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旅游应走在民俗文化的路上

2010-05-24贺嘉惠编辑时香丽

中国三峡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三峡民俗文化

文/贺嘉惠 编辑/ 时香丽

重庆三峡文物园开园迎客 摄影 / 刘洋 / CFP

三峡地区区域辽阔,礼俗纷繁,以长江为界,南北有别。三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优秀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而旅游开发建设,需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且现在的旅游业已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发展,三峡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使该地区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让人们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而富有新鲜感的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民俗生活情趣。

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人们,在闲暇、交往等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这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多影响。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三峡库区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天坑三桥地缝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外景地摄影 / 刘智勇 / DIMEI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 —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 —经济产业。” 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所以说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峡库区重庆四百年古刹、陶行知育才学校旧址李鹏同志母校——古圣寺摄影 / 雷鸣 / DIMEI

毛泽东、宋庆龄、李鹏等所写的题碑仍存放于古圣寺摄影 / 雷鸣 / DIMEI

三峡游客 摄影 / 黎明

船家姑娘 摄影 / 微光

三峡人家 摄影 / 微光

三峡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被重视。以有着中国百家民俗文化村,又称之为梦里老家的车溪为例,该游览区位于宜昌城区江南的土城乡,距市区十八公里,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由十大景区组成(石仙谷、巴楚故土园、三峡民俗村、农家博物馆、水车博物馆、人民公社旧址馆、天龙云窟、奇石馆、风洞、忘忧谷)。游客抵车溪后,观石仙谷瀑布,游巴楚故土园,观北宋造纸作坊、土陶作坊、酿酒作坊,到腊梅峡欣赏土家歌舞和皮影戏表演,参观“中国第一家农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家水车博物馆”及三峡地区最大的奇石馆,赴天龙云窟,赏地质奇观——莲花洞,人民公社,然后乘车返回宜昌市区。一系列的观光游览活动深受游客喜爱,车溪土家族自治村村民表演的土家民俗节目,演出每天不下五六场。作为省级扶贫重点村,车溪在几年前引进旅游开发,办起了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使车溪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峡谷,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原来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现在也办起了饭庄,做起了工艺品,当上了演员,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它是一个以挖掘土家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

车溪的旅游特点可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主题定位(梦里老家);两大自然奇观(地质奇观、植物奇观);三种文化特质(民俗歌舞欣欣赏、农耕稼作展示、古代作坊表演);四种旅游特质(休闲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科普考察游、猎奇探险游)。这一些活动使游人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的烦恼,一头扎进车溪的青山绿水之间,真切地感受生命与自然亲近的意义,体味“重拾野趣,返朴归真”的无穷乐趣。车溪民俗风景区是湖北三峡地区唯一的民俗旅游区,因为充分利用了三峡民俗风情,把土家民俗文化特色与旅游品牌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加大宣传力度,抓好组织和管理工作,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创出了品牌,办出了特色,办出了综合效益。

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三峡有些景区,对外宣称引进某民俗表演团体,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庸俗化表演。而且还有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民俗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教,即是正统教育之外的社会民俗教育。民俗节庆仪式的活动是利用节庆的民俗唤起民心向背,达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昌启民族精神文明。

石宝寨 摄影 / ChinaFotoPress / CFP

三峡民俗文化旅游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三峡民俗文化旅游没能充分体现三峡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仍处在浅层次的开发阶段。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一一退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三峡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是使三峡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三峡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

建原生态民俗文化村寨。在三峡景区原有自然环境及设施基础上改建而成,保存当地原有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居住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大多是当地居民。原生态民族村寨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把人与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该村寨还必须融于周边的文化氛围,共同建成原生态协调的民俗村寨。使它成为实现动态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挖掘民俗精髓,丰富旅游产品。三峡民俗资源丰富,对传统的餐饮、民居、工艺品和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挖掘,开发成单项的旅游产品。如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地处长阳县城东大门观音阁,依山傍水,风景怡人。在这里住土家吊脚楼,吃土家风味餐,观民俗歌舞表演,看土家姑娘织绵,购“西兰卡普”纪念,成为展示土家文化特色的重要景点。

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专业人才,建立“三峡民俗文化遗产数据库”。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民俗文化发射更加灿烂的光芒,要更凸显其特色并提升其品位,就更需要尊重、依靠对民俗文化有造诣的专业人士,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专业人才。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民俗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占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民俗文化产业单位与高校联合,发展与民俗文化产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如可尝试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设立民俗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民俗文化高级专门人才,为民俗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建立“三峡民俗文化遗产数据库”,永久保存和传承发展三峡地域的优秀民俗文化。如在宜昌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保护工作网络,重视活态保护和资助优秀民间艺人,让他们投入到旅游工作中,都是极佳的尝试。

三峡人家民俗旅游 摄影 / 微光

规范管理,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因势利导,把三峡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三峡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召开新闻媒体、旅行社及旅游部门参加宣传促销活动,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制定民俗旅游公约,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营造文明和谐的民俗旅游环境,不断树立民俗旅游品牌。避免民俗文化资源单独性开发。现存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都是零散的、局部的,开发成旅游景区需要抢救、挖掘、修复民俗事物的本来面貌。民俗旅游是旅游活动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探求先人遗迹的文化旅游活动,要与其他的旅游活动相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整合三峡地区如长阳“跳丧”表演、长阳南曲、长阳山歌、薅草锣鼓、长阳吹打乐;秭归花鼓舞、堂鼓、船工号子;远安花鼓戏、呜音;夷陵区唱皮影,夷陵丝竹;枝江吹打乐、枝江楠管;兴山围鼓、地花鼓;五峰打溜子、南曲艺人、唐祭等,让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景区表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民俗旅游是三峡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使它在旅游事业中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三峡民俗文化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