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房改,改出一个新农村
2010-05-19刘少才
刘少才
到韩国,有一种叫人找不到“北”的感觉。这个“北”不是东南西北的北,也不是逛街晕了头,而是分不出城乡差别。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但中韩建交比较晚,1992年8月9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韩建交后,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走上正常轨道,由于贸易额增加,中国商船往返中韩之间的次数也逐年增加,几年间,在笔者的海员生涯中几乎跑遍了韩国大大小小的港口,韩国城乡飞速发展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出生于农村,自然对韩国的农村更感兴趣,因为船有时直接靠在韩国钢铁厂的专用码头,为了炼钢方便和防止污染环境,钢铁厂都建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和方便进出口的河道处,自然就是近水楼台最先看到的是农村。起初看韩国农村,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怎么看怎么不像农村,可实际上,所看到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原来韩国城乡差别已基本消失,农村城市化,住房钢筋混凝土砖瓦化、村村电气化、农业机械化、交通网络化、教育普及化以及流通服务城市化,这才是真实的韩国农村。
这些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住房的改革,上个世纪60年代的韩国农村与我国60年代的农村差不多,乡下到处是茅草屋,点的是油灯,喝的是井水,每年闹春荒,生活不但谈不上富裕,可以说是相当困苦。到1970年,随着韩国经济的好转,韩国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村运动”,有如一夜春风来一样。为彻底解决农村住房问题,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政府出台农村新房改措施,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政府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其30%,每家每户出15%的方式,向农民贷款帮助建房。农民还贷以秋后向国家卖粮、按比率逐年返还的方式进行。这种“新村运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全国农村260万农户,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区,不论是城郊还是海岛渔村,茅草屋变成砖瓦屋,油灯变电灯。房屋设计不仅新颖,而且舒适方便。
韩国的“新村运动”从安居乐业开始
在建房的同时,农村饮用水从过去的蓄水池改成自来水。过去家家户户厕所的茅坑都变成了冲水便器。那场给农村带来实惠的“新村运动”还有好多内容,如修建沟通各村的桥梁、公路、公共浴池、河堤等。
1993年,我船到韩国一个叫“汪洋”的钢铁厂码头装运钢材,晚饭后搭进出港口货车去离码头不远的小镇,可是司机却告诉我们,那不是镇,是农村。进村一看,这里的个体商店、超市、邮电局、浴室、花园、广场、村民会馆等应有尽有,与城市无异。
韩国的“新村运动”从安居乐业开始,随后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农民收入。进入21世纪,韩国对实现现代化新农村又提出更高的目标,对教育、医疗等领域,对农渔民年金制度、减轻农渔民负担、 扩大非农收入、建设现代化的农渔村、扩建农渔村公路、开掘地下饮用水、 鼓励经营农业、增加信用保证基金、搞活农用耕地交易、健全食品加工制度、中坚农户的培养、建立健全农业支持机构等都有新的举措和目标。
原来,70年代初的那场“新村运动”,从农民居住条件开始,综合环境入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缩短了城乡差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韩国是世界新农村建设最快最好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