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驱动北京车展
2010-05-14周政华
周政华
新能源汽车是否搞得起来,主要看消费鼓励政策、基础设施、消费者认知三个因素
4月25日开幕的第11届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会正努力向世人证明,这里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首发”平台。
成立19年来,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车展)一直遭遇与中国汽车业同样的烦恼:规模庞大,但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底特律、纽约、东京、巴黎、日内瓦等国际五大车展相比,北京车展始终没有形成鲜明特色,长期徘徊在第二梯队。
本届北京车展将主题确定为“畅想绿色未来”,则显示出主办方有意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突破点,借机跻身国际一线车展。
新能源车扎堆“首发”
北京车展的这一雄心壮志,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国内外各大汽车厂商的响应。
在宾利汽车公司的展台上,参观人群把一台白色的四座敞篷跑车围得水泄不通,四处都是相机快门的咔嚓声,还有晃眼的闪光灯。这款敞篷版欧陆超级跑车的最高时速超过300公里/小时,堪比飞驰在武广高速铁路上的动车组。
“极限性能与环保其实是可以兼得的。”宾利汽车中国业务总监郑顺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是宾利有史以来的第一台使用生物燃料的车型。郑顺景透露,到2011年,80%的宾利车型将采用乙醇和汽油混合的生物燃料。
据宾利公司统计,2009年,宾利在中国全年售车421台,中国也首次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宾利全球第三大市场。
继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后,全球各大汽车厂商更加重视这块新兴市场,加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跑马圈地。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的混战,主要是油电混合、乙醇为代表的生物燃料、纯电动等三类。北京车展上各厂商“首发车”均包含以上三类,呈现出多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不遗余力地在北京展示着最新新能源车型的,不仅仅是宾利这样的豪华车品牌,其他的跨国汽车巨头也纷纷“首发”新能源车。
此前遭遇“安全门”危机的丰田汽车公司,在北京车展上展示了一款名为FT-CH的混合动力车,这也是该款车型在亚洲的首次发布,而按照此前的惯例,首发地点则可能是日本东京。东京车展历来被视为微型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潮流风向标,而未来它的市场地位有可能遭到北京车展的挑战。
重新认真对待北京车展的还有德国厂商。大众汽车公司这次也选择把名为E-Up!的纯电动概念车放在北京车展,作为亚洲首发。为表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该公司董事会成员甚至集体出现在北京车展,对外公布大众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称未来将有多款新能源汽车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大众的广东新工厂投产。
对于本土作战的民族品牌厂商而言,新能源汽车历来被视为赶超国外汽车巨头的难得机遇,家门口的舞台自然不能错过。
做电动单车起家的民企比亚迪公司在北京车展上,一口气推出了3款混合动力车的全球首发。比亚迪公司是国内最早推广电动汽油混合动力车的厂商之一,并宣称掌握相关的电池关键技术。
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公关经理杨昭介绍,目前比亚迪已经与深圳市签署协议,今年5月将交付100台E6电动车给深圳公交集团试运行。杨昭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E6充电后,能行驶300公里,为当前国内续航能力最强的纯电动汽车。
国资背景的长安汽车公司为了强调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环保,不仅所有工作人员都佩戴绿色领带,而且参展的4款全球首发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全部为绿色油漆。
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师刘太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EV概念车电池将可以带回家充电,通过快速充电模式能够实现5~10分钟内为电池充满至少80%的电量。
此外,上汽、一汽、华晨等民族品牌汽车都在北京车展上展出了混合动力车型。
据北京车展主办方统计,开幕当天,参展的50多家国内外汽车厂商推出了95台新能源汽车,占整个车展展出车辆总数的近10%,规模之大,超乎预期,令北京车展主办方“畅想绿色未来”的口号实至名归。
厂商为何热衷新能源汽车?
