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琰三彩”的陶瓷魔法

2010-05-18金雪晶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窑变陶艺陶瓷

金雪晶

造型别致的陶瓷、依形赋意的根雕、旷达空灵的绘画、横空出世的花草,还有那沿墙根缓缓流淌的细水。亲临此景,仿佛步入了瓷艺、根艺、画艺和园艺的“综艺频道”,不禁让人感叹园林主人是个“十项全能”的高手!而拥有这十八般武艺的“怪才”又是何许人也?伴一壶好茶,听旅美归来的艺术家陈琰讲述他别样的艺术人生。

老外也爱“琰三彩”

陈琰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自小喜爱音乐、绘画、摄影、根艺等多门类艺术。然而,陈琰却自喻“三十学步”,而立之年才真正踏人艺术圈。原来,陈琰所说的“半路出家”,指的是自己的陶瓷艺术。多年前,一位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来榕,陈琰应邀在陶艺上作画,居然获得满堂彩。由此,他灵机一动:何不绘上自己擅长的国画,亲自动手制瓷。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陶艺之路上艰难跋涉的陈琰流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但依然无怨无悔,痴心不改。凭借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他对窑变釉色的痴迷,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下,浓翠莹润的青、静谧高贵的蓝、娃娃脸般的红,一件件变化莫测的窑变陶瓷华丽登场。

“古有‘唐三彩,今有‘琰三彩。”业内一位艺术家对陈琰的陶瓷作品称赞道。中国人喜欢陶瓷似乎理所当然,毕竟是国粹。那么外国人是否对陈琰的陶瓷作品“感冒”呢?

今年1月12日至17日,陈琰受邀参加美国国家艺术协会纽约博物馆展览。美国《纽约侨报》、《星岛日报》对此次展览做了详细报道。作为首次在该展览馆亮相的华人艺术家,他的瓷板画《茶也醉人》、《莲的心事》,陶艺《往事越千年》和根雕《硕果》在大洋彼岸引起强烈反响。

如《莲的心事》这幅作品,在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下,莲蓬栩栩如生,而勾勒出美丽女子的简洁线条则属西方艺术的范畴。一位美国藏家在端详其作品许久后,疑惑地问,“我去过中国,但从没有见过如此抽象的瓷艺作品,这些真的出自你的手?”疑问的背后更多的是对陈琰艺术的惊叹:中国竟有这样一位艺术“怪才”!

那么,陈琰的作品为何让外国人赞不绝口,备受美国国家级博物馆的青睐呢?这说明,一名陶瓷艺术家,要想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走出国门,除了作品本身固有的品质外,还需要了解掌握对方的欣赏习惯以及文化背景,这一点陈琰做到了。

五年前,陈琰开始到美国学术交流,在走访了纽约上千家博物馆、画廊,吸收了世界顶级艺术精髓后,他开始尝试将艺术“混搭”。在“陶瓷艺术可以‘拳打脚踢,甚至‘不择手段”的创作理念下,他将中国传统的雕刻、根艺、高温下陶瓷的“窑变”等与西方的绘画技法融为一体,创作出前所未见的陶瓷艺术品。“一不小心,陶瓷艺术让我入了魔,估计这辈子也下不了这条‘贼船了。”陈琰笑着说道。

当代陶瓷成为时代符号

然而,在当代陶瓷艺术在国外大放异彩之时,国内却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尴尬局面。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虽然以发明瓷器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当代陶瓷艺术的欣赏研究、设计生产方面,却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不如邻国的日本、韩国。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一个扶持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制度,部分中国当代陶瓷甚至有从“艺术”沦为“工艺”的迹象。同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研所副所长柯和根也指出,创造力弱、技术优势不足是中国当代陶瓷发展的两大“软胁”。且不论此番言论是否危言耸听,但的确给陶瓷界敲响了警钟:中国当代陶艺必须革新,走出边缘化。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大胆创新的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囿于老章法、老格局,汲各门艺术精华于一体,塑造出全新的作品。这其中,艺术家陈琰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靠形态的转变来创新,还充分利用釉料演绎出精彩的“窑变人生”。陈琰告诉记者,目前从事陶艺创作的人员在不断扩大,国内部分大专院校也陆续有了自己的窑口,如几年前,福建三明大学就在他的建议下开始尝试陶瓷艺术。

在国人的目光渐渐聚焦到当代陶艺的时候,市场成交也趋于活跃起来。以2009年嘉德秋拍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为例,成交率87%,成交金额达2800多万元。业内有关专家透露,古代陶瓷收藏,因造假猖獗面临着危机,而当代陶瓷艺术品没有真伪问题,已经成了收藏市场中的避风港。一些大师级的作品,甚至平均每年有20%左右的升值幅度。对此,陈琰也向记者道出了个人看法,“这‘吹拉弹唱而成的当代陶瓷艺术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相信它将成为时代的符号。”

猜你喜欢

窑变陶艺陶瓷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趣图
陶瓷艺术作品
浅谈建水紫陶工艺之窑变 紫陶“变形记”
陶瓷鉴赏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