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决不能为了“行善”而行善——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Gerald Fryxell
2010-05-14陈熙琳
文︱本刊记者 陈熙琳
企业公民不仅仅是为了“行善”而行善,首先企业应该把本职工作做好,确保工作是健康的,要遵纪守法,要遵守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
■ 亚洲企业社会责任奖2009
现如今,一种定义是将企业看成是社会的公民,向社会各方显示他们承担的责任,同时实现长期业绩的最大化。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企业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他对其利益相关者以及股东的责任感,从这一点出发,然后引导他们加强环保意识等等,从而成为标准的企业公民。
除此之外,“企业公民”应该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针对企业公民社会的发展,我们邀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Gerald Fryxell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
“责任感”和企业战略相统一
说到“企业公民”,Gerald Fryxell可谓言简意赅:企业公民不仅仅是为了行善而行善,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它是遵纪守法,比方说遵守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
我认为一个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它的“责任感”必须和企业的战略相统一,因为“企业公民”不仅仅是关联到政府、客户、员工,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而这三项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公司治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更应该从内部促动发展 “企业公民”的价值,怎样确保公众对于这个公司的管理层有信心呢?这就需要体现出我们的“责任感”。
遗憾的是,由于“企业公民”的定义目前还比较宽泛,所以很多公司没有找到“重点”,没有中心,认为什么都做了就是在企业公民的职责。
现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香港有一个“HHH”的企业,全称是“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就是让消费者他们知道他们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花”得是否有意义?这一切使其形成一种力量,从而让得我们更好地行使“企业公民”的权利。
在中国也有很多相关的认证,其中包括企业公民的“认证”。一些企业如果得到认证了,他们便会自觉改善现状,改善环境,这其实是一种鼓励,对于企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非常有效的。
“公民”价值何处寻
这是非常紧急,也是非常严肃的一个问题。企业如果按照我们通常经营的方式是生存不了很久的;对于政府而言,应该主动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游戏规则。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采取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做一些实验性的项目,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英国,如果可以在社区里面工作好几天的话,员工会对自己就职的这家企业更加卖力工作,否则,他们很有可能选择离开公司。”
或许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是可以替代的“物品”,因而很多企业往往只关注员工的技能或者是有天赋的员工。他们想,如果你在我这里发展两年,然后又跳到另一家单位,这是非常大的损失,不光是金钱的问题。
所以想知道这家企业能不能够信任,我们则可以根据他的员工发展进行评估,比如培训、出国深造等等,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我曾经在中国做过一个调查,关于ISO14001经济方面的收获。换言之,这种回报应该是短期的,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利润依然会继续提高,因为员工变得更敬业了。
自上而下,提高公民素质
除了对企业有一个强制性的“环境污染测评”外,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企业公民的最大价值呢?
首先由领导“自上而下”开始,企业要制定这样一个宗旨,一个宣言,要明白我们做的行动,我们的一些举措对社会会有哪些影响,确定以后就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把我们的宗旨传达给员工,然后开始实施计划。不要忘记进行评测,作好记录交由管理层进行评估,每一个环节的执行都要透明。
在美国,很多公司都把自己的行动纲领挂在互联网上,方便人们查询。你也可以上相关网站搜索,比如这个社区里,哪家公司是最注重环保的,哪些企业正在污染环境等等。确保这个企业能够自上而下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引用一位首席执行官的原话,“我们承诺要将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企业道德基础之上,当然这个原则先要跟我们商业利益相匹配,相统一,这样才有助于我们降低风险,提高获利能力,提高持续发展的动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