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若再来一次“文革”

2010-05-14吴锦祥

杂文选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盲从女工领导

吴锦祥

外出乘车,在公共汽车上偶尔听到两位女工闲聊单位里的不平事,言辞颇为激愤。细听之下,原来是说单位领导搞特权,嘴上却唱高调;动辄训人,拿下岗威吓;凡事都从自己利益出发,一点不顾及职工利益等等。其中的一位忿忿地道:“要是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非斗斗他们不可!”

我听了不由一惊,继而多看了她们一眼,对那句“不和谐”的话细细咀嚼起来。

文化大革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它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让人永世难忘,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两位女工大约四五十岁,“文革”期间她们可能还是娃娃。她们不会是“文革”的受益者,也谈不到感情联系,因而绝然不会希望再来一次“文革”。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显然是对单位领导有气,有气就要发泄,无奈没有渠道,没有其他方式和机会,于是就想到了“文革”。“文革”最初就是从斗“走资派”开始的。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文革”就是“造反”、“揪走资派”。

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对它的定性早有结论,这里无需赘言。只是在斗“走资派”这点上似可作一点反思。群众在一夜之间对“走资派”进行“揪斗”,现在探究起来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唐突。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内在基础和合理性。如果我们客观地加以考察就可作出评判,那时的干群关系似乎已不是完全的鱼水关系。一些干部进城时间长了,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开始脱离群众,有的官僚主义,不讲民主;有的好大喜功,作风浮夸;有的侵害群众利益,不注意影响。干群关系出现裂痕,一些群众心里有气,“文革”一来,上面一点火,下面就烧起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对“走资派”能斗得起来吗?当然群众是被利用的,他们不知道这场运动的性质,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在热情和盲从中铸成大错,付出了代价。但倘若那时干群关系如解放初期那样融洽,群众能被利用得了吗?

反观今日之干群关系,恐怕已完全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了。不少地方,干群关系已如干柴上浇油。明明是国有企业,领导者却以老板自居,趾高气扬,出言不逊,把职工当雇工。他们没有老板之责任,却有老板之派头,动辄教训,盛气凌人;罚款“没商量”,分配“没商量”,甚至以下岗相威胁;为官一任,造福自家一方。群众心里不平衡,敢怒而不敢言。更有甚者,少数地方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再来一次‘文革”,反映了群众的无奈心理。他们身处最底层,受制于人,没有其他办法,为生计所迫,只能逆来顺受,偶尔通过假设来渲泄自己的不满和压抑的情绪,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缓冲。“再来一次‘文革”,也反映了群众的“报复”心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种心理构成了不稳定的因素,一旦有风吹草动,这种心理就会被激发、被引诱、被利用,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有些人可能会说:“再来一次‘文革是不可能了。”不错,中国人民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懂得了把握自己,逐步成熟起来。他们不会再盲从和愚昧,不会再让历史的悲剧重蹈覆辙。但“文革”不会再来,并不代表群众永远都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若权利通道的逼仄一直得不到更好的改善,社会矛盾的激化程度可想而之。自古以来,民与官的关系便如同水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个人都应该掂量掂量这句话,特别是为官者。

插图 / 群众的智慧 / 詹姆斯

猜你喜欢

盲从女工领导
盲从
盲从
新新人类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市领导会见
哲理思辨
建筑女工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称职”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