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孩子,别忘了给TA一张“明性片”

2010-05-14李兰陵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异性个案男孩

李兰陵

“性别意识”上的亚健康,很可能会发展成“异装癖”,甚至是“易性癖”,心理学专家呼吁——

2010年快乐男声开赛以来,“伪娘”层出不穷。其中,棕发波浪、黑长丝袜、拥有柔软动听的“女声”的刘著,因其太酷似女性,以至在赛场上屡屡引发现场评委对其身份的高度质疑。

这是个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但是,若一个民族的男子都如此阴柔,那这个民族的未来会如何呢?

俗话说“富养女,穷养儿”,是不是我们养育男孩的方法,在富裕的环境中,遇到了新问题?

★心理疾病★

“伪娘”患了异性癖

人活世上,有三种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对一般正常人来说,这三种性别是统一的,但是对极少数人来说,这三种性别统一不起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异性癖(又叫易性癖)。

以刘著为例,父亲带他检查过,医生的结论是:刘著在生理上是一个完全正常的男性,但他有颗女儿心,从小喜欢穿裙子,进入成都川音附中后,开始蓄长发,学化妆,着女装,穿高跟鞋,习惯被称作“著姐”。 他的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出现了分裂。

当然,女性也可能患异性癖。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11岁女生,留着平头穿着短裤,还爱上了同班的一个女生。她要父母带她去做变性手术,结果重庆的各大医院没人敢接招,因为检查结果表明,她是个十足的女孩。

异性癖缘于心理性别被转移

个案:南京有位年轻人,前女友与他分手时,厌恶地说:“你一点也不像男人!”这对他刺激很大。当时他大学刚毕业,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如意。有一次在家,他化妆,穿上妈妈的漂亮衣服,在镜子面前左顾右盼,发现自己真是个“漂亮女人”,不免恨父母为何不生自己为女儿身,当男人太累了,而当女人,可以撒娇,被呵护。之后,他便常穿起女人的服装,想像自己成了女人。

心理学所认为的性征,同时包含有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常被人们忽视的是“心理特征”,就是指男女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比如,男人以自信、独立、豁达、勇敢、坚毅、抗争、振奋的精神为荣耀,有着强烈的爱护和保护别人的意愿,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心;而女青年则以温柔、文雅、善良为追求,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别人的保护(取男人、女人性格优点的人,被称作“双性人格”)。

此个案中的这位地道的爷们,却有着女人的心理特征。为何生理特征没变,却会有异性的心理特征?

“异性癖”的真正名字叫“大脑皮层性别转移症”,是“心理性别意识”在环境的刺激下发生转移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容易转移,有的不容易转移?很可能有着遗传的因素在里边,患者的基因上有某种我们还不知道的特点,让其比较容易转移。就像有人容易患高血压,有人不容易患一样。

“异性癖”患者的症状是“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不统一。是心理上发自内心地认同异性,“异妆”已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渴望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性别,能以完全的异性形象在社会上立足(扮演异性的社会角色)。

“异装癖”通过“异妆(异装和化妆)”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感到非常地快乐,这其实就是“准异性癖”。“异装癖”如果及时就医,可以走出“异性癖”的阴影。

“性别意识”上的亚健康,很可能会发展成“异装癖”,甚至是“异性癖”,请重视!

★性别教育★

富裕环境养“娇”儿

越来越多的小男孩,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哭鼻子,越来越多的女孩说班上的男生缺乏男子汉气概……现在的男孩怎么了?”

但是,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成为“性别意识”上的亚健康人群呢?

个案:有个高一男孩,写作业一定要妈妈陪着,洗澡时还要妈妈给他搓背,而且至今还要和妈妈一起睡觉。

“穷养儿,富养女”,这句俗语说的是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女孩来说,优越的条件有助于培养其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而对男孩来说,其坚韧的性格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则需要生活的磨练。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怕女孩弱势,难以生存,就将女孩当男孩养,因此很多女孩已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而男孩,则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宠爱,品尝不到生活的百般滋味,变得非常娇气,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性教育”不当惹祸端

个案:一位16岁的少年,因爸爸有外遇而离婚,妈妈从小就教育他,不要随便与女生交往,若交往一定要对其负责,不要像爸爸那样,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在这种教育下,他不知如何与女生交往,于是干脆就不交往。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开始喜欢抹妈妈的口红,穿妈妈的内衣,看着镜中妩媚的“自己”,心中非常快乐。

性欲是人的本能,应该得到满足而使其能量发泄,弗洛伊德曾明确指出:“当性欲本能的能量受到过分严苛的阻抑后,可能导致神经症或性功能障碍。”

这位少年在妈妈不当的性教育下,不敢与异性交往,压抑了自己的性本能,他对异性的本能需求,在欣赏镜中的“她”时得到了释放,所以他感到非常舒服快乐。妈妈发现他在那自言自语,其实,他是在和镜中的“她”对话。

心理学认为,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如个案中的母亲)等,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请为人父母的,千万重视。

给孩子一张“明性片”

心理性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分泌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家庭影响、自身意识也很重要。性别差异要从小强调。

个案:有位男孩,因体质较弱,奶奶把他当女孩儿来养,给他穿粉红的小裙子,扎两条小辫儿。男孩如今5岁了,性格文文静静的,喜欢偷偷地涂妈妈的口红,穿妈妈的高跟鞋。父母怎么强调他是个男孩儿,他都还是娇滴滴的样子。

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为性别意识。所谓性别角色教育,就是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应该从小就让他们明白作为男人和女人,应该具有怎样不同的气质和品格,如此,不同性别的人,才会与社会规范的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

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阶段:儿童期2~3岁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别,知道男孩该玩汽车、刀枪,女孩该玩娃娃、听诊器等游戏。这时,孩子的性意识,多半是家长灌输,孩子遵从;4~5岁,孩子的性心理产生,男孩要大胆、不能哭;女孩要文静、要细心。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真正的心理性别意识的形成,在12岁,青春期来临之前。

个案中的男孩子在关键的婴幼儿期,被当女孩子养,因此有了女孩子的气质和品格。

在美国,家长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是很看重的,这在美国家长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孩子缠着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不能哭了,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着哭,松开手。

在男孩的成长中,父亲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气质上的差别,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差异。母亲总想保护孩子,提供给孩子的,更多的是温情和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与依靠,一般会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这对男孩子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是很有必要的。在童年阶段,男孩子在父亲那里可以学习到很多男性的优良品质,以及对社会、家庭的责任等。

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在同龄人的环境中玩耍,才有利性别角色的教育。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现在多见的不男不女的“中性化”,是性别教育不当的结果。

猜你喜欢

异性个案男孩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