目标,联系知识点全盘考虑,整体构思,富有逻辑联系。这种整体构思并具有逻辑关系的一堂课的系列提问称为提问的逻辑结构[10]。一般的逻辑结构有5种:让步、递进、转折、比较、因果(表 3)。研究发现句子之间不衔接、话题随意、段落主题不突出等现象,会影响读者或听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兴趣持续。表3里的教师2和教师4注意每个问题、每张PPT间的自然过渡和衔接,整堂课非常紧凑而连贯,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少转移。比如,在导入的第一个大问题结束后,有一段关于西方教育的语音介绍以听力填空的形式提问。T:Many of you have talked about the education style in China,bu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estern Education?Here is a recording about it.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after listening?这样不仅是对上轮问题的一个总结,而且又对下轮活动用转折连词进行逻辑连接,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始终具有吸引力。这种以转折或让步的逻辑形式开始一个新的论题也是演讲和主持中常用的技巧之一。一位好的英语教师他的讲台表现力就如一位优秀的英语节目主持人,因此注意课堂提问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能有效促进学生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

表3 衔接的逻辑结构使用次数统计Table3 Times of using each logic connection

3.4 话 轮

人们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话轮。即说话人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掌握话轮转换技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巩固和补充课本知识,而且还可提高交际技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表4看出,师生间话轮大于2的次数普遍不多,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很多问题都是集体回答;二是教师在提问技巧的运用上有差异,善于追问、分解、换词等提问技巧的教师更有机会增加师生的话轮;三是预设问题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参考性问题较少,问题难度梯次没有预先设计,因为实施预设提问时应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才能实现语言交际功能[1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机会几乎为零,这也反映出读写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是以教师为主,该类型课堂会话过分单一的现象依旧存在。要想打破这种常规,需要借鉴听说课堂的任务式问题形式,比如,情景对话、话题表演及辩论等。

表4 师生、学生之间话轮多于2次的频率统计Table 4 Times of over-2-turn-taking between student and teacher

3.5 学生口头输出

表5说明,目前学生课堂上主要以集体回答为主,教师点名回答为辅,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示愿意集体回答或教师点名,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看来在“沉默是金”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上还很难改变。回答的长度基本上停留在短语到单句的范围,只有少数学生能连续说上三四句。这意味着要求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把所学知识建构起来增加口头输出还有一定的难度。在第二轮教案改革后,随着探究性问题数量的增加,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因此表5中发现其中后两位教师的班级在学生回答形式上输出的单位长度略优。说明教师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也意味着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他们而言是有价值和实用性。比如在词汇练习阶段,提出一个活动任务:Choose five favorite words on the previous page to make a short paragraph in a coherent way.这个活动能使学生从语篇角度去构思,选择准确的关联词把上下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把句子组成符合英语习惯的语篇,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按英语的思维习惯更好更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表5 学生口头输出情况统计Table5 Tim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oral output

4 结 语

本研究由于调查对象的局限性,虽然所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有大学英语课堂,但可以在提问的逻辑性方面对其他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第一,在问题设置中,尽量多设一些探究性问题,适当增加任务性问题;第二,提问中多使用追问等提问技巧,这样能促进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把所学知识建构起来增加口头输出;第三,重视问题之间的衔接,巧妙利用转折、让步、因果等逻辑连接词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堂课完整而紧凑,课与课之间如项链上的珠子串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增加学生英语口头输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1] 赵嵘,潘文泳.浅议课堂提问的逻辑性[J].传承,2009(1):88-89.

[2] 冯志强.师生同频共振、轻松愉快的教与学[G]//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生理通讯》编辑部,2008:36-37.

[3] 李燕燕.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70-74.

[4] LITTLEWOOD 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79.

[5] 张静虚.课堂教学的逻辑性[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111.

[6] 帅宝强,徐方强.教与学中的逻辑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

[7] 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30.

[8] DANTONIO M,BERISENHERZ P C.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7.

[9] 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27.

[10] 樊遵贤.课堂提问的逻辑结构例说[J].教学与管理,2000(8):40.

[11] 李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预设提问策略探讨[J].才智,2009(14):292.

猜你喜欢

探究性逻辑技巧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创新的逻辑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