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间青春
2010-05-10夏明
夏 明
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南京人或许更习惯于称它为“军俱”。上学的时候,大抵每个南京的学生都去过这个参考书铺天盖地的地方,甚至就连一些教师用书我们都能在这个书海里找到。于是,老师们上课的时候如果照本宣科,我们坐在讲台下面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接上老师的话茬。自然,当老师们布置教学参考书上的题目给我们做课后习题,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也曾让老师惩罚我们在教室的后排站成一排大声朗读答案三五遍。
中学毕业之后,脱离了没完没了的习题和考试,去长三角出版物市场不再是每年开学才做的事情,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去那里买杂志,也许有人会问,杂志在家门口的书报亭就能买到,何必大费周章地跑去人潮拥挤的大市场,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里的杂志便宜,而且品种齐全,运气好的时候,经常能淘到两三块钱一本的过期杂志《万象》《读书》《萌芽》《钟山》这样的杂志,往往在书报亭不易见到,而“长三角里,它们常常堆在角落无人问津。
想来,我的阅读兴趣正是从这些蒙尘的文学期刊中一点一点得到了培养。
整个大学时期,可谓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公共课上躲在桌下读小说,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读小说,甚至就连某些“不得人心”的专业课上,坐在后排的我们也在埋头苦读。在网络购物还不甚流行的那个时候,我们大半的精神粮食都来自于这个出版物批发市场。
说起这个鱼龙混杂的出版物批发市场,几乎所有在这里买过书的人都有一本自己的帐,哪个门面的老板特别凶,对待零售客户总是一副晚娘嘴脸,哪个门面里经常会买到盗版书,错别字连篇,甚至直接影响阅读,哪个门面能买到最新版的小说,只是老板不让我们付款前先翻看,又或者,哪个门面里真的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书……
曾经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先从书上读到大海,然后才见到波涛:先从书上读到爱情,然后才遇见爱情:先从书上感受伤心,然后才遇见心碎。那么我们的这些生活感悟,这些带给我们生活感悟的书籍,都是从长三角出版市场这个混杂着汗臭与书香的地方源源流出的。
记忆中,长三角出版市场的二楼,曾经有一个小小的铺面叫做“白云书店”,这是我每次去必定要光顾的一家店面,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的零花钱中很大一部分都贡献给了这家书店。每次前往都充满了期待,而“白云”也几乎不曾让我失望,年轻女老板进货的喜好和我十分相似,有一次,买了一大堆小说付款的时候,忍不住问她,这些市面上少见的小说都是从哪里进到的,女老板笑眯眯地回答我:“告诉你进赁渠道了,你们这帮小姑娘都跑去直接找别人买了,我还怎么做生意啊,反正我有自己特殊的渠道,你们要看什么书,只管和我说保证都能给你们进到。”
后来,到了大学毕业那一年,整个宿舍都在找寻一本台湾女作家的小说,从“淘宝”找到“当当”,又逛遍了“卓越”和“亚马逊”,都被告知缺货,至于什么时候能够补上货,谁也没有个准数。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如若有一本朝思暮想的书买不到、读不到,那种挠心的感觉实非言语能够表达。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白云书店”那个曾经夸下海口笑眯眯的女老板,于是我们乘坐拥挤不堪的公交车,颠簸一个小时之后,又到了久违的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准确无误地扑进“白云”,热切地向老板表达了我们的需求,女老板听完我们的请求,还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留下了我们的电话号码,一个星期之后书到了。这本来之不易的小说,陪伴我们度过了大学时期的最后两个月,留下了校园生活最后的绯色记忆。
只可惜,现在再去“军俱”,即使是开学初期,也很难见到学生们的身影,更不用说平日里会有年轻的面庞出现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书市中。而我们这些在长三角成长起来的人现在也鲜有时间涉足其间,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人再难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更谬论为了一本心仪的书籍而奔走找寻了。而曾经带给我无数青春回忆的“白云”,现在已经不见了踪影,只记得最后一次去,看见那个可爱的女老板已经挺着大肚子在小小的铺面中蹒跚而行了,算一算,到了今天,她的孩子大抵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了。
记忆中留存的那种手指摩挲纸张温柔的触感,大抵也将变成青春岁月中最为绵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