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0-05-07杨永超敬丽华包忠明
杨永超 敬丽华 包忠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其认识,总的来说认为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开发创业个性、创业能力等几方面,其中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
如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就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对人的创业能力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分别开展了大量的创业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积极性,但如何从隐性知识的背景下进行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必须要加强的课题。
1 隐性知识与创业能力
1.1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i)于 1958 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I)ersonal Knowledge:T0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和1966年出版的 《隐性方面》(The Tacit Demension)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叫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一种叫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一切有形媒体所携有的知识。它的特征是:能够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达的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等从一切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无法从有形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隐性知识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比如 “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方面”。
1.2 创业能力
通常来说,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其中,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主要体现为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指的是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在国外,更多的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角度认识创业能力。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曼谷会议上,正式提出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创办者史蒂夫·马若提列出了12种被普遍认为是创业者需具备的能力、素质: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
2 隐性知识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影响分析
2.1 隐性知识构成创业能力的核心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的创业知识获得越充分、对创业知识理解得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发展。显性知识、隐形知识与创业能力有着不同关系,具体见下表1。
表1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创业能力
2.1.1 显性知识构成创业能力的基础
显性知识可以帮学生获取创业能力的基础,比如创业的认知、创业的意向、创业的一般能力、创业的流程和创业的风险规避等。它可以通过交流、学习等途径获取,高职学生可以容易的获取,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2.1.2 隐形知识形成创业能力的核心
1997年倪锋和胡晓娥提出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认为创业行为和创业能力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属于隐性知识。而具有实践性创业力的创业者,其标志是获得并使用“未明言的知识”,包含知能——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知人——知道是谁的知识,即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它们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一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在创业活动中努力奋斗的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因此,隐形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形成了创业能力的核心。
从上表分析可见:隐性知识对创业能力培养很重要。创业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创业经验、创业行为、团队合作等等,这些能力、素质可以说基本上属于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在主要是以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学不到的,只能在“做中学”、“干中学”才能真正掌握。
2.2 隐性知识要求创业能力的实践
创业所需的隐性知识,或者说是创业必备的能力,主要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获得;创业所不可或缺的客户关系、商业网络更是课堂中、考试中、教师传授中无法获得的。创业能力只能在学生创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创业条件也只能在学生创业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缺乏创业实践机制的任何创业教育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1可以看出,创业实践形成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形成创业核心的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影响创业行为。
图1 隐性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
3 现行高职教育培养创业能力的问题
3.1 显性知识教育的主导
我们的现行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教育、以显性知识掌握多寡为标准的应试教育,它只是简单进行知识传承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培养工薪阶层的价值体系。包括创业课程的开设,也传承了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传授、卷面考试的传统。创业思想教育、创业课程设立在每所学校都是不遗余力的。但为什么不见效?关键是学生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机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学生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那么效果不尽人意也就在所难免。“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存在,只有在应用中才有价值。知识首先表现为一种行动力,是一种把事情做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一定非要在传统的正规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才能得到,而在学校之外、在课堂之外、在实践之中可以完全做到的。”这一道理说明了为什么“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的同时存在,也说明了“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不能创业,而不接受高等教育反而能创业”现象。
3.2 隐性知识教育的缺乏
培养高职综合素质,例如开发学生思维、方法和情感方面的实践课程过少,现行高职的创业教育往往注重其在理论教学和研究上的专长,偏重强调创业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创业者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则更多地源自于创业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创造有利于创业隐性知识生成与转移的环境和条件,多方面人手促进创业隐性知识的生成、传播、转化与共享。
4 隐性知识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强调学生亲身实践对创业的作用,并不排除学校在学生创业中所可能发挥的作用,关键是要反思今天的教育,改变“存在即合理,习惯成自然”的思维定势,遵循创业能力形成规律,在氛围、文化、机制、制度方面作改革和探索,去推动学生的创业。
4.1 营造氛围
氛围是办学的首要条件,有什么样的学校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和办学质量。创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打工训练;尊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行为;肯定学生个性张扬和特立独行;允许失败、试错、纠错;宽容行为上的幼稚和思考上的欠缺;表扬创业成功学生、宣传创业先进事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从模仿开始做起。
4.2 更新观念
倡导学生创业,传统的知识观、学业观、学生观都要彻底改变。要让学生、家长、全社会特别是教师都要意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是更重要的学业。学校应倡导、鼓励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事勤工俭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标准,应有这样的观念: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是更好的学生。
4.3 创造条件
学校除了开设创业理论课外,还要在制度层面为学生创业提供保证。一是要建立弹性学制和替代学分的制度。二是设立创业实践课程,凡经认定从事创业训练的都给予相应学分,别的理论课如果有不及格,该学分可用于替代。这方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所实践。三是建立利于学生创业的请销假制度。学生创业的个体实践活动,有时候也会与学校教学安排相冲突。如何协调?关键是看何种活动更有益于学生的进步。如果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进步的机会,那么学校就应该为他们提供方便。四是调整有利于学生创业训练的教学安排。对于创业的学生,可通过休息日补课、晚间授课、个别辅导、网上交作业、单独考试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完成课业学习。五是改变学生先进评比激励方法。个人评比中设立 “创业奖”,并应成为学生最高荣誉称号;集体评比中应增加 “打工率”、“创业率”等评价指标。六是创建学校创业园。
4.4 改造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的是书本知识、显性知识。并不是说这些知识对创业没有用,关键是该如何来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课堂常常是那种以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定理、法规等符号体系为主搭建起来的知识场景,是人类生活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学生认识生活、社会、自然的一条捷径。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又有许多差别和距离,要使课堂教学保持实践意蕴,知识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经验,让课堂理性达成实践智慧,让课堂情感贯穿生命感悟。回归实践、联系实际并不断反思当是课堂活动的本位价值,教师在讲授知识、阐述理论、宣传真理、倡导信仰时都需要面向、联络、亲近、回归实践。另外加强创业的挫折教育课程,在课程中设定场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5 创业实践与学习
4.5.1 创业实践
既然显性知识的获得机制与创业所需的隐性知识的获得机制是不一样的,那么学生要想创业就得实现从传统的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创业尝试,让自己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并最终达到自主创业目的的过程。首先,可在校内组织创业设计大赛,举办著名企业家或创业成功的校友报告会,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企业创业调查等。其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再次,学校可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社会上、到公司里接受真正的锻炼,使学生在学完一定课程后,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公司的工作实践进行不断轮换交替进行。
4.5.2 创业学习
学习目的:传统的学习以考试优秀、能获得奖学金为目的;而创业的学习是以获得商业信息、获得经营经验、建立客户关系并最终实现自主创业为目的。
学习内容:传统的学习是掌握显性知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的;而创业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隐性知识、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
学习场所:传统的学习主要在学校、课堂,“寝室→餐厅→教室”是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形式;而创业的学习场所主要在校外、在企业、在公司以及校内的实践基地,可能在打工,可能在顶岗,可能在创业实战:“寝室→教室→公司”是活动的基本线路。
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室中听取教师的讲授,阅读教材,完成书面练习:创业的学习是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
学习考核:传统的学习是通过考试,主要是卷面考试来检查和评定学习的效果;而创业的学习主要是以创业实体组建的进展、收入的多少、节假日(含课余)实践训练时间等指标来衡量、判断学习的成效。
[1]许泽民译.M.P0lanyi.Personal Knowledge[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3]易开刚.隐默知识挖掘导向下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01).
[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 [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
[5]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07,(10).
[6]伍咏晖.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5).
[7]林卫.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高等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