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逻辑

2010-05-18潘正彦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新兴国家石油资本

潘正彦

2010年会不会继续演绎2009年、甚至是疯狂的2007年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或者是2008年的大幅度“回归”?这实际上对世界各国、经济,甚至国际政治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4月6日,纽约市场石油每桶87美元,创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价;伦铜期货在盘中突破了8000美元大关,铜价创出了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离8940美元的历史高位已不远。铜与原油两大龙头大幅度上涨,到底是全球经济复苏真实的需求,还是会重蹈2007、2008年大宗商品暴涨暴跌的覆辙?

“预言”何以远胜于“预期”

去年的世界经济跌跌撞撞,但是大宗商品(当然也包括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却大踏步地上升,不仅使得2008年末2009年初的“预测”纷纷失效。如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自2009年2月全球工业经济触底之后的8个月内上升超过40%,远远高于过去几次衰退后同期5%的升幅。

2009年末,包括维托尔(Vitol)、嘉能可(Glencore)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交易公司认为,由于需求复苏的步伐慢于预期,石油价格在2010年上半年将保持在每桶70~80美元区间。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这些交易商的观点一直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些交易商们处于全球石油交易的中心,拥有广泛的业务关系。它们的总交易量接近世界石油产量的15%,相当于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的产量总和。它们预测价格成为该组织石油生产政策重要参考。他们特别提到,尽管中国和印度的市场需求将保持强劲,但富国的消费“增长可能会有点疲软”。可惜,仅仅3个月后,他们的预测被“轻而易举”打破。

相对而言,买卖“期货”的比“交易”现货的“预言”却很容易地变成了事实。同样在2009年末,高盛在2010年前景报告中表示,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将继续与发达经济体“更有力地争夺”资源,导致资源价格波动性加大。并且,2010年原材料价格将上涨,石油全年均价将超过每桶90美元。为什么说,这更像是预言?因为这就像2009年初谁要公开预言全球大宗商品会大幅度上涨一样。可怕的是,预言变成了事实。

投资家的预言变成现实了,而生产者、交易商却“输了”。

需求真的又冒出来了

次贷危机前的全球大宗商品大牛市长达10年,原油期货价格从1998年12月21日的9.55美元/桶飙升至2008年7月3日的146.69美元/桶,升幅高达15.4倍,高于有色金属2~13倍的升幅。而从2009年初至今,原油价格的“反弹”为1.1倍,(伦敦金属交易所)铅甚至达到1.2倍的“反弹”。显然,这样的“反弹”如果一再“被”说成是“反弹”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我们应该从更深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认识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肯定需求的力量,当然也不仅仅是所谓新兴国家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末表示,由于新兴国家的工业化会对大宗商品的消费构成支撑,在长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在历史高位。事实上,如果以中国为例,中国已是铜、铁矿石、铝等金属的第一大消费国,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石油消费占据全球近10%的消耗量,次于美国的23.92%。虽然2008年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2009年中国石油需求仍在高速增长。欧佩克预测2010年中国需求增长对全球石油需求增长贡献最大。

如果再把印度等国家经济增长率考虑进来,需求因素确实对大宗商品上涨有重要的作用。而有迹象表明,不但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需求处于强劲水平,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需求也在逐步好转,也反映发达国家正在重新补充库存。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纷纷把库存压缩到极低水平。瑞银(UBS)驻伦敦大宗商品分析师朱利恩·加兰(JulienGarran)表示,“我们认为,全球除中国以外的地区,都已开始大举重新补充库存。”他估计,这股重新补充库存的活动,可能使7月份以前的需求额外增加25%~50%。

需求真的是来得那么的快,全球经济真的这么快就完全复苏了?我们这时候问的人不应该是预言家,而是生产者。

危险的游戏又要上演

如果我们进一步的追问:实际需求对大宗商品上涨到底有多少的力量?从投资家的预言变成现实,从生产者、交易商难以应付“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事实上,大宗商品的重新上涨可能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反弹”,而是反映出金融、或者说是资本仍然是这个市场经济或是经济世界的主导作用。金融资本在2007~2009年短短的3年中兴风作浪,导致大宗商品暴涨暴跌,显示金融资本的投机本性和杀伤力。

而这一轮大宗商品的上涨有几个特点特别需要人们关注:

第一,虽然世界经济刚刚勉强度过了金融危机(虽然还有部分人认为世界经济仍然面临二次探底,但笔者仍相信这基本不会发生),但有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遗留”下来的巨大的流动性将不会轻易地退出舞台,欧美主要国家央行也不会很快、很有效率的收回来。这将造成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资本流动。

上轮商品牛市中,全球的超额流动性扮演了比实体经济层面更为重要的角色,对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虽然很多人认为形势不好不明,“投资(投机)资本”不敢动,但实际上,任何一次经济的反复最敏感的是这些国际资本、最先动的也是这些国际资本。这次难道会例外?想一想高盛的预测吧。

第二,这次金融危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国际金融巨头的杀伤力。还没有一次金融危机造成了这样的两极分化:老牌的金融巨头纷纷被兼并、被收购、被破产,损失惨重;相反,一些新兴国际的金融机构比较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而且由于危机导致它们的世界相对排名(虽然是名义的、静态的)一下子上升到世界“前列”。许多人在兴高采烈的时候,切莫得意忘形,不知所以然。谁也不要低估国际资本的能量和智商。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资本全球化的当下,国际资本、包括它们的载体国际金融巨头仍然将对世界经济、金融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他们难道会甘拜下风?

第三,这次金融危机的另一特点是新兴国家经济和需求的恢复能力似乎过快,但同时却是新兴国家经济与大宗商品再次一起“欣欣向荣”。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都是真实的需求,还是危险游戏的开始?是不是有人希望把失去的重新夺回来,而且是别人新的东西?

金融永远是金融,资本永远是资本。

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想到100多年前马克思对资本的判断,又不得不想一想30年前日本当年“辉煌”是如何灰飞烟灭。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猜你喜欢

新兴国家石油资本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跨国并购潮的特点、过程及其应对策略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新兴国家的物流市场发展情况
石油PK太阳能
网络空间治理的制度困境与新兴国家的突破路径?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