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河道整治与城市建设的融合
2010-05-23翁伟军
翁伟军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早在春秋时代,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筑越城,随后历朝历代均依秦淮河筑城,将其作为护城河,与城墙共同形成城市的对外防御系统。秦淮河沿线历史积淀深厚,既有物质形态的城墙、城河、城堡、园林古迹以及历史建筑,又有众多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与民间传说。据不完全统计,仅秦淮河南京主城段沿线就分布着市级以上文保单位60余处。
在整治前,秦淮河面临沿河地区用地混乱、沿河人居环境差、河水受到污染侵害、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为了让这条母亲河成为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南京市政府制定了综合的整治与复兴目标:使该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得以齐全,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现。以下我结合参与南京秦淮河整治工程建设的经验,探讨城市河道整治与城市建设如何有效的融合。
1 强化资源组织,体现人居环境
城市是人口大量居住的地方,应力求理想的人居环境,体现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的品味,要充分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依据或民间传说依据,把沿河的景点与城内的景点串起来,把城内与城外的景点串起来,借整治工程之机,重塑城市的形象,建成一批城市的标志性景点。
秦淮河整治工程实施范围内河道长达18.1 km,工程投资约37亿元,从2002年~2008年,整治内容包括安居、水利、环保、文化、景观五大工程。妥善解决了6 000余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搬迁159家长期效益较低的小企业,改造防洪墙20 km,河道拓浚18.1 km,清淤 200万m3,完善沿线地区的污水处理系统,铺设污水截流管道25 km,新建改造泵站6座,截流排污口550个。以秦淮河为纽带,增加绿地面积100万m2。秦淮河已成为联系老城与河西新城的中心纽带,全面提升了秦淮河沿线居民的人居环境。
“秦淮河+古城墙+绿色长廊”的资源组合,让外秦淮河风光带独具特色,仅一期工程就维修城墙约5 km,二期工程完成了南河综合整治以及运粮河口—绕城公路约2.5 km的生态修复,新增的150万m2绿地使得秦淮河两岸绿柳依依,河中碧波荡漾,并在老城和新城之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分割线,将南京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2 深入挖掘文化历史,改建典范景点
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是在整治项目中文化挖掘的典范之一,项目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南侧、夹江东侧——三汊河河口公园,总建筑面积6 931 m2,总投资约6 5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渡江纪念馆主体建筑、雕塑、胜利广场及配套设施等,该馆的建成改善了入江口周围人居环境,提升了滨江地区秦淮河的景观品质,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红色文化遗产和滨江文化地标。
3 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合理统筹城市基础设施
由于南京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错综复杂,在整治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地下电缆、通讯电缆、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水排污管道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衔接,必须在城市综合规划中加以解决,否则将出现今天修堤防,明天为建各项设施而挖堤防的现象。我们通过广泛征求城建、环保、交通、电讯等部门的意见,统一协调,综合部署,使缆线、管线的预埋与整治工程同步实施,妥善处理防洪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关系,避免了劳民伤财,减少不利影响,切实做到防洪与城建两不误。
4 稳妥进行拆迁安置
由于历史原因,沿河拆迁段落有很多违章搭建或证照不全房屋以及经营困难的企业。南京市政府从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拆迁工作,重新修订了拆迁政策,切实保障了被拆迁人的利益,积极扩展融资渠道,保证拆迁资金的及时到位,使被拆迁居民得到妥善的安置,保证了工程的如期实施。城市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条件好,土地资源宝贵,寸土寸金。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需占用大量土地,拆迁安置都在城区,拆迁安置成本高。在安置过程中要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避免遗留后患。公众参与是解决拆迁安置问题的好办法,要最大限度体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
5 创新的投融资方法
我们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承担项目的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在建设阶段主要依靠政府赋予的20年时限内从全市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的一部分资金,以及部分划拨土地的收益为信用担保,获取银行贷款和个人投资委托贷款,同时通过沿河旅游、广告经营权及“水木秦淮”休闲街区经营权的经营运作收益用于养护和管理,在没有增加市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了工程投资的资金平衡。
6 切实处理好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1)我们在整治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期材料的运输,如调度不当,将影响交通运输的畅通,使原本拥挤的城区交通压力更为加大。运输车辆如果超载或被覆不当,途中常常会撒落土、石、砂料,如不及时清除,将造成路面损坏,而且造成路面扬尘,遇雨造成水土流失。为了消除上述影响,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是:a.加强城区交通运输的管理,及时疏导拥挤路段;b.要求施工车辆在运输时加盖网罩,防止撒落土、石、砂料,并加强对司机及装卸工人的教育,做到清洁装卸,清洁运输;c.道路采用立交,与堤防交叉的道路,采用填高过堤道路,调整相关道路的坡度,在堤与路间形成的三角地带需作绿化,改善城市景观;d.在打桩过程中会有大量泥浆涌出,要求集中排放,统一处理,以免淤积河道,影响环境。2)在整治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卫生条件简陋,易造成疾病流行,需采取预防措施。而且由于流动人员多,粪便和垃圾若不妥善处理,水源易遭污染。因此,在施工集中区,要加强卫生检疫工作,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加强疫情报告、预防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切实做到“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治疗。对生活污水、粪便和垃圾,要求城市环卫系统及时处理和清运。3)施工弃渣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土石方的开挖将产生弃渣,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为此,要求工程弃渣尽量用作堤防填筑,不能用于堤防填筑的废渣,可就近用于城区(如开发区)低地填高,这样变废为宝,既减少城市建设费用,又有利于城区水土保持。4)在整治工程建设中,对周边居民的噪声影响较大,我们要求施工单位采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严禁夜间施工,并设置了隔离网和隔离带。
7 结语
城市河道整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进行分析论证。经过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旅游、城市排水、排污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形成了所建防洪工程除具有防洪功能外,还应具有交通、环境、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有限的城市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经过历时7年的综合整治,秦淮河的水质和两岸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并已“嬗变”为主城内最大的、广大市民亲水休闲的景观长廊,充分展示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关系及空间景观魅力,达到城市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物质环境的协调和谐,使城市环境更多地体现多样性、人性、文化性。同时,通过自然环境风貌与人文环境风貌的有机构筑,使城市真正具有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文化城市的品味,成为市民富有自豪感的家园和理想的人居环境(见图1)。秦淮河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标志着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南京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进程中又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