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菌“发现”人类?

2010-05-14刘子倩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35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发现病原体

刘子倩

本月初,南京疑似食用小龙虾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虽最终被确认为“哈夫病”,但仍然病因不详。紧接着,河南商城“蜱虫叮咬致病”被疑似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之后,在病原体未能确定的情况下,又被暂定名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而这两种近期在中国备受关注的“怪病”,都曾经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首先出现并被确认的。

“SARS是唯一被认为始发于中国的新发传染病,但很难说它就是最后一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张习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几乎以每年一种的速度增长,这种趋势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多有关。

在医学上,“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年来由从未被发现过的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据此计算,全世界的新发传染病迄今已达40余种。

新发传染病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杂,病原体的宿主也呈多样性。此外,由于人类从未感染过这些病菌,造成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因此,早期发现及诊断这些疾病较为困难,也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新出现的病原体中有75%本来是寄生在动物体内的。

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认为,在此次商城发生的蜱虫叮咬事件中,蜱作为传播媒介,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在叮咬人的过程中将病原体引入人体内引发病症,所以属于“虫媒传染病”。

“今年大旱大涝的异常天气对蜱的活动有重要影响,温度和湿度的不同,也会使其孵化的数量与质量有差异。”昆明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宝福凯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蜱的数量增多,密度增大,与人接触的机会也因之增多,传播病原体的几率也就提高了。”

事实上,由于大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森林砍伐和野外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改变,并增加了人与动物接触的机会,从而引起一些新的疾病流行。比如,我国就曾多次发生过由于垦荒、兴修水利、筑路而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

长期从事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张习坦发现,由于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传染病便会“找到人类的头上来”。他举例说,在上世纪末,因为马来西亚的森林面积减少,蝙蝠的食物不足,它们便不得不从传统的森林生境中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马来西亚有许多养猪场和果园毗邻,蝙蝠污染的果实掉落到地上,被猪吃掉,人又通过吃猪肉而感染致命的病毒。这种最终被命名为“尼巴病毒”导致的新型感染,造成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被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们通过交通工具、人员往来和商品交换使全球人流和物流快速、大量流动,增加了人群的感染和疾病暴发流行的机会。艾滋病在全球的快速传播便是其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例子。

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虫媒传染病发病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宝福凯说,气候变暖使得许多热带生物不断扩大其分布范围,新出现的明显趋势是,一些原有的虫媒传染病再度暴发,新的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

宝福凯说,“典型的虫媒传染病在由南向北扩散。比如,原来出现在长江以南的恙虫病如今已扩大到山东等地。”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在2003年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影响的调查》结果就清楚地表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特别是东线工程中,如果不与血防工程相结合,极有可能造成控制地区重新出现血吸虫病泛滥 ,继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造成钉螺北移,而使洪泽湖、巢湖由非流行区沦为血吸虫病流行区,远期继发扩散至山东省、河南省,所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气候、环境因素被认为是病毒变迁的原因之一,但生态学家研究了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生之后认为,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才是激活病毒的最大推动力。”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题为《我们发展,疾病也发展》的文章中, 这样解释了病毒向人类的迁移。

一方面,全球科学家都在力图对新的病菌有更多的发现,而另一方面,也有人不无自嘲地说,今天,病菌正在走出大自然“发现”人类。★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发现病原体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