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体制内的监督远远不够
2010-05-11蒋兆勇
蒋兆勇
官员何以成了高风险职业?除了资本的魔力与人性自私释放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在相当一些干部心中有“权力末日”情结,趁说话管用,先把钱捞到再说,否则,权力过期作废。今天对中共执政构成威胁的恐怕不是资产阶级,而是那些“政治正确”的腐败分子。
贪官,本质上讲就是违反了党纪国法,就是政治上的反动。但是贪官却恰恰用政治来遮风挡雨,程维高以“郭光允诽谤领导”,危害安定团结来收拾异己;成克杰在广西水灾时,撤掉那些“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公仆。那些政治词汇背得顺溜的人捞钱也捞得顺溜,他们把政治也作为腐败的挡风墙。
官员成了高风险职业,另一方面要从当前官场生态来分析。当前,对官员的监督主要来自纪检系统,是官员监督官员,这种体制内的监督虽然能起到不错的效用,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只有把体制外监督纳入官员考评体系中,并让其发挥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比如把民意评价纳入监督体系。
如果仅是体制内的监督,可能会导致官场生态异化,从而形成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据我的观察, 当前官场有以下几类干部:
一为技术型干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了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做過大型企业老总的技术型干部,他们作风严谨,素质很高,但有理工科思维,思考问题有程序色彩,少了点人文精神。 二为乡党式干部。有极强的政治生命力,能力不强,但相信厚黑学,钻营取巧。三为知识分子型干部。近年来博士纷纷从政,他们有敏锐的批判精神,有理想主义情结,常常以哲学思想介入政治,忘记了现实政治。
当前部分地方的官场,由于权力被一把手高度垄断,官帽也是垄断的,所以一些乡党干部即使公众认可度低,仍然能够青云直上。而技术型干部、知识分子型干部而因不善于钻营而在原地踏步。
防范官员岗位“高风险”,我认为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把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政务官靠选举,事务官、技术官僚搞执行,靠制度竞升。另外一点,就是要引入体制外的监督力量,并让其发挥作用。(作者为时政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