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将军府: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
2010-05-24周轩赖宇宁
周 轩 赖宇宁
新疆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建省之前,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是伊犁将军,首府则是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惠远故城)。清代伊犁将军府的历史,是一部清代新疆归于祖国统一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开发、保卫边疆、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清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兴衰史,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清代伊犁将军曾统辖天山南北
乾隆帝统一天山南北之后,确定伊犁为统治中心,首先是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为防止准噶尔与大小和卓叛乱势力死灰复燃,同时也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因为他明显感到沙俄扩张势力的威胁。此外是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因为伊犁当时处在全疆的中心。在伊犁设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相互支持。
伊犁将军为清代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北路辖伊犁参赞大臣和塔城参赞大臣,南路辖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东路辖乌鲁木齐都统。
伊犁将军统辖全疆,综制军事民政,级别与内地总督相同,高于各地的驻防将军,位高权重,凸显了新疆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清代的伊犁将军设置长达150年,共有43人、63任次。
伊犁将军中不乏建树者,如首任将军明瑞悉心规划伊犁地区屯田、守卡巡边事务;阿桂两次出任伊犁将军,是伊犁屯垦的创始人;舒赫德妥善安置了从伏尔加河东归的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松筠两次出任伊犁将军,开辟满营旗屯,重用流放官员祁韵士、徐松等人编纂传世志书《西陲总统事略》、《西域水道记》等重要史籍;长龄督师平定张格尔之乱;布彦泰亲率军队巡边,驱逐浩罕入侵军队,他还善待林则徐,并开创伊犁和南疆开荒屯田新局面;金顺帮办军务收复天山北路,出任伊犁将军督办收复伊犁,清季长庚推行新政……这些将军的功名皆可圈可点,为后人称道。
伊犁将军府成立前后
乾隆帝在亲撰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中回顾历史:“汉置都护,唐拜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十六日发布谕旨:“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著授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可见清代伊犁将军府的设置,是汉唐统一与治理新疆的继续。
伊犁将军府初设在绥定城,1764年在伊犁河北岸筑城竣工,乾隆帝取“恩惠远方”之意,钦定城名“惠远”。首任伊犁将军明瑞率参赞大臣及各营领队大臣等迁入办公。以惠远城为中心,在今伊犁河流域的伊宁市和伊宁、霍城县境内,先后建成历史上著名的伊犁九城:其中惠远、惠宁城(今巴彦岱)为满营驻所,伊犁将军驻惠远城;绥定(今霍城县)、塔尔奇(今绥定城以北)、广仁(今芦草沟)、熙春(今汉宾乡)、瞻德(今清水河)、拱宸(今霍尔果斯)六城为绿营驻所,总兵驻绥定;宁远城(今伊宁市)为维吾尔商民的聚居处,设阿奇木伯克等官员。
曾任惠远城满营协领的格璋额在《伊江汇览》中记载:伊犁将军府设在东大街上,衙署内“印房、粮饷、驼马、营务及满营档房列屋而办公,颇为近便。”到嘉庆朝将军府机构设置臻于完备,增加了军台处、督催处、功过处、喇嘛处、回务处、册房及领队大臣档房等。
印房是伊犁将军府日常机要办事机构,粮饷处负责钱粮布茶的购贮支发,驼马处专管各部落孳生牛马和牲畜贸易,营务处专管巡边换防事宜。军台处专管军台人员的派遣和装备,督催处直接奉将军批示,督办各衙门、各处事务,功过处主管各衙门、各处功过档案,喇嘛处主要负责伊犁各地佛教事务,回务处主要负责伊犁维吾尔屯田事务,册房主要负责流放遣犯和官犯的立案登记,造册存查。此外,抚民同知专管伊犁九城商民的户籍、赋税等管理事宜。
清末管理伊塔边防时期的伊犁将军府建在惠远新城,因职权削弱,内设机构大量减少。民政事务改由巡抚管理。
清代伊犁将军府的设立,维护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统一,巩固了中国西北边防,抵御了沙俄的侵略扩张,同时还促进了清代新疆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清代伊犁将军府名义上是新疆军府制时期的最高军政机构,但因新疆地域辽阔,实际上其日常管理区域仍限于伊犁。军府制在百余年的统治运作中,财政基础非常脆弱,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新旧惠远城
