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
2010-05-14时寒冰
时寒冰
对“旧城改造”这四个字,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所谓旧城改造,就是原来的规划不合理了,原有的建筑陈旧了,把原来的建筑拆掉,重新规划、设计和建设。旧城改造一直被当做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人们却忽略了其对财富的巨大消耗和浪费。
直到走出国门,我才知道,旧城改造是中国特有的,在西方世界很少有这种说法。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那么,就不妨从下水道说起吧。
即使没有出过国,也常能在西方的电影中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人并排走在下水道里,不管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追凶——人家的下水道宽敞得令人瞠目。如果再深究一下,那些下水道是100多年前甚至200多年前修建的。一次性投入,让子孙后代受益,世代发挥着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
再看看我们的下水道,莫说走人,一头猪如果不幸跑到了下水道,结局恐怕也会很悲惨。我们的下水道不仅狭小,施工质量也难有保障。于是,三天两头挖开修,疏通堵塞。下水道每修一次,GDP就增长一次,而财富却在悄无声息中被损耗了。当然,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修建下水道,一劳永逸,此后虽然再也不能在拉动GDP增长方面做贡献,却在悄无声息中节约着巨额财富,提升着城市的运行效率,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样看来,中国与世界之间其实隔着一条下水道。
一条下水道,不仅体现着规划着眼点的远近差异,也体现着对GDP和财富的态度差异。
走在西方古老的街道上,有时候感觉宛如行在梦境中。旧城也是特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让旧城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严和美丽。那样的旧城需要的不是改造,甚至也不是保护,而是听任它顺其自然地存在,犹如对待阳光和空气的态度。
这一点,恰是中国缺乏的。
长期以来,我们重GDP增长而轻财富的积累,重短期的效益而忽略长久的规划。虽然旧城不断被新城取代,但人们的归宿感却在降低,因为伴随着旧城的消失,原有的文化积淀不复存在,原来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也灰飞烟灭。
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百年的眼光来规划我们的城市呢?
笔者不久前去的一个城市,曾经有过两次大的规划。第一任领导做出了开发西区的宏大规划,西区建设过半,领导调走了。新来的领导大笔一挥,制定了一个开发东区的更宏大的规划。于是,西区被废弃,原有的投资成了泡影。
越是每天忙着拆了建、建了拆的地方,GDP增长越快,干部的政绩越突出,当然,干部的个人财富增长也越快——一举多得。但这样的地方,百姓的幸福指数往往很低。
在西方,规划一旦制定,就具有法律效力,不是谁想修改就修改得了的。
看来,我们也应该在规划方面,多汲取研究机构和公众的意见、建议,做出一些真正具有長远战略眼光的规划。规划一旦通过,即赋予其法律效力,任何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那样的话,要不了多久,中国的下水道里恐怕也能并排走几个人了,中国也能够静静地积累财富,并安享城市柔和的阳光了。
(汪新才摘自《上海证券报》2010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