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园 新生活
2010-05-18苟慧智王杰民编辑于学钧
文/ 苟慧智 王杰民 汪 波 编辑 / 于学钧
中国水电开发调查黄河上游之移民篇
河沿新村、木场新村、隆康新村,郭进良、马血日夫、马老五、马占林……
8月27~28日,记者走进青海民和县、化隆县的移民新村,走进移民新居。这些陌生的村名逐渐生动起来,这些陌生的名字也愈加让人难忘。因为他们,记者对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移民工作有了初步认识,更感到党中央、国务院的移民政策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移民的新家园、新生活。
与国内同等规模的水电站相比,在黄河上游河段开发建设水电站具有自然条件好、淹没耕地及迁移人口少等明显优势。不过,对于移民工作的重视,从政府到企业却并未打任何折扣。
感谢、赞扬与决心
“真诚感谢你们对移民工作的关注!”8月27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青海省移民安置局副局长刘青平的办公室,简略说明采访主题,还没来得及说句“感谢接受采访”,首先听到了这句反客为主的开场白。
在刘局长随后的解释中,记者知道,这随意的寒暄却有着深刻的背景:近年来,媒体一旦报道水电移民工作,往往失之片面,反映的都是问题,对于各有关方面所做的成绩多是忽略。而实际上,水电站水库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是水电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问题复杂,工作难度大。国家高度重视,地方全力配合,企业积极负责,做了大量工作,正需要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感谢”由此而来。
这位长期从事水电站整地移民工作的官员认为,我国的移民很支持国家建设,各级政府也全力做好相关工作,水电开发企业更是投入大量资金做好补偿。他谨慎地表示,90%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切实实现了国家政策要求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06年5月30日至6月5日,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9名学员组成的调研组,到青海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龙羊峡、拉西瓦、公伯峡水电站就黄河水电上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课题进行调研。
高级领导干部们带着疑问而来,在考察了龙羊峡水电站二次移民点和李家峡水电站移民点后,“想法完全变了”,对移民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做好移民工作,离不开好政策。2006年3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条例,调整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规范了移民安置的程序和方式,完善了后期扶持制度和移民管理体制。
业内人士习惯用“471号令”称呼草案。正是471号令,给移民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青海省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加快黄河上游及青海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解决好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建设产生的移民问题,青海省首先对有关机构进行整合。今年3月8日,青海省移民安置局成立,结束了挂靠发展改革委的局面,力量得到充实、加强,进一步理顺了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管理机制。
接着,4月16日,青海省发布了《水电移民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同时统一了《暂行标准》。这个标准,统一为20倍,而国务院规定的是16倍。
采访中,这位政府官员特别对黄河水电公司的征地移民工作予以高度评价。他告诉记者:黄河水电公司是开明的投资者,移民局和业主都成了好朋友。
在此前的采访中,黄河水电公司董事长夏忠也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各级人民政府,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的原则,以对国家、对移民、对当地、对公司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执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认真实施,把移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移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维护稳定团结的局面。
随着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新高潮的到来,移民工作必将受到新的考验。夏忠表示,将深入细致地研究探索征地移民问题,紧密配合各级移民安置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径,依法实施移民安置,使移民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成果,实现公司和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对刘青平的采访后,带着探究和求证的欲望,记者踏上了赴移民新村的采访之路。
黄河上的千年古“船”——羊皮筏子 摄影 / 任世琛 / CFP
民和、循化与化隆
8月27日下午,青海省民和县河沿村大棒沟社。
站在这户只有16户人家村子的村头,可以看到远处正在施工的积石峡水电站。黄河水电公司规划发展部前期项目与征地移民负责人马鹿告诉记者,本来他们已经选好了地方,但最后出于尊重移民意愿的考虑,所以选择了“后靠安置”。于是,便有了不到20户人家组成的河沿存“特别行政区”——大棒沟社,属于一个自然村的规模。
所谓“后靠安置”,即选择离水电站不远附近的地方进行安置。
村子不大,两分钟便能转遍。路都是硬化了的石灰路,还有几家在盖房子,都是砖木结构。记者注意到,家家户户都是铁门,门楼修得都相当气派。
随后,记者走进一家。主人叫郭进良,家里共7口人。在客厅里,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齐全。从随意的聊天中,竟然得知:盖房子花了十几万元;他们家搬迁之前的年收入大约是2万元,而现在已经超过10万元!
记者不太相信,疑是老先生说的补偿款,几次核实,经人翻译确认,才确定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四亩耕地够全家口粮,种些核桃树有些收入,装载机洗沙子,此外也到正在建设的积石峡电站打些零工。
这些是否准确?疑惑中,记者突然想到一个关键指标:用电量。郭老先生告诉记者,原来家里用电大约20度,现在是200度左右。由此,记者才真正相信他的“表态”:因为移民政策好,日子是越来越红火。
黄河上游的古渡口。张大生还在黄河里划羊皮筏子载客。 摄影/ 陈淮 / CFP
民和县支黄办副主任王海山介绍说,积石峡电站建设共征用该县官亭镇河沿村及赵木川村各类土地2019.16亩,征地涉及两村农户246户。施工生活区占地1581.1亩,涉及农户160户788人,对外公路占地174.33亩,涉及农户76户231人。共发放各类补偿款3202.17万元。
黄河源头湖畔耗牛 摄影 / 仝江 / CFP
在安置中,他们坚持以土地安置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后靠,本村消化的原则,以调整土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就地后靠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和途径安置移民。
王海山提醒记者特别注意:电站的开工建设,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记者知道,这个提醒对于“眼见为实”的我来说,已属多余。
在河沿村“惊艳”之后,记者来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木场新村,总不至于太感到惊讶。
村子不大,136户,479人。基本建设工作自今年3月开始,计划年底全部搬入。
村子主要路面已经硬化,主干道、次干道分明,电也通了,只有水是难题。
“我们支黄办专门调集了20辆手扶拖拉机,供给盖房子和生活用水。连轴转,累啊!”循化县支黄办主任韩海明说。
“看看他们家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吧。”循化县支黄办马副主任向记者“推介”:在规划中,支黄办特意加入了“无害化卫生厕所”项目。即为提高卫生标准,给每家免费设计建造一个高标准厕所,每个投资320元。
在马日血夫家,在马老五家,还有主人不在家的一家,记者都看到了这种厕所。厕所都装了铝门,封闭性很好,没有异味。
8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青海省化隆县甘德镇隆康新村。这里住着因为建设公伯峡水电站而搬迁来的移民。因为移民数量多达2900多人,分成了一村、二村和三村,并且专门投资230万元建设了一所小学:隆康完小。
刚下过雨,学校门口和校园内的土路十分泥泞。走近教学楼,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大家的的脚步顿时慢了下来。
一边走着,校长马文德校介绍:学校有六个年级,学生共计326名,其中藏族学生23名;一年级学生较多,超过90名,分成了两个班。目前,附近三个移民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校有11名老师,有专门的微机室和图书室。
“目前还准备建二期,对校园尤其是操场进行绿化和硬化。”临别时,马校长不忘介绍。
在几个移民点的采访中,记者特意记下一些人家的盖房子投入。也许这可以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因此,不妨“立此存照”:马日血夫家,50万元;马老五家,13万元;马占林家约10万元;马占德家10多万元……
房子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不过至少可以说明他们已经为未来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搬进来、稳得住”的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就该为“能致富”继续努力了。
回西宁的路程上记者发现:民和,正应了移民的以人为本、家和万事兴;循化,是循序渐进发生变化;而化隆,不正预示着日子转化得越来越兴隆、红火吗?想到这里,不禁再次祝福起他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