惠远城城垣高一丈四尺,周长九里,在伊犁九城中最大,时称伊犁大城。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城门东日景仁,西日说泽,南日宣闓,北日来安,皆吉祥之意。东西大街为将军等各级官员衙署,南北大街则为市廛商铺。城中建钟鼓楼镇之,晨钟暮鼓以报时。城内外坛庙寺院林立,蔚为大观。惠远城除陆路交通外,夏秋丰水期,常有上游宁远城的运粮载货船队顺河而至惠远城。
随着惠远城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朝廷从全国各地和新疆境内大规模调兵移民到伊犁,伊犁人口日渐增多,迅速繁荣起来。嘉庆初年,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因上书抨击时政被革职流放伊犁,在惠远城写有《伊犁纪事诗》吟咏风情:“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鹁鸪啼处却东风,宛与江南气候同”。“昨宵一雨浑河长,十万鱼皆拥甲来”。说伊犁风光绮丽、鸟语花香,是塞上江南水乡。
道光年间,流放伊犁的前两广总督、虎门禁烟英雄林则徐曾记载惠远城的元宵节:食毕放烟火。月色如昼,诸人踏月出游。市上有演台阁、唱秧歌者,二鼓归。并作诗日:“踏月吟鞋凉似水,遏云歌板沸如潮。楼前夜市张灯灿,马上蛮儿敷粉娇。”称道钟鼓楼前的夜市,张灯结彩,灿烂辉煌,少数民族的姑娘打扮得妩媚可爱,也骑马来参观元宵的盛会。可以想见当年惠远城的繁盛景况。
伊犁还是继清初东北宁古塔之后的重要流放地。到乾隆末年有遣犯三四千人,而流放官员也有数百人之多,从总督巡抚大员到主簿县尉,无所不有,聚居在惠远城及附近,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留下众多传世之作,成为后人研究新疆史地的重要资料。
惠远城南门外距伊犁河畔二三里的龙王庙和望河楼,曾是当时的名胜。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时任伊犁将军伊勒图督建,为之题匾“鉴远”。嘉庆年间流放于此的前湖南学政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临河有高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樯,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开,酒瞌茶枪,赋诗遣闷,苍茫独立,兴从悲来。”当时惠远城内的达官显宦,文人墨客,莫不以登楼望远、饮酒赋诗为时尚。然而,临河而立的望河楼建成不久,就面临河水冲刷河岸引起的坍塌威胁。修筑护城河堤,就成为历任将军的一项要务。林则徐记载与友人同出南关观伊犁河,河距城不及半里,“水势潆洄,闻夏秋大汛亦可长至丈余。前此河滨龙王庙有望河楼,道光癸巳(十三年,即1833年)大水,庙与楼俱溃于河”。
清同治初年,内乱外患不断。1864年,俄国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伊犁地区大部分沦为异域。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将惠远、绥定等城拆毁,用木材等扩建沙俄在伊犁的统治中心宁远城(今伊宁市)。
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两年后新疆建省。鉴于国土沦丧,伊犁将军驻地距边境仅数十里,偏隅西陲再也无力总统全疆,省会即东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由巡抚统辖全疆。伊犁将军只管理伊塔边防,仿照旧城规制,在惠远故城以北十五里另筑新城,光绪十九年(1893年),将军长庚率官兵从绥定城迁入新惠远城驻扎。
1907年4月,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游历伊犁,他在《西域考察日记》中记载:新惠远城是我看到过的最整洁、最美丽的中国城市。它是在俄国占领之后建的,城市设计得很好,笔直的街道,又宽敞又漂亮,有两条街在市中心相互交叉,十字路口建了一座像城门样的钟鼓楼,四座门洞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主要街道的两旁,大多是官邸衙门,其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将军府,还有一些商店和两座庙宇,其中一座红砖绿瓦,非常漂亮。另一条街道主要是商店餐馆等。在城里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如汉人、蒙古人、柯尔克孜人、锡伯人等。马达汉拍摄了钟鼓楼、万寿宫的牌楼,还有城里的柯尔克孜人。
近年来,有关方面参照保定现存清直隶总督衙门遗址,在惠远新城大致复原出清伊犁将军府的旧貌,以供人们参观游览,追思历史。而惠远故城如今废墟一片,荒草离离,昔日的大城已被冲刷掉一半。站在故城十几米高的阶地上,俯瞰汹涌的伊犁河水侵蚀着河岸滔滔西去,不由感慨清代将军总统新疆事务、维护国家统一的那一段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