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海归”现象引起美国媒体关注等
2010-04-29
1月6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长篇文章——《对抗趋势: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文章以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饶毅为例,分析了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现象,称中国正大力发展科学,以期缩短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
施一公婉拒千万美元科研资助,并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令很多美国人感到震惊。文章引述施一公的话说:“我觉得我欠中国一些东西。在美国,几乎所有事情或多或少都安排好了。我在中国做的任何事的影响,可能是美国的十倍甚至百倍。”
文章还关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放弃美国国籍事件。文章说,饶毅对比了中国的“自省”和美国的“自满”。当美国驻华大使馆让他说明为什么要放弃美国公民身份时,他回复说美国在“9·11”后失去了自身的道德领导力,但“美国人仍然沉迷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伟大狂热中”。
文章说,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占到GDP的1.5%,虽然低于美国的2.7%,但比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得多。2007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当然,数量不等于质量。虽然有着巨大的投资,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仍然水平落后。至今尚无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008年,中国获美专利数仅列第十位。不过,中国正在作出种种努力发展科学,包括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近年来,像施一公这样的有名望的科学家开始返流。
7位外籍专家获2009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中国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1日在北京举行,五大国家级科技奖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揭晓,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古巴等国的7位科技专家获奖。
这7位获奖的外籍专家分别是——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沈元壤;日本东京大学核物理学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有马朗人;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布立顿·强斯教授;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石·米歇尔;德国生物化学家爱斯特·路德维希·温奈克;美国等离子体理论专家文森特·陈;古巴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奥古斯汀-拉赫·戴维拉。