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2.研究生教育

2010-05-09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张德罡

草原与草坪 2010年2期
关键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农业大学

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张德罡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1 概述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之上的更高层次,并分为两种类型,即学术(或科学)学位(academic degree)研究生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后者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是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不同的两个平行系列,有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博士为最高的一个层次。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1902年在学制上开始出现独立的具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高等教育层次。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标志着进入了正规化阶段,1935~1949年全国有232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研究生的培养,1950~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 700多人,但未实行学位制度,毕业的研究生都没有授予相应的学位[1,2]。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 1日起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此有了长足发展[3]。

草业科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的学科之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开始的,1951年南京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王栋招收了我国第1批牧草学研究生,开创了我国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至今已有60年。研究生专业名称历经了牧草学、草原学(1951~1983年),草原科学(1983~1998年)和草业科学(1998年至今)3个时期。培养制度也经历了文革前的非学位教育和文革后的学位教育2个阶段。本文的目的是对我国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学科情况做全面的回顾与论述。

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各相关学科点和数10位老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已在前文列名表示了深切的谢意,对于文中的史实和数字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 非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1951~1976年)

我国的草业科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比本科早7年,1951年即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文革前我国有6所高等农业院校曾招收和培养牧草学和草原学研究生[4]。

2.1 培养制度和培养方法

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总的特征是没有与国际接轨,其主要表现为与西方和前苏联的培养方法都不一样,即没有实行学位制度,没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区分,研究生毕业后也不授予学位。1956年高等教育部曾计划实行前苏联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招收副博士学位研究生,但因反右派运动的开展而未付诸执行。

这一时期研究生培养国家没有统一培养制度和规范,各校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也没有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导师由所在院校遴选具有教授、副教授和其他职称或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研究生的招收,20世纪50年代末在本科毕业生中按计划实行分配的方式,60年代实行分配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按专业课程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由指导教师确定,课程门数较少为4~5门,课程学习时间 1年。论文时间1~2年,完成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没有规范的答辩程序。

2.2 培养规模和指导教师

1951年王栋在南京大学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招收了我国第1批也是第1个牧草学研究生许令妊;1952年招收了6名,这是文革前一年1位导师招收的最大批量研究生;1953年招收了3名。1953年叶培忠在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孙醒东在河北农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卢得仁和任继周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都开始培养牧草学或草原学研究生。1956年以后全国只有任继周在甘肃农业大学(1959、1960和1961年)和贾慎修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60年)培养草原学研究生。1966年文革开始,研究生招生被迫停止。

在1951~1966年的16年期间,我国共招收和培养牧草学和草原学研究生29名,他们是许令妊、许鹏、刘建修、廖世俊、徐龙珠、罗春梅、缪龙森、陈清硕、周策群、袁恩祥,导师为王栋;黄文惠、彭启乾、肖贻茂、余毓君,导师为叶培忠;耿华珠,谢尚明,导师为孙醒东;郭博、李逸民、李琪,导师为卢得仁和任继周,胡自治、邢锦珊、杜文忠、韩学俊、苏连登、王宁、刘奉贤,导师为任继周;许志信、刘庆棣、史德宽,导师为贾慎修。这些毕业生中的大部分后来都成为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骨干,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文革后的学位研究生教育(1978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授予机构、考试课程和要求、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评定委员会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从此,我国开始了规范的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3.1 专业名称的确定

1978年恢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后,专业名称依文革前的惯例,有草原学和牧草学2个专业。1983年“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会”将草原学和牧草学2个专业合并为草原科学专业,为畜牧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全国本科专业目录,本科的草学专业改称为草业科学专业,并由二级专业提升为一级学科,据此,研究生的草原科学专业也改称为草业科学,但级别未变,仍为研究生畜牧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表1)。

表1 我国草业科学专业设置和建立时间表(按本专科和研究生专业招生时间排序)Table 1 Timetable of pratacultural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n China

续表1

3.2 学位授权点的审定

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硕士点与博士点以及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和批准。1995年进行了改革,规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和批准,学位授予单位在自行审核招收培养博士生计划的同时,遴选确定博士生指导教师;硕士点由地方、部门或学位授予单位根据统一规定的办法组织审核、批准。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次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会议批准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我国第一批具有草原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随后,新疆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分别在1984年和1986年的第2批和第3批审定会议上获得草原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1995年开始,逐步实行新的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和批准;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和总量控制下,硕士点审批权下放给成立了省级学位委员会的省市和一部分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硕士点由地方、部门或学位授予单位根据统一规定的办法组织审核、批准。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次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会议批准甘肃农业大学为第2批具有草原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此后,中国农业大学1986年在第3批,内蒙古农业大学在1993年第7批审定会议上获得草原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东北师范大学1986年第3批,内蒙古大学在1990年第4批相继获得生态学(草原生态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