无论是“全球首发”,还是“亚洲首发”,抑或“中国版首发”,参展厂商们各种眼花缭乱的“首发”仪式,不仅仅是给北京车展面子,背后其实是看中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
“欧美等主要国家汽车需求现在已经饱和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原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达国家家庭大都拥有2台以上的汽车,如果再让他们买一台新能源汽车难度很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表明,中国已经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每百户中国家庭,只有不到10户拥有一台汽车。即便在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北京,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36辆汽车,这一水平尚不及欧美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宾利汽车中国业务总监郑顺景对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感同身受。郑顺景表示,在国外家庭可能三代人才会买一辆宾利轿车,祖辈相传,当作收藏品珍藏,但一些中国富裕家庭能在短短5年内购买4台不同车型的宾利轿车。据郑顺景粗略统计,类似拥有4台宾利车的中国家庭接近100家。
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也位居各国前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400万辆,同比增长7成以上。
在汽车市场整体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推高了汽车厂商上马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今年3月5日,“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及:“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农业节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这一官方表态,被汽车业内人士普遍解读为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早在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提出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步目标:即到2011年,国内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5%左右。
不过,截至目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该文件预料将涉及敏感的购车补贴问题。2010年4月22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对媒体表示,中国政府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将最终可能采取补贴企业的方式。
尽管中央相关规定仍在制订当中,但一些地方政府却已经着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也成为汽车厂商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又一重要推手。由于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能够快速提升经济规模,充实税收,且新能源又属于高科技范畴,因此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成为了不少地方政府的梦想。
一些拥有较大经济自主权的直辖市,先行出台了一些地方规定,以抢占先机。
拥有上海汽车、通用、大众等众多汽车厂商的上海市,早在2009年底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规定拟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力度,及优先并逐年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采购规模。
西部城市重庆则走得更远。中国第四大汽车厂商——长安汽车的总部就设在这里。今年4月初,重庆市政府首开国内新能源个人补贴先河,为重庆市民购买长安汽车生产的杰勋混合动力轿车补贴3.6万元,此外还免收价值约7000元的三年路桥费。
当然,在政府和汽车厂商看来,新能源汽车最为光明的前景,仍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石化资源终究会有耗尽。反映到价格上,汽柴油价格势必长期看涨,这也促使利益天平逐渐向新能源汽车倾斜。今年4月14日,国内汽油的最高零售价上调至6.92元/升,汽车燃油成本飞速提高。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甚至导致汽车用润滑油也出现了供应紧张,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长城润滑油仅今年一季度润滑油销量增长了43%,生产压力陡增。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高油价及行业竞争的推动下,汽车厂商也普遍将新能源汽车视为行业洗牌的一次机遇,纷纷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产销量排名前10名汽车厂商仅占有国内一半略多的市场份额,行业竞争仍较为分散,且产销前3名之间的厂商差距均在10万辆左右。因此,各大汽车均暗自发力新能源汽车,扩大市场份额。这才导致了北京车展上新能源汽车“首发”不断的繁荣景象。
技术不成熟成最大制约因素
尽管政府和厂商都在高声卖吆喝,可是消费者却一直不怎么买新能源汽车的账。
据搜狐汽车频道的统计称,比亚迪汽车2009年向市场投放了48台F3DM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每台价格近15万元,相比之下,公司去年卖出29万台汽油驱动汽车F3,价格约为前者三分之一。比亚迪的遭遇代表了当前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凭什么吸引客户买车?
未来的情况似乎也不甚乐观。汽车咨询公司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今年初发布预测报告称,即便有政策补贴,2010年和2011年中国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销量也只分别达到4万和30万台。这一数字与中国2009年销量超1250万的汽油驱动汽车相比,仍然只是个零头。
“新能源汽车是否搞得起来,主要看消费鼓励政策、基础设施、消费者认知三个因素。”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公关经理杨昭说,如果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上不去,即便有了国家补贴政策和充电站,新能源汽车还是发展不起来。
对于杨昭所说的消费者认知问题,北京市民郎兴的看法颇具代表性。郎兴早在今年2月初就打算买台私家车,但从未考虑过类似混合动力车这样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大部分都20多万,工薪族买,就太贵了,加上用的人很少,也不知道技术是不是可靠,估计修理也会很麻烦。”
“现在的情况是,厂商对消费者宣传称,买的多,规模上去了,自然会降价;然而消费者则坚持,只有厂商降价了,买的人才会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原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就处在这么一种纠结状态中。
贾新光称,相对价格而言,技术可靠性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更大障碍。他认为,厂商不能一味指责消费者认识水平提不上去,更应该从提升技术水准入手。
政府似乎也有类似的担忧。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4月22日还对媒体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尚未成熟,为保护新能源汽车健康成长,促使企业对其产品负责,目前各方对补贴方案已经形成初步共识: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将仅获使用权,所有权仍归企业。徐长明表示,初步想法是通过成立第三方向消费者租赁汽车,一旦产品出问题,企业直接对产品负责任。
“技术问题一天不成熟,就甭指望能卖得好。”贾新光说。目前来看,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还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