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积:用双手为亲人塑造健康等
2010-05-14武国忠等
武国忠等
捏积:用双手为亲人塑造健康
武国忠
谁的长辈没生过病?谁没为父母的疾病揪过心,只是很多人没有学医的机会。其实,如果仅为了家庭实用,只需学一些养生的常识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推荐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手法——捏积。
“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范围包括从尾椎骨到颈椎骨这片人体区域。这种捏脊,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据医学专家介绍,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于是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捏脊能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们捏一个健康小孩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是因为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粘连组织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消失。
脊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在脊背上稍微摆弄摆弄,哪怕只是自己把手伸到背后去挠一挠、掐一掐,捶一捶、拍一拍,或者把脊背在墙上轻轻撞一撞,对健康都是有益无害的。在脊背上捏一捏,连皮带肉捏起来,效果当然更好。但是,如果要使脊背养生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那就要讲究“捏积”手法了。
专家介绍了一种独特的“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就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会有“啪”的一声响。
有经验的捏积者捏积的时候,遇到淤阻点,指下的感觉是不同的,要么感觉有硬块,要么感觉皮肉格外松,软但又不易捏起来,这时候,一定要用力往上提,可能就会有“啪”的那一声响了。
小孩的病,通过捏积大部分可以解决。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泉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200多个。大多数消化不良脾胃失调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上都能改善。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再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链接捏积方向:7岁为分界点
为什么捏积非得以七岁为一个分界点呢?其实,七岁也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分界点。在有经验的中医儿科大夫那里,七岁以前的病和七岁以后的病,诊法与治法完全不同。对七岁之前的小儿,医生靠“推食指上的三关”诊断病情,但小儿一过七岁,食指上的三关纹就消失了,需要像大人那样诊脉了。七岁之前,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未实。形气来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绝大多数小儿病都是因为阳气不能上达造成的。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
七岁以后,人体气机方向就变了。后天之本——脾卑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甚至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还有,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也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以至阴寒邪气滞留在下身的缘故。这时候。捏积就得从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积除滞,又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