由于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和草业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草业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此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详见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发展一节)。

3.3 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1981年国家建立学位制度后,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实行遴选制。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是,本人申请,院系审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并批准。博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则较为严格,1981~1995年的遴选办法是,个人和单位申请,农业部初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复审,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1993年以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草业科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有: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在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批导师遴选会议上被批准为草业科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此后,北京农业大学贾慎修、东北师范大学祝廷在1986年第4批,新疆八一农学院许鹏、甘肃农业大学胡自治和内蒙古大学李博在1990年第6批,甘肃农业大学符义坤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刘德福在1993年第7批导师遴选会议上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5年以后改由省级学位委员会或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学科点审批和备案。

3.4 草业科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法的改革

为了加强农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和农业部等有关领导部门曾多次指令或指导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其中,农业部在1983年和1991年2次组织会议对草业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或培养要求进行了审定,对规范培养方法和提高培养质量起到了历史的重要作用。

3.4.1 1983年全国《草原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 1983年受农业部委托,由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牵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召开了全国“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会”,出席会议的有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宋恺、胡自治和孙吉雄,内蒙古农牧学院彭启乾和章祖同6位代表。与会代表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培养方式和方法、学位课和必修课内容简要说明、选修课名称以及专业名称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取得了一致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1)确定了本专业的名称为草原科学;(2)草原科学专业设立草原资源与生态,牧草栽培与育种,草原保护3个研究方向,除了学位课(也称公共课)各研究方向均必修外,各研究方向还规定了自己的2~3门必修课,选修课则可根据研究方向和导师意见选学;(3)形成了《草原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上报农业部后得到批准并在全国施行。

3.4.2 1991年全国草原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草原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的审定 为了进一步总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经验,农业部在1990~1991年,集中力量组织修订和制订了农学学科42个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33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草原科学专业。

草原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会1991年10月8~10日在西北农业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胡自治,北京农业大学王培,新疆八一农学院许鹏,中国农业科学院蒋尤泉以及会议工作人员西北农业大学呼天明共6人,会议由培养方案的主编任继周主持。在1983年《草原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案(试行)》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会议修订和审定了下列3个文件:

(1)《草原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摘录如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草原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根据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四化”的需要,设立①草原资源、生态、培育和环境,②牧草种质资源、育种、栽培和人工草地,③草原保护和野生动物3个研究方向,各院校(所)可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导师专长选定。

学习年限:3年。

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学位课和研究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指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

学位课(也称公共课,各研究方向必修):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4学分),②外国语(6学分),③高级生态学(4学分),④草原类型学(2学分),⑤研究生班讨论课(1学分)。

指定必修课(根据研究方向分设,每个方向2门),草原资源、生态、培育和环境方向:①高级动物营养学(2学分),②放牧管理学(2学分);牧草种质资源、育种、栽培和人工草地方向:①高级动物营养学或数量遗传学(2学分),②高级植物生理学(2学分);草原保护和野生动物方向:①普通植物病理学或昆虫分类学或草原动物综合管理学(3学分),②牧草病理学研究方法或植物化学保护或脊椎动物学原理(2学分)。

指定选修课(根据研究方向分设,每个方向2~3门):除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3学分)为各研究方向共选外,草原资源、生态、培育和环境方向:①农业系统工程学(3学分),②植物生理生态学或土壤地理学及土壤调查制图(2学分);牧草种质资源、育种、栽培和人工草地方向:①细胞遗传学或牧草营养与施肥(3学分),②牧草育种技术或牧草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2学分);草原保护和野生动物方向:①农业系统工程学(3学分),②高级牧草病理学或植物化学保护或草原野生动物与害兽防治(2学分)。

一般选修课:根据研究生本人需要,取得导师同意后自选2~4门课程,计算学分,每门不超过2学分。

培养方式和方法 共有思想政治工作、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劳动、身心健康、中期考核等7部分内容。

学位课、指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做了简要说明,并列出了36门选修课的名称。

(2)《草原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对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学位论文水平要求的规定,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工作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论文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草原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鉴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的特殊性和我国培养实践的历史较短,经验较少,因此,制订的文件名称不叫培养方案而叫培养的基本要求。《要求》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博士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诸方面均达到高标准,成为从事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 一般为3年。学习方式是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在开展研究论文前,要有针对性地修读15~20学分的学位课。

招生 主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中招收,也可从应届硕士毕业生中招考,还可实行硕博连读。

