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审视和文学表达之间传承超越
2010-05-14任大刚
任大刚
《东方早报》是创刊六年的财经类综合性日报,在上海中产阶级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我们的言论版随着报纸的创刊一同诞生,在六年时间中参与或引领了近年来的一系列舆论争锋,如国企改制、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改革论争、对外关系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话题的讨论,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积极的姿态,为本版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确立编辑理念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性审视与杂文艺术魅力之间的传承和超越。这与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把握密切相关:虽然中国社会那种大规模的“革命”已经基本过去,那种需要时时、事事表达立场的事件已不多见,然而当今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嬗变、冲突,利益关系的分化、瓦解,一点都不比过去任何时候来得温和。作为中产阶层的财经类综合性日报,在这种大变革年代,具体到每一篇稿件,如何取舍,直接决定着版面的兴衰成败。
在六年时间中,《东方早报》“言论”从一个版扩大为两个版,保证了言论的广度和深度,栏目设置也逐渐稳固:
“东方评论”,它是《东方早报》的署名社评,每天一篇,基本上都是当天约稿,当天刊发。它记录着时代精神和制度建设的发展,致力于形成社会共识。
“早报自由谈”,提供背景知识和专业分析,在阐明作者观点的同时,使读者也充实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讨论该主题。
“早报短评”,短评的观点不代表报纸的立场,但一定要鲜明,起到开阔读者思路的作用。
“来信·来论”,全国各地的作者和读者对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身边有意义事物的评述,以短小精悍、见解独到见长。
从这种栏目布局,可以看到杂文存在的价值和我们倡导的“理性”、“专业”之间的内在理路。
我们希望刊发的文章是“专业的”、“理性的”,我们非常看重一篇文章是否能做“分析工具”,我们激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更希望有作者能够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等分析工具,为读者指出何为“猛士”?“猛士”何为?
很多时候,我们把某一迷雾似的财经事件交给一位合适的作者,比如社保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如何分析其利弊?作者以他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的财经知识,条分缕析,直陈其弊,让人茅塞顿开。决策者可以会从这篇文章中汲取执政智慧,我们为这样的“理性”审视而自豪。
理性在很多时候就是一束干燥的光,是极少数专业人士才能忍受的。而且转型期特点致使怪诞社会现象一再发生,最后居然就“正常”了,我们已经穷尽一切“分析工具”,感到了“理性”和“专业”的困窘和无力。此时,杂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内涵便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刘洪波等人,就是我们看重的作者。
比如中国社会最独到的景观之一“矿难”,我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分析若显得枯燥、生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杂文出场。
我们穿行在“历史的三峡”中,如果说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那么杂文与评论就是船底的“声纳”,我们听得准吗?我们战战兢兢。
(作者系《东方早报》新闻评论部主任)
插图 / 超越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