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嫩正气凝成“杯具”还是“洗具”
2010-05-14毕诗成
毕诗成
谁还老说一代不如一代!《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近日在京发布。《报告》称,“90后”中学生总体风貌是:胸中有爱、关注国家命运、有忧患意识、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未来充满信心……
若按照梁任公先生“少年如何则国如何”的宏论,这是何等令人欣喜的报告,足以令那些摇头晃脑感慨世风日下者闭上嘴巴。然喜定思喜,今日这些稚嫩的正义之气,随着时光流水的打磨与雕琢,终将走向何处?是会凝聚成浩然之势涤荡世间不平,还是会被世间不平之事逼到最狭窄的角落里走向自我的窒息?
有此“扫兴”一问,实因此报告出炉之时,恰有几起青年稚嫩的正义之气惨遭碰壁的消息。河南郑州一名高三学生李金川在校服毒自杀。遗书中,痛诉学校的校风不正,师德败坏:教室座位需要以权钱论资排辈,借用学生违规寻租,老师批评高官儿子后又道歉……李父认为,孩子以死痛斥学校不正之风,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个人力量是微弱的,所以用死来呼吁大家关注。
李金川自杀与校风败坏是否有直接关联,或许尚需证据检验。但字里行间,折射出一个青年学子对不良风气的愤慨,却是不争事实。可能成人对“校风败坏就要自杀”不可理解,那么,发生在广东佛山桂江二中的初中生“倒饭”事件,或许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们的眼里是如何容忍不了任何“不公”的沙砾。据说该校学生一两百人将饭公然倒在食堂餐桌上以示抗议,其中或许有“饭菜难吃”这个各地学子罢餐的“共有因素”,但导火索却是坐在食堂另一边的教师及其子女“打着边炉吃火锅、喝着饮料津津有味”。
你或许会说学生们这“醋”吃得有些过火,但在我眼里,看到的则是青年学子对任何一丝不平等的敏锐感知。他们太希望世界变得公平了,他们太希望被一视同仁地对待了,他们敏感得甚至有些脆弱,不平衡感造成的心理落差随时都会由刺激而生。值得省思的是,当稚嫩的正义感遭遇到负面挫伤之时,他们会怎样?顽强地保持并日臻成熟,还是黯然地放弃直至偃旗息鼓?
犹记得数天前长江大学新生为救落水男孩三人溺亡的消息中,一位当事大学生的哀叹:“我们太单纯,他们只认钱”——这句被解读为“单纯的象牙塔敌不过江湖险恶”的怨语,让我长久不能释怀。我常常在想,这群“单纯”的孩子在“天价捞尸”的“教育”之下,能做出怎样的人生总结?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还会保持着“单纯”的朝气吗?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句“俏皮话”——“人生就像牙缸,你看它是杯具就是杯具(悲剧),你看它是洗具就是洗具(喜剧)。”在经历过多年的“成熟”教育之后,我多么希望,那些青春少年的稚嫩正气,都能在岁月中凝聚成这个社会的浩然正气,都能成为正派社会里的喜剧,而少一点“以死为鉴”的惨痛悲剧。
记得看过一份材料,说美国的中小学教师是被禁止给学生搞道德教育的,我曾很不理解。现在想来,那是建立在自信全社会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很正派的公德影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社会总在做负面影响,却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学校老师的道德宣讲,一边做减法另一边做加法,又怎能结出良善之果呢?稚嫩正气是需要“涵养”的。社会上任何一点不平、冷漠、逐利之风,都将猛烈地冲刷他们的胸中之爱,都将左右他们捍卫正义的信心。我们看到了一起起伤害之事,却很少看到弥补这种伤痛的现实努力,每念及此,尤为心忧。
【原载2009年11月25日《华商 报》】
插图 / “这是你的”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