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注意发挥导师在选拔研究生、选修课程、确定论文题目以及科学道德培养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博士学位课程 共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4门。后两门的具体课程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生的情况确定。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创造性。田间或野外试验应具有两年以上的重复结果。应做出学术贡献,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或以专著形式出版。

3.4.3 培养方案的自主改革 1998年以后,在扩大培养单位自主权的改革精神下,草业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国家学位委员会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由各校自己自行进行,未再制订全国统一的培养方案。

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上,有5所大学交流了自主制订的草业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16所高校交流了自主制订的草业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除了具有相近的培养目标和学位课外,研究方向和专业课设置基本上集中于草原学、牧草学和草坪学3大学科领域,但由于各学科点学术发展和积累,师资力量,以及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等的不同,在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也反映了各自的区域特点、学术特色和研究重点,下面选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草业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以体现和比较各校研究生培养的差别和异同。

(1)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国农业大学①草地管理、草地生态与草地资源,②牧草栽培、草产品加工与利用,③牧草种子、牧草育种与生物技术,④草坪与城市绿化;甘肃农业大学①草业生态,②草地资源与环境,③牧草与草坪草种质资源与育种,④草坪与园林,⑤草原与草坪保护,⑥草原牧区发展,⑦放牧营养生态;兰州大学①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②植物病理学,③草业信息学,④草地营养学,⑤草坪学;四川农业大学①牧草及草坪草种质资源与育种,②草地资源与生态;福建农业大学①草坪草的栽培与管理,②草坪草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③牧草的栽培与管理,④中草药的种质资源开发与管理。

(2)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东北师范大学①草地管理学,②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学,③草地植物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内蒙古农业大学①水保草类植物资源,②牧草饲料作物高产栽培及利用理论与实践;新疆农业大学:①草地资源与生态,②牧草生产与育种,③草坪;甘肃农业大学①草业生态学,②草地资源与环境,③放牧家畜生态与管理,④草原牧区发展,⑤草原生态旅游,⑥牧草栽培与草产品加工,⑦牧草与草坪草种质资源与育种,⑧草原与草坪保护,⑨草坪与园林设计,⑩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云南农业大学①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②草地农学与种质资源,③草地生态与环境;河南农业大学①牧草育种,②牧草栽培生理,③牧草营养;南京农业大学①牧草生理生态及其栽培高产技术,②牧草资源开发及利用,③饲草调制及加工,④草坪生态与管理,⑤牧草及草坪草育种;北京林业大学①草坪管理,②草坪草(牧草)育种,③高尔夫球场与运动场草坪,④牧草栽培与饲料生产,⑤草地资源与生态。

3.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5.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服务对象为工程技术部门和生产单位。它与相应学科的学术学位研究及培养目标不同的两个平行系列,都可以设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个层次,但重点培养的是硕士层次[5,6]。

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实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工作,美国当前专业学位获得者占全部获得硕士学位人数的55%,著名大学都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例如,工商管理硕士就是哈佛大学的品牌专业学位。

1991年我国开始引入试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设置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等19个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规格单一的状况,推动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学位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和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正在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5,6]。

3.5.2 草业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在农学范围内只设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和风景园林硕士3种专业学位。当前还没有设立草业科学专业,但可以在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名称下招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草业科学领域2000年开始试办,当时只有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少数学校招生。此后,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等也开始招收,甘肃农业大学还与贵州大学、青海大学合作在贵州和青海招生,各校每年的招生量在5~15名。2004年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第八届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要求中国草学会向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设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的建议,经过中国草学会的申请,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6个草业科学硕士点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单位得到很大的增加。

3.5.3 草业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草业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培养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7]。

(1)培养的数量相对很少。草业科学是应用科学,根据教育学理论草业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应该是1∶1,或前者应该大于后者,但当前的实际却相反,两者的比例约为1∶10。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没有很好地执行和落实国家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导致考生的报考意愿不高,报考人数逐渐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调查原因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有学位证,但没有学历和毕业证”;“在学校学习时间很短,没有什么提高”;甚至认为“是用钱买的学位”等。另外,获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职称、工资、晋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全日制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失调,在职人员报考专业学位的积极性不高,从长远分析影响了草业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两条腿走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情况集中表现在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期间学习时间不足,理论和实践方面提高不很明显,学位论文内容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不多,写作大多粗糙;用人单位对培养的认可度不高。

3.5.4 国家出台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的政策 草业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其他学科领域普遍存在,为此国家十分重视,也积极地从政策的层面上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200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有关部门“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规定2010年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均可安排招生;分别确定招生单位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新增招生计划主要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各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应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国家的这一决策将为草业科学今后积极和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提供了方针和政策面的依据。

