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眷村传奇文化

2010-04-29童清峰

海外星云 2010年2期
关键词:眷村文化

童清峰

台湾表演工作坊精致大戏《宝岛一村》即将在祖国大陆几个城市盛大公演,这部以后台湾特有的“眷村文化”为背景的大制作,以极富创新的手法,深刻描写眷村生活和它的文化中华底蕴。

演艺界众多眷村名人

很多台湾以外的华人,甚至是台湾本地老百姓,也不会晓得眷村子弟在台湾软实力的版图上,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从眷村成长的名人比比皆是。

文化界如政论家南方朔、《联合报》社长胡立台、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董事长高希均、作家苏伟贞、朱天心、袁琼琼等,演艺圈的邓丽君、林青霞、王祖贤、蔡琴、赵传、刘若英等,政界更是不胜枚举,现任“副阁揆”朱立伦、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台北市长郝龙斌、台中市长胡志强、台北县长周锡玮等都出身眷村。

赖声川和王伟忠从小在眷村长大,都是台湾演艺界的佼佼者,一个是台湾舞台表演界的“教父”,一个是台湾综艺电视界的“大哥大”,前者所执导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乱民全讲》等剧,都曾掀起狂潮吸引无数新观众重新走进剧场。王伟忠更是台湾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策划的《全民大闷锅》、《全民最大党》等政治模仿秀,风靡台湾,也吸引了很多的大陆观众。前阵子,他制作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将眷村文化刻划得入木三分,掀起台湾怀旧热。更早前他也曾拍摄自己妈妈与眷村生活纪录片,也重新唤起台湾社会对眷村生活与文化记忆的重视。

自成一种生活方式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宝岛短时间内增加了近200万人口,其中包括大量军眷,他们被安排住进实时盖建的“军眷住宅”——眷村。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家庭,融合在一起,带来了各省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在眷村里相互融和,更传递到眷村之外,像东北水饺、四川麻辣火锅、上海小笼包、山东大包、北京烤鸭等,毫无困难地在台湾渗透融合,成为不分族群热爱的食物。除了饮食文化,还有人情称谓、生活方式等。60年前成形的眷村,不仅保留了中华文化,而且这些文化深植于台湾土地,直到今天。

眷村这种外省人聚落和台湾较早的闽客移民、原住民聚落大不同,闽客以亲族为主,家族网络盘根错节,但当年飘洋过海来台的军眷犹如失根兰花,亲族脉络全在大陆。因此,眷村人都有“一起祭祖却无坟可上、没有亲戚却有很多邻居”的成长记忆。在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化过程中。眷村人教忠教孝,较之其他各地区的居民有更深的伦理观念。

特殊的人文风景

眷村是台湾特殊的人文风景,不是栉比鳞次、低矮的平房,就是不高的楼房。其室内空间极狭、设备简陋、每家只有一套简易卫浴设备,如厕得到公厕,极为不便;眷村都很老旧,外貌都大同小异,眷村人用竹篱与外界隔离,孕育出眷村特有的“食、衣、住、行、育、乐”,累积一甲子后,眷村文化已经成为具台湾风味的文化印记。

眷村开始本来是一项临时性的安排,但也延伸了逾半个世纪。为了动员民间的力量,当局通过宋美龄的声望向海内外筹募经费,使用快速而廉价的材料(通常堪用达一二十年),在台湾各地建造短期居住的聚落,普遍命名为“新村”,为数达400多处,加上之前兴建的300多处,总共约880多处,分散在台湾各地。

前不久台北市政府才举办过“眷村文化节”,全台登记列管的眷村近1/5集中在台北市,是全台眷村最密集的县市。

一般来说,眷村居民对其居住房舍均只有建物及地上物使用权,并无房屋所有权,但也不必缴纳地价税及相关租税金。因为早期不易融入台湾社会,与民进党对外省籍的排斥等许多复杂因素,眷村也常沦为蓝绿的对立冲突点之一。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眷村都各自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刚开始他们不与外界接触,以独立自主的方式生活,加上语言隔阂、内聚力强,容易组织团体,外省帮派便在此种情况下诞生。台湾几个大型帮派不巧都与眷村有关,例如台湾规模最大的黑道帮派竹联帮,是由台北县永和市竹林路的眷村辍学生与军校生组成;四海帮、北联帮等也都是由眷村子弟结合而成的。

眷村以食物纾解乡愁

眷村是一个用人情联系,用美食鼓舞的国度,眷村第一代来自祖国大陆,只能以食物纾解乡愁,每到年节,门口竹竿挂的一定少不了香肠、腊肉;每年端阳,眷村妈妈都会兴高采烈在门口包着细长的粽子。

眷村是近代台湾历史中的特殊建筑与居住型态,承载了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与生命经验,随着房舍的老旧,眷村文化也面临凋零的危机,各地眷村一幢一幢被挖掘机铲平,原地另起高楼,传统地道的北方面食变成融合中西的健康饮食,浓浓的乡音再也听不到了,眷村的精神、眷村的生活,以及眷村特有的人情味,似随着眷村改建而淡出。

小资料:他们来自眷村……

演艺界

邓丽君、林青霞、蔡琴、张艾嘉、胡慧中、王伟忠、侯德健、李国修、金士杰、李立群、杨德昌、唐从圣、邰智源、李佑宁、王祖贤、庹宗华、庹宗康、粱修身、邵晓铃、刘德凯、高凌风、赵传、伊能静、庾澄庆、刘若英、徐乃麟、郭子干、任贤齐、应蔚民、九孔、何戎、陈建州、阮经天、戎祥、孙鹏、屈中恒、张雨生、潘安邦、胡锦、赵舜

文化界

南方朔、高希均、王健壮、金惟纯、赵怡、李艳秋、胡立台、傅依萍、卜大中、杜念中、项国宁、郭冠英、赵怡、赖声川、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袁琼琼、苏伟贞、萧飒、张大春、张启强、唐湘龙、白嘉莉、爱亚、孙玮芒、蔡诗萍、苦苓、冯翊纲

政界

宋楚瑜、胡志强、朱立伦、郝龙斌、周锡玮、苏起、王建庼、丁守中、朱凤芝、洪秀柱、段宜康、钟佳滨、孙大千、马永成、林正杰

学界

苏永钦、张茂桂、张翰璧、黄克武、熊采元、朱敬一、丁庭宇、陈长文、范云

商界

沈庆京、雷倩、邹开莲、张世杰

猜你喜欢

眷村文化
“眷村一代”和“眷村二代”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
——以《台北人》与《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例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眷村浓缩着历史
谁远谁近?
介入的“外人”
台湾老兵一枝画笔“救”眷村
眷村形象的媒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