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宝宝”也需要赞美
2010-04-29刘静
刘 静
儿子晓光已经上四年级了,长得比同龄伙伴高出半个头,加上他浓眉大眼和大大咧咧的性格,活脱脱一个“小霸王”的形象。但是,在老师、邻居眼中,他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大家纷纷向我们两口子取经。
其实,在小光4岁之前,我们都没有花过心思去教育他,就连说话也不讲求技巧。
记得有一次,晓光跟幼儿园小朋友玩着玩着就打了架。回来被我狠批了一顿,我说:“你是野人吗?打架很好玩是不是?今晚没你的饭!”我话音刚落,他就哇哇大哭。后来无论我怎么叫他,那天他都坚决不理我。
到了周末,同事带着她女儿来我家做客。晓光跟小妹妹玩得还不错,帮小妹妹搭积木、开汽车,还细心地拿起妹妹的手,把小妹妹手上粘着的发丝吹掉。
当我去厨房削水果,把果盘端出来时,正好看到晓光握着同事女儿的手,联想他与幼儿园小朋友打架的事,我赶紧大喝一声:“晓光,小心点,别捏疼了小妹妹。”再转头提醒我同事,“这小子手没轻没重的,上次把幼儿园一孩子打哭了。”
晓光很不高兴地瞪了我一眼,重重地放开小妹妹的手。
接下来,小妹妹想要一块圆形的积木,晓光故意把它举得高高的,笑着逗她:“你来抓啊,你来抓啊。”小妹妹高兴得“咯咯”笑,拽着他的袖子去抓积木。
我担心他又惹哭妹妹,赶紧冲他大喝一声:“晓光,把积木给小妹妹,她比你小,还要和她抢东西,真不懂事!你看小妹妹多乖啊。”
晓光随即噘起了嘴,狠狠地把积木扔在地上。小妹妹有点不明白玩闹的哥哥怎么突然生气,就过来继续拽晓光的袖子。他用力一扯自己的袖子,小女孩差点扑倒在地。
这下彻底激怒我了,我冲上去打了他两巴掌,然后跟同事解释:“你瞧,我没说错吧。这小子可坏了,老是动手打人,所以他和小朋友玩我很不放心。”
被我教训了一通,晓光也大声哭起来。
本来轻松愉快的气氛荡然无存,此后一直到同事带着女儿离开,晓光都一直对小妹妹横眉冷目,并且什么玩具都不肯让她玩。
等晚上我同老公谈起这事,老公竟然批评我不会说话,而且跟我讲起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年夏天的傍晚,他跟几个男孩子出去玩到天黑,大人们担心极了,害怕他下河游泳出什么意外。就在父亲按捺不住,准备拿上手电筒去河边找他的时候,他跟几个人光着膀子、拎着拖鞋回家了。父母劈头就是火药味浓重的几句话:“你死到哪儿去啦?”“你给我滚!有家不回的东西!”“怎么没让河水把你冲走?”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觉得自己惹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麻烦。年纪大了再听父母如此说话,他还产生了逆反心理:你们越这么说我,我就越这么做。
知道了老公的经历,我真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那时的反应正是晓光现在的表现。想想我自己小时候受父母话语影响也挺大的,那时妈妈总说我懒,跟我表姐没法比,每一次被她批评对比,我心里都愤愤不平,也在心里埋怨表姐太勤快。
现在我和表姐都长大成人了,在妈妈看来,她一定认为对我没有看走眼,觉得我从小就又懒又馋,什么家务都不会做,长大以后,果然还是如此;而我表姐从小被夸奖为“体贴、勤快、能干”,她长大之后,也依然这样颇受好评。
不过是一句话的区别,我们却有不同的人生。以前我也曾疑惑过,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认同重要吗?我们的表现与父母的评价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
经过老公的点拨,我开始仔细反省,才觉得原来我在重复走妈妈的老路,说那些伤了孩子自尊的话是很有问题。毕竟父母对孩子具有最强大的影响力,父母的看法和评价几乎是预言性的,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和生存状态。
即便这孩子是顽劣的、难以教育的,但只要做父母的不放弃,衷心地赞美、鼓励孩子,他也会得到自尊心的充分满足;而一个得不到父母认同和鼓舞的孩子,即便全天下人都认为他无比优秀,他的心里也永远都有着深深的自卑和脆弱。
真没想到一句话隐藏如此深厚的玄机,所以我学习收敛了挑剔与暴躁,尽量用最好的语言去评价晓光。慢慢地,晓光开始喜欢跟我多作交流,他也大胆发表意见,说他不喜欢妈妈用生气的方式跟自己讲话,或者动不动拿他与别的孩子比较,那会让他很生气,索性破罐子破摔。
幸好我及时做了调整,才不算太糟糕。
在晓光4岁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我时刻注意不用生气的方式表达爱,虽然我说的气话、狠话也是出于对他的好,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让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与人交往、表达感情、交流想法,以为吼叫、生气、发怒就是非常自然的方式。
每次若遇上晓光调皮了,比如,他玩到很晚回家。我绝不像以前一样责怪他:“时间还早得很,怎么不玩到明天再回来?”而是直接告诉他:“你回来得太晚了,我很担心。”他要是爬梯子,我也不吼他说:“叫你别爬,耳朵聋了吗?”而是很明白地陈述给他听:“那个梯子很高,摔下来会很危险的,你不要去爬。”
把一句话换种方式对他说,他更乐于接受,并按照我的要求变成了乖孩子。我相信,我把许多期待用好的话表达给渐已长大的他,就是对他未来的预言。
经验之谈
1.担心、恐惧、不高兴、难过,你心里的感受,不妨直接同孩子讲清楚,这样孩子才可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怎样不好的后果。
2.告诉孩子你之所以说这么生气的话,有一些与他有关的不好的感受,都是因为很爱他,希望他做到更好。把心理感受和行为动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能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初衷。
3.告诉孩子你的希望和要求。有了前面两点作为基础,父母再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会更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行为矫正。
栏目管理、编辑/曹雯
E-mail:cw_07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