3.6 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及成绩

3.6.1 1978~1986年研究生教育实行学位制度初期阶段的规模 1978年春甘肃农业大学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1977级)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8名,1982年春首批7名文革后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农学硕士学位证书。

随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也陆续授予了我国最早一批的草业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4年甘肃农业大学被批准获得草原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后,当年导师任继周招收李洋为博士研究生,随后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招收姜润潇和蒋文兰为博士研究生。1987年李洋毕业并获农学博士学位证书,成为我国培养的第1个草原科学博士。1987年北京农业大学贾慎修招收周禾为博士研究生,同年,祝廷成招收祖元刚为草业生态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在1990年毕业分别获得农学和理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各校的招生规模较小,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6名,各位导师招收的博士生大多只有1名。

3.6.2 1987~1999年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阶段的规模 1986~1998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宁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获得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一时期虽然学位授权点建立不多,但招生规模有了增加,各校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在2~8名,博士研究生为1~3名。

3.6.3 2000至今的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阶段的规模 与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一样,2000年至今我国草业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表现为授权点、导师数量和招生数量猛增,空间分布均匀(表2)。

2010年我国的草业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分别为38个和19个,其中2000年以后新增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分别为28个和15个。38个硕士点分布在北京(3)、河北、山西、内蒙古(3)、辽宁、吉林(4)、黑龙江、陕西、甘肃(2)、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山东(2)、江苏(2)、安徽、福建、上海、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2)、海南 27个省市自治区(括号内的数字为该省市自治区的硕士点数,没有数字的为只有1个点;博士点同此)。19个博士点分布在北京(3)、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2)、宁夏、新疆、四川、江苏(2)、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5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研究生授权点和招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导师数量也有很大的增加,2008年全国有草业科学博士生导师107人,硕士生导师232人(表2)。

在此期间一个硕士点一年的招生数量增加到了数十名,例如2003年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硕士生招生量达到80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招生量也达到数十名;博士生的招生量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曾达到28名,兰州大学也接近此数。在招生数量增加的情况下,2008年全国草业科学在读硕士生达到1 114名,在读博士生达到319名。3.6.4 1981年以来我国授予的草业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总量 自1981年我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到2008年,草业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1 643名,博士 328名。其中,甘肃农业大学培养量最大,共授予硕士学位391名,博士学位96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分别为285名和72名;兰州大学分别为111名和19名;新疆农业大学分别为98名和8名;中国农业大学分别为73和25名。此外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的培养量也较大(表2)。

表2 我国草业科学研究生学科点教师和人才培养规模Table 2 Numbers of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programs in China

4 博士后制度和培养

博士后是指一些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他成为正式的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之前,在水平较高的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做一段研究工作,以取得科研经验,一般称这些人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称“博士后”。博士后只是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一段经历,不是学位也不是职称。我国自1985年实行博士后制度以来,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使用和培养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许多国家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约有1 500个博士后流动站。

由于博士后流动站一般在研究生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设立,与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的情况不同,草业科学研究生专业属于畜牧一级学科的二级专业,因此,草业科学的博士后工作是在畜牧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内进行的。2001年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均以草业科学博士点为主在畜牧一级学科的范围内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开始了博士后的研究和培养工作。当前,我国约有16个可以接受草业科学博士后人员的流动站,每年进站的草业科学博士不是很多,平均每站1名。

5 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国家重点学科,又称全国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评定二级学科的最高等级。国家重点学科应具备下列3个基本条件:①在学科方向方面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②在学术队伍方面有学科学术造诣高、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③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的博士生数量和质量居于全国同类博士点前列。

1986~1988年原国家教委开展了首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1989年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联合申请的国家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得到教育部批准,它是第1批被批准的畜牧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2001~2002年,教育部开展了第2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甘肃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第2轮共评选出了323个二级学科的964个国家重点学科,平均每个2级学科有2.98个国家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只有2个,只达到2级学科平均数的 2/3。

2006~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甘肃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被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新申请的国家重点学科,根据基本条件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中国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被批准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我国有4个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表明草业科学专业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得到快速发展,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与实力有了新的重大进步,并且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教育部.中国的学位制度.[DB/OL][2010-01-15]http://www.edu.cn/20010906/3000497.shtml.

[2] 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20.

[3] 王景龙.对中国当代学位制度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20-21.

[4] 胡自治.中国高等草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J].草原与草坪,2002(4):57-61.

[5] 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1-5.

[6] 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尽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7] 胡自治.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J].草原与草坪,2007(2):6-8.

猜你喜欢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青海草业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甘肃农业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改革述评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功能的思考——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